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9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不少城市平時喊渴暴雨時內澇 城市“海綿體”蓄水又除患

  • 發佈時間:2015-12-19 09:27:00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對不少乾旱少雨的城市來説,盼雨是常態,但傾瀉而下的暴雨也時常讓城市難以招架,甚至會引發城市內澇等災害。城市水生態有哪些特點?缺乏規劃會給城市用水帶來哪些風險?12月12日,在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主辦的“2015中國環保上市公司峰會”上,專家對城市水體治理進行了探討。

  今年4月,《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水十條”)頒布,對消除城市水體黑臭提出明確要求。10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從城市節水、蓄水等環節入手,旨在改變目前城市一邊喊渴一邊內澇的現狀。

  住房與城鄉建設部城市建設司副司長章林偉認為,過去我國城市規劃較少考慮水體,導致城市水安全風險激增。水源得不到涵養,地下水形成漏斗,全國300多個城市“喊渴”。城市平日裏缺水,暴雨時城市“漲水”。這是因為不科學的建設干擾了自然的水迴圈規律,導致徑流發生變化,讓城市在下雨天格外脆弱。據統計,高達62%的城市發生過內澇。“2012年的‘7·21’北京特大暴雨所造成的災難,就是城市水系建設不合理的佐證。”章林偉説。

  雨水形成的徑流處理不好,易造成面源污染。章林偉指出,我國地表徑流COD(化學需氧量)污染佔排入水體環境總量的36%,有40%的城市河道黑臭,60%的地下水水質較差或極差。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胡洪營表示,採取有效措施能夠在短時間內消除黑臭現象,但水質的長效保持需要“組合拳”,需要從城市水系統、區域水迴圈和生態建設等各方面開展綜合整治。

  “海綿城市”是城市整體治水的新思路,寓意城市像海綿,充分發揮建築、道路、綠地和水系等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徑流,實現自然積存、滲透和凈化。“目前,我國大部分城市採用‘快排’的末端治理方式,導致超過80%的水資源被直接排放。‘海綿城市’對水資源的利用率大大增高,可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通過滲、滯、蓄、凈、用、排一系列過程,讓從城市直接流出的水減少到40%以下。最終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的目標。”章林偉説。

  思路足夠清晰,但現實中的可操作性怎麼樣?章林偉給出了肯定答案,他舉例道,“傳統小區開發時,總是讓綠地高於道路,在道路下面鋪設雨水管道,讓大部分雨水都直接流入管道排出。而新型的海綿體建設則讓綠地低於道路,地下無傳統雨水排水設施,僅靠綠地規劃,實現雨水的自然滲入,提升景觀效果的同時,涵養地下水。這對設計者是舉手之勞,但對改變區域水迴圈至關重要。”此外,他表示,可用水資源既取決於降水多寡,也取決於城市涵養水源的能力,“園林綠地、濕地等是巨大的‘海綿體’,城市建設要善於利用大自然的修復功能改善水生態。”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