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自主移民遭遇“水土不服”

  • 發佈時間:2015-07-16 01:00:17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記者近日在四川大涼山、秦巴山、烏蒙山等連片特困地區調研時發現,從條件惡劣的貧困地區向相對富裕區域自主搬遷移民的群眾大量出現,並有逐漸增多趨勢。移民後的貧困群眾生産生活條件明顯改善,收入迅速增加,很快擺脫了貧困。自主移民已成為貧困地區群眾自己用腳走出來的一條重要脫貧之路。不過,在大量貧困山區農民通過自主移民實現快速脫貧的同時,由於其自發性和無序性,也帶來了大量的私下交易、無序墾荒、亂搭亂建以及與當地群眾出現資源爭奪和衝突等一系列問題,須儘快出臺政策予以規範引導。

  走出大山就是“走出貧困”

  以西昌市為中心的安寧河谷地帶,各個鄉鎮都有很多“自主移民村落”,且有逐步增多趨勢。自主移民們或自己動手開荒建房,或私下購買當地人外出留下的房子和田地。對於這些曾經深居大山的貧困群眾來説,走出了大山就等於“走出了貧困”。由於能夠耕種到收成較好的土地,外出務工也有了門路,許多貧困家庭收入明顯增加,迅速甩掉了“貧困帽”。

  群山環抱、交通閉塞的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也是最貧困的連片地區之一,貧困發生率高達11.35%。但州內又因地理條件差異形成了經濟發展的巨大反差,以州府西昌市為代表的安寧河谷地帶,資源豐富,氣候宜人,經濟發達。近年來,安寧河谷地區吸引大量周邊山區自主移民涌入,當地政府部門估計自主移民人數已達十萬人以上。

  在西昌市川興鎮焦家村,66歲的吉木五支莫是最早搬來當地的自主移民之一。她的老家原來在國家級貧困縣昭覺的普詩鄉沙木樹村。“那裏氣候冷得很,糧食産量低,飯都吃不飽。”吉木告訴記者,後來聽説焦家村這個地方不錯,就和老公帶著四個孩子遷了過來。“當時啥都沒有,我和愛人就一起開荒,自己搭房子住。”吉木説,“現在,四個孩子都在西昌市附近打工。家裏養了15頭黃牛,還開荒種了2畝地,每年剩餘的玉米就拿到山下換大米。生活比在山裏頭好過很多。”

  西昌市佑君鎮紙房村68歲的亞碼吉姆,去年底才從貧困縣——美姑縣蘇洛鄉紅曲覺村搬來,私下向當地村民購買了房子和1畝土地。面對記者的詢問,不太會講漢語的亞碼老人只是笑個不停,簡單地重復著:好啊、好啊。記者看到,在亞碼家周圍,類似的自主移民家庭比比皆是。佑君鎮鎮長呂移祥説,全鎮戶籍人口為1.5萬人,而自主移民估計已超過3000人。在紙房村3組,自主移民人數甚至已超過本地村民。

  “梯度轉移”漸成趨勢

  記者調研發現,自主移民不僅出現在最貧困的大涼山,秦巴山區、烏蒙山區以及地質災害嚴重區、汶川震後重建區等地,大量渴望脫貧和防災避險的農民,也自發向較為安全、生産條件好的農業區轉移,接替當地常年外出或實際落戶城鎮人員的農村房屋和土地,形成農民的“梯度轉移”。

  在貧困山區、革命老區巴中市通江縣空山鄉,記者見到了從後壩村遷到龍池村的農民李興華。過去他所居住的後壩村黑木溝,兩面是山,中間是峽谷,唯一通往外界的道路是一條河溝,一遇到漲水,路就斷了,不能進出。“從家裏到鄉上要走5個多小時,買個米就要花掉一天的時間。”李興華説,黑竹溝有100多人口居住,一般只能在亂石坡上種點馬鈴薯和玉米,一年幾百塊的收入,沒人能娶到外面的媳婦。

  2007年,空山鄉開始鼓勵黑木溝群眾往外搬遷,給予每戶5000元的補助。李興華又通過借款、貸款,湊夠了錢,在地勢平坦的龍池村買了兩間房子。房子是龍池村76歲老人楊在尚的,他搬到了兒子家裏居住,又將自己無力耕種的2畝土地,一併贈送給了李興華。現在,李興華愛人在家種地,他外出務工,年收入兩三萬元,基本擺脫了貧困。據了解,黑木溝如今已搬遷得只剩下2戶農民。

