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失意的印度之“鷹”