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十三五”時期如何適應、把握、引領新常態

  • 發佈時間:2015-12-19 16:33:00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十三五”規劃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後的第一個五年規劃,因此,“十三五”規劃的制訂必須回答這樣一個問題:“十三五”時期,我國應該如何適應、把握、引領新常態。回答這一問題,首先需要充分認識新常態會帶來哪些新的變化,進而在清晰地把握好未來五年甚至更長一個時期宏觀環境和發展背景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加大結構調整和動力轉換力度,積極培育經濟發展新動力。

  充分認識新常態帶來的新變化

  我國的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最直觀的變化就是經濟增速進入換擋期,即由過去的高速增長轉到當前的中高速增長。一個時期以來,中國經濟經歷了一個較長時期的下行週期,經濟增速在波動中放緩,今年第三季度已經回落至6.9%。這是週期性因素和結構性因素相互疊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結構性因素佔據主導地位。經濟增速放緩,表面上是需求不足,實際上是供給結構不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一方面,已有的供給因為供大於求出現了過剩;另一方面,部分需求缺乏相應的供給難以被滿足。進入新常態,一系列重大的、階段性的變化集中顯現,這既表現在需求側,也表現在供給側。

  從需求側來看,2013年我國城鎮戶均達到1套房,2014年每千人擁有汽車超過100輛。按照國際經驗,進入這樣一個階段之後,房地産和汽車市場的需求都將發生明顯變化。從我國的具體情況看,房地産投資在2000年至2013年年均增長24%,今年前三個季度已下降到2.6%;汽車産量過去十年年均增長17.9%,今年前三個季度卻下降到0.9%。不僅如此,隨著房地産需求和汽車市場需求的下降,鋼鐵、水泥、玻璃、輪胎、電子、家電、家裝等關聯行業的市場需求也在下降。

  從供給側來看,2012年以後,我國16歲至59歲勞動年齡人口減少了820萬人,隨著勞動力成本快速上升、資源供需形勢發生變化、生態環境硬約束不斷強化,以往那種依靠生産要素大規模、高強度投入實現經濟增長的條件已經不復存在。與此同時,過去一個時期製造業迅猛擴張而形成的巨大産能,在國內外市場需求發生變化的情況下,當前面臨較為嚴重的過剩局面,特別是鋼鐵、煤炭、石化、有色、建材等傳統行業,産能過剩更為嚴重,利潤水準大幅回落,有的行業甚至出現全行業虧損。

  由此可見,新常態更具本質的變化特徵還是結構調整和動力轉換。在需求側已發生明顯變化的情況下,如果仍然一味地擴大投資和産出規模,雖然短期內對經濟增長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隨著投資的邊際效用逐步遞減,其結果,不僅會使産能過剩的矛盾進一步加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也會明顯減弱,進而還會錯失結構調整的機會。因此,新常態下,面對經濟下行暴露出來的矛盾和問題,必須加大供給側的結構調整力度,加快化解過剩産能和資産重組,增強市場配置資源的功能,激發市場主體的內生活力和動力。需要強調的是,在市場需求已發生明顯變化的情況下,不主動調整也會被動調整,而被動調整付出的成本會更大。

  加大結構調整和動力轉換力度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結構調整和動力轉換的重要窗口期。過去一個時期的經濟下行壓力,固然帶來了一系列嚴峻挑戰,但也是結構調整和動力轉換的重要機遇。因此,“十三五”時期要充分用好經濟下行形成的倒逼機制,把握好窗口期的寶貴機會,下決心推進結構調整和動力轉換。

  結構調整的重要環節是有效出清過剩産能。過剩産能特別是“僵屍企業”造成資源沉澱,影響要素流動和資源再配置,還會延誤結構調整的時機,使潛在風險不斷積累。可以説,近一個時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盈利狀況持續惡化、工業品出廠價持續回落,與産能過剩是分不開的。今年前三季度,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同比下降1.7%,到今年9月份工業品出廠價連續43個月負增長,表明産能過剩已經到了相當嚴重的程度。只有下決心出清過剩産能,促進資源優化再配置,結構調整才能有效推進。因此,“十三五”時期要下決心推進供給側結構調整,更加注重運用市場機制、經濟手段、法治辦法化解産能過剩,完善企業退出機制,推進結構調整取得實質性進展。

  動力轉換要把握好新舊動力的相互關係。新舊動力並存是今後一個時期的基本特徵。舊的動力如鋼鐵、煤炭、石化、有色、建材等産業板塊體量較大,雖然高速擴張期已經過去,但在相當長時期內對經濟增長仍具有重要支撐作用,短期內也難以找到體量相當、帶動力相近的新興産業板塊來替代。今後要通過技術改造和産業重組,讓舊動力煥發青春。與此同時,要著力培育新的動力,培育一批戰略性産業,逐步替代傳統動力。

