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隆伯格重新掌舵彭博社 強推變革重商輕文
- 發佈時間:2015-12-17 07:04:00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當了12年紐約市長的邁克爾·布隆伯格卸任之後,于去年9月重返自己一手創辦的彭博社,再度執掌這艘傳媒業大船。
一年多裏,他更換部門主管,大批裁減記者,壓縮新聞報道業務,強調為傳統金融業客戶服務。不難看出,布隆伯格有意扭轉自己“缺席”期間的運營模式,試圖把彭博社帶回創建之初的老路上。
【“他回來了”】
布隆伯格告別紐約市政廳之際,外界紛紛猜測這位年逾古稀但氣場依然強大的老人可能會在美國政壇更進一步。然而,沉寂一年後,布隆伯格卻意外選擇回歸彭博社。
此前12年間,彭博社先後交由彼得·格勞爾和丹尼爾·多克托羅夫管理。這兩人皆是布隆伯格的心腹,前者曾是投資銀行家,後者則是布隆伯格多年副手,曾任紐約副市長6年。
這期間,彭博社的新聞業務經歷了一段輝煌擴張期:在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媒體辦事處,聘用兩千多名采編人員;位於紐約的總部從《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等主流報業高薪挖走多名“明星記者”;收購《商業週刊》;涉足法律和能源資訊領域;媒體形式更加豐富,囊括了電視、廣播、雜誌、手機、網路。
報道業務的擴張得益於布隆伯格多年前栽下的一棵“大樹”——“彭博終端機”。終端機提供詳盡的金融數據資訊,吸引大批有錢用戶,為彭博社帶來豐厚收益。這些收益確保記者編輯專心提供有品質的新聞報道;反過來,優秀的新聞報道則鞏固彭博社的聲譽,讓終端機用戶更有信心、更忠實,心甘情願每年支付2萬美元購買資訊。
在一些業界人士看來,這種獨特的“彭博模式”實現了新聞報道和金融服務的良性互動,有效滿足各方需求,稱得上媒體行業發展典範。
然而,隨著布隆伯格歸來,“彭博模式”開始發生變數。
人事變動首當其衝。前首席執行官多克托羅夫宣佈辭職;擔任新聞主編25年的馬修·溫克勒被撤換;數名高層主管離開彭博社;僅去年9月份一個月內,80名記者被裁員,包括華盛頓記者站負責外交和安全政策報道的記者。
多克托羅夫稱,自己不顧布隆伯格挽留執意辭職,是希望更多投身公益事業。不過,在布隆伯格決定重返彭博社之際,多克托羅夫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曾帶著“古怪的微笑”説了這麼一段話:“邁克爾對彭博社而言是神一般的存在。他創造了這個世界,定下‘十誡’,然後消失了。如今,他回來了。你必須明白,一旦神歸來,一切將會變化。”
【強推變革】
新聞業務部門的變化來得最迅猛。布隆伯格請來大名鼎鼎的約翰·米克爾思韋特出任彭博社新主編。米克爾思韋特在英國《經濟學家》當了9年主編,這本雜誌是布隆伯格的最愛。
米克爾思韋特上任幾週後,給新聞編輯部門的同仁發了一封長長的電子郵件。內部人士説,郵件內容直白、言辭尖銳。
米克爾思韋特在郵件中説,彭博社需要把重心轉回到傳統的金融用戶身上,而這些用戶不喜歡“把寶貴的時間浪費在閱讀長篇大論的新聞內容上”。他寫道,彭博社將不再需要教育和體育新聞,那些想要報道普通足球賽或外國學校的記者將必須接受這樣一個事實,即“這類稿件今後過不了編輯關”。
他指出,彭博社業務的關鍵詞一直是“資本編年史”,“因此,如果你對人們如何掙錢毫無興趣,對會掙錢的人嗤之以鼻,或是渴望挖到投資銀行家的醜聞,那麼彭博社恐怕不是你應該待的地方。”