  記者調查了解到,四川貧困人口的分佈與山區、生態脆弱區高度疊加,汶川地震等強烈地震又加劇了地質災害的威脅,不少農民重建後的房屋被頻發的山洪、泥石流沖毀。當地農民不僅脫貧難,生命財産安全也無法得到保障,“一到雨季,連個安穩覺都睡不上”。因此,一些地質災害嚴重區的貧困農民開始自主遷徙,通過親友介紹等途徑,到平原區購買閒置農房、轉包耕地。據統計,僅汶川地震重災區廣元市青川縣,震後自主遷徙到縣外的農戶就有5200多人,佔全縣震後異地安置人員總數的五分之一。

  用腳走出一條脫貧路徑

  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長郭曉鳴等人認為,扶貧攻堅有兩條路徑,一是利用地方資源等優勢,發展産業,讓貧困人群就地脫貧;二是讓貧困人口“走出去”,通過移民或務工方式,增收脫貧。自主移民脫貧見效快、帶動性強,是群眾自己用腳走出的一條重要脫貧路徑。

  首先,人們擺脫了惡劣生存條件,生産生活方式徹底改變,脫貧致富有了基本條件。這些農民自主搬遷異地後,擺脫了世代耕種山區坡地的命運,種上了更肥沃的土地,務工也更加便利。交通、資訊、教育等條件與山區相比更是天壤之別,對後代的教育與發展更加有利。記者採訪發現,多數貧困家庭移民之後,如果僅按每年2736元的扶貧標準計算,基本上當年即可脫貧“摘帽”。此外,這些山區農民終於擺脫了地質災害的威脅,生命財産安全得到保障。採訪時,一些自主移民對記者説:“搬到外面來,是這一輩做的最勇敢、也最正確的事兒。”

  其次,農民自發性地移民,以經濟吸附力為導向遷徙,具有較強的穩定性和持久性,不會出現行政性移民帶來的一些問題。涼山州移民扶貧局局長黃玉超説,自主移民都是農民自願的,都是向著適合自己、經濟發達的地區搬遷,是一種主動性的、市場化的選擇,具有較強的持久性和生命力。記者了解到,這些自主移民大多是通過親戚鄰居介紹或帶動完成遷轉的,沒有拿政府一分錢補貼,從選房、交易到重新生産生活,都由農民獨立自主地實施完成,成本不高,狀態穩定。而一些地方政府主導的集中移民,反而出現了返遷現象。

  再次,緩解了平原地區農村外出務工人員房屋閒置、土地撂荒等問題,為解決農村“空心化”問題找到了新出路。一些基層幹部表示,許多平原農業區中,大量農民舉家外出務工,其中一部分人實際上已基本成為城鎮人口,工作、居住都在城鎮,其留在農村的房屋長期閒置,土地撂荒或簡單耕種,造成資源浪費。山區農民自發進入這些農業區,購買他們的房屋,耕種他們的土地,在解決自己脫貧問題的同時,客觀上也有效利用了寶貴的農業資源,緩解了農村越來越嚴重的“空殼化”問題。

  自主移民陷入政策“真空”

  近年來,大量貧困山區農民向經濟發達區自主移民,在實現快速脫貧的同時,由於其自發性和無序性,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社會管理問題。部分基層幹部和專家認為,貧困山區農民通過移民脫貧、追求幸福生活合情合理,但大量的私下交易、無序墾荒、亂搭亂建卻不合法,加上與當地群眾出現資源爭奪和衝突,合法權益難以得到有效保障,社會管理陷入“真空”,不能再任其“野蠻生長”,須儘快出臺政策予以規範引導。

  記者採訪發現,目前自主移民大致有兩種途徑:一類是和當地百姓私下交易,買房購地,由於存在協議,雙方矛盾尚不明顯;另一類則是在遷入區域私自開荒建房,這就嚴重威脅到當地人的資源佔有,雙方矛盾和衝突開始出現並激化。

  一些基層幹部群眾説,由於無序遷入、自由散漫,外來移民還給當地帶來了環境破壞、搶劫偷盜、打架鬥毆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在德陽市周邊一些近郊農村,因徵地拆遷補償,也引發過移民與原住民之間的經濟糾紛。