  無論是結構調整,還是動力轉換,都要著力提高要素生産率。在生産要素供需形勢發生趨勢性變化、企業綜合生産成本普遍提高的情況下,迫切要求從提高要素生産率中挖掘新動力。只有提高勞動生産率,提高投資回報率,提高全要素生産率,才能有效對衝要素供需形勢的變化,降低企業生産成本。要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激發企業家和全社會創新潛能和活力,發揮創新在結構調整和動力轉換中的積極作用,真正使創新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積極培育經濟發展新動力

  “十三五”時期,培育經濟發展新動力,需要從多個方面展開。

  第一,增強創新驅動發展動力。創新是提高要素生産率,提升産業價值鏈和産品附加值的關鍵。一是要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處在産業轉型升級、經濟提質增效的關鍵時期,“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培育和催生未來産業、激發全社會創新潛能和活力的根本途徑。二是實施一批國家重大科技項目。以2030年為時間節點,在航空發動機、量子通信、智慧製造和機器人、深空深海探測、重點新材料、腦科學、健康保障等領域再部署一批體現國家戰略意圖的重大科技項目。在重大創新領域組建一批國家實驗室。三是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形成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領軍企業。鼓勵企業開展基礎性前沿性創新研究,重視顛覆性技術創新。支援科技型中小企業健康發展。四是激發企業家精神。創新的主體是企業家,企業家最核心的功能是創新,政府的主要職責是建設科研基礎設施,加強智慧財産權保護,制定産業標準和商業規則,維護市場秩序,減輕企業家創新風險。五是構建有利於創新發展的體制。營造激勵創新的公平競爭環境,實行嚴格的智慧財産權保護制度,強化金融支援創新的功能,完善成果轉化激勵機制,創新用好培養和吸引人才的機制。

  第二,推進産業邁向中高端水準。過去一個時期,産業發展的基本模式是“鋪攤子”,主要是擴大産能和規模。隨著市場需求變化和産能過剩壓力增大,産業發展需要從“鋪攤子”為主轉向“上臺階”為主,核心是提升産業價值鏈、産品附加值。一是加快建設製造強國。引導製造業朝著分工細化、協作緊密方向發展,促進資訊技術向市場、設計、生産等環節滲透,推動生産方式向柔性、智慧、精細轉變。二是實施工業強基工程。支援企業瞄準國際同行業標桿推進技術改造,全面提高産品技術、工藝裝備、能效環保等水準。三是支援新興産業發展。更好發揮國家産業投資引導基金作用,培育一批戰略性産業。四是實施智慧製造工程。構建新型製造體系,促進新一代資訊通信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太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機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等産業進入國際前沿水準。五是推動生産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推動製造業由生産型向生産服務型轉變。

  第三,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城鎮化是最大內需所在。2014年,我國按常住人口計算的城鎮化率僅為54.77%,相比較于發達國家還有很大空間,特別是已經進城的兩億五千萬農業轉移人口,如果能夠實現市民化,消費傾向和消費結構將發生深刻變化,購買能力和對工業品的需求將大幅提升,就會釋放出巨大的消費需求。城鎮化發展還將創造高鐵、地鐵、機場、地下管網、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以及市政設施和住宅等巨大的投資需求。“十三五”時期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一是要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深化戶籍制度改革,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農業轉移人口舉家進城落戶,並與城鎮居民有同等權利和義務,加快落實中央確定的使1億左右農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定居落戶的目標。二是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繼續推進戶籍制度、土地制度等改革,全面實行身份證制度,改革徵地制度,健全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制度,建立農村土地交易市場,嚴格農村土地用途管制,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三要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更多采取“補人頭”方式,有效消化現有的存量房地産。

  第四,推進企業“走出去”構建全球化生産運營體系。支援企業擴大對外投資,推動裝備、技術、標準、服務走出去,深度融入全球産業鏈、價值鏈、物流鏈。一方面要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推進同有關國家和地區多領域互利共贏的務實合作,打造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開放的全面開放新格局;另一方面要推進國際産能和裝備製造合作,支援鋼鐵、有色、石化、建材等原材料生産企業到海外建立生産基地,逐步將直接進口資源轉變為進口原材料。拓展高鐵、核電、特高壓電網、通信、航空等大型成套設備的國際市場空間。

  綜上所述,創新是走向未來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要以創新推進産業邁向中高端水準,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推進企業“走出去”構建全球化生産運營體系。要通過創新引領結構調整和動力轉換,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