彭博社內部人員解讀説,這意味著今後的主要報道方向將是為終端機用戶量身訂制的新聞資訊,不再面向更廣泛的普通受眾。
網路業務也面臨“縮水”。傳聞在一次與親信顧問開會時,布隆伯格問道:“我們要一個網站幹嗎?”不久後,彭博社網路部門主管喬舒亞·托波爾斯基辭職走人。
幾個月下來,新老員工都充分“領教”了布隆伯格推行改革的決心和執行力。如果還有少數人對變革存有疑問,那麼,在一次公司內部“關門會議”後,這些最後的疑慮恐怕也消失殆盡。報道説,在那次會議上,前執行官、現任高管彼得·格勞爾起身去關會議室的門,防止非相關人員偷聽。布隆伯格讓他不用關門,但格勞爾沒有聽,還是關上了門。第二天,一隊工人趕來,徹底拆走了那扇門。
【重商輕文】
事實上,對於彭博社的業務發展方向,內部一直存在不同聲音。不少人認為,終端機業務如此輝煌,沒有必要分散精力做大新聞報道業務。新聞報道獲獎或許可以提升虛無縹緲的影響力,但對吸引終端用戶並沒有多少幫助。
“有人不想擴張,認為我們只需要主體業務,為什麼要浪費時間?”一名前高管説,“我們靠商人掙錢,而影響力來自那些商人。”
這或許正是布隆伯格本人的心聲,而他對此毫不掩飾。今年4月,彭博社首次成為美國新聞界最高榮譽“普利策獎”的得主,記者扎卡裏·米德爾因披露大量美國公司如何逃稅、分析立法和監管為何難以阻止此類問題,獲得“解釋性報道獎”。
據稱,獲獎消息傳來,米德爾在彭博社總部大樓的辦公室裏被同事們團團圍住,接受祝賀。現場唯一無動於衷的人是布隆伯格。
他和主編米克爾思韋特均沒有出席在哥倫比亞大學舉行的頒獎儀式。隨後在公司內部舉行的慶功宴上,布隆伯格也沒有露面。對於這次獲獎,布隆伯格本人從頭至尾沒有公開發表評論。
“過去一年裏,彭博社內部發生的事情讓我感到悲哀,”前文化新聞編輯傑裏米·傑勒德説,布隆伯格推行的改革是“對新聞工作的打擊”。
另一名沒透露姓名的前編輯説,彭博社正加速偏離公共新聞報道領域,“退回到它過去的地盤:銀行家的業務通訊”。
【競爭壓力】
一名與布隆伯格私交不錯的彭博社老員工告訴德國《明鏡》週刊,布隆伯格試圖扭轉彭博社發展模式,原因之一是對過去12年裏公司的變化不滿意,“他感覺喪失了對自己畢生心血結晶(彭博社)的影響力”。
另一個原因,則可能是彭博終端機如今面臨前所未有的競爭壓力。
終端機是布隆伯格的“心血之作”,其金融資訊數據及時、分析權威、交易聊天系統便捷,多年來已成為銀行家、交易員辦公桌上的“標配”。終端機30多萬用戶遍佈全球,為彭博社貢獻79億美元收入。彭博社前CEO多克托羅夫曾説:“終端機佔據公司總收益的80%,是彭博‘太陽系’的太陽,給予我們生命的動力。”
然而,2013年彭博“偷窺門”事件引發業界譁然,眾多用戶開始對資訊安全感到擔憂。去年,高盛聯合摩根斯坦利、匯豐等14家華爾街巨頭,開發出一款名為“交響樂”(Symphony)的金融交易即時通訊平臺,意欲與彭博終端內置聊天系統一爭高下。
今年9月份,“交響樂”已正式啟用,收費標準為每月15美元,遠遠低於彭博終端機。
知情人士説,高盛有意最終推出一套功能完備、可徹底取代彭博終端機的終端系統,為此已邀請多家銀行參與研發,每家銀行各投600萬美元左右。今年底,谷歌公司加入這一項目的投資隊伍。
對布隆伯格而言,這意味著彭博終端機前途未卜,終端機帶來的豐厚收益也可能岌岌可危。
一名彭博社前高管説,布隆伯格之所壓縮新聞報道業務,就是擔心網路、電視提供的免費資訊越多,掏錢購買終端機服務的用戶就越少。“他準備犧牲一切來換取終端機的成功。”(張代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