  自主移民的無序遷入,缺乏與之相適應的管理政策,“怎麼管”成了移民遷入地的一大難題,這也給移民自身帶來許多困擾和麻煩。

  記者採訪發現,不論是買房購地還是開荒建房,自主移民都面臨一個共同的問題:沒有當地戶口。涼山州委黨校民族文化研究室主任薛昌建説,在我國現行戶籍管理制度下,保險、婚姻、教育、醫療等,每一樣都繞不開戶口這道坎。沒有當地戶口,移民的一切都存在問題。

  吉木五支莫多年前就移民到了川興鎮焦家村,但她的戶口依然在老家昭覺縣。在焦家村出生的幾個孫子,都是回老家上的戶口。吉木説,目前孩子在當地勉強入學了,但每人每學期要多交四百元的“跨地費”。至於“醫保”,她表示“從來沒聽説過”,生了病都是到小診所拿藥吃。

  西昌市佑君鎮鎮黨委書記劉光宇説,不久前,鎮上給適齡兒童打“尋麻疹”疫苗。儘管知道很多移民兒童屬於接種範圍,但數量無法準確統計,移民又有“逃避”心態,因此很多孩子都沒有接種到。劉光宇憂心地説:“這些孩子肯定也沒在戶口所在地接種,健康安全怎麼保障?”

  廣元市青川縣關莊鎮雍濤一家,2010年從山區遷移到了條件相對較好的德陽市羅江縣慧覺鎮二龍村4組,曾一直無法落戶。採訪時,雍濤對一家人的未來十分擔心:“現在只能轉包原戶主的2.2畝耕地,生了病還要跑回青川去報銷。和我一起搬過來的青川人中,原來村裏發的低保也取消了。最讓我們難以接受的是,由於戶口不在這裡,處處都要錢,而且交錢也比本地人多。”

  自主移民戶籍不在現居住地,又天天與當地人朝夕相對,“管不管”、“怎麼管”成了當地政府最頭痛的問題。一些基層幹部表示,他們經常陷入當地村民和自主移民之間的矛盾,兩頭受氣。據了解,不久前某地曾出現當地村民驅散移民的情況,移民又反過來狀告村民。劉光宇説:“有的移民自己建房,明顯屬於違章搭建,我們到底管不管?怎麼管?沒有明確的管理辦法,只能拖下去。”

  多舉措力促自主移民有序化

  接受採訪的基層幹部群眾和專家認為,自主移民是當前我國加快貧困地區群眾快速脫貧、穩定脫貧的重要路徑。但是,目前大量的無序遷移流動,合情合理卻不合法,如不採取措施加以科學規範和合理引導,可能會引發嚴峻的社會問題。他們呼籲,各級政府應儘快研究和出臺明確的管理政策,使自主移民有序化、合法化。

  第一,要防止新的無序自主移民現象大量發生。薛昌建説,自主移民無序、隨意地流動,帶來的隱患很多,極易引發矛盾,要堅決防止新的無序移民大量出現。專家認為,要充分考慮移民遷入地的人口承載力,及時預警,嚴格控制。

  第二,儘快解決已融入當地生活的移民土地、戶籍等權益合法化問題。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長郭曉鳴説,讓已脫離貧困、融入當地的自主移民,再返遷回原住地不合理,也不現實。要想辦法讓他們在新住地“落地生根”,徹底解決土地、戶籍等問題。

  第三,站在聯動解決扶貧攻堅、土地撂荒、城鎮化三大社會問題的高度上,以改革的魄力和思路做好自主移民的制度設計。有關專家建議,要在更高層面探索一定的制度設計,推動貧困地區農民向一般農業區轉移,替代當地常年外出人員,進而引導被替代人員進入城市,成為城鎮化居民,從而在部分地區、部分農民中實現“梯度轉移”。在最小投入的情況下,破解扶貧攻堅、化解農村“空心化”和土地撂荒、推進城鎮化等多重問題。

  一些基層幹部群眾還強調,面對當前客觀存在的自主移民問題,地方政府不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更不能推諉塞責。移民無論來自哪、屬於哪個民族,遷入地政府都要關心他們遇到的問題,盡力解決。政策出臺需要時間,在此過程中,政府也要解決移民就近上學、就醫、資源分配等問題,且不能附加不合理條件。

  (本版稿件除署名文章外,均由記者叢峰、陳地、周相吉采寫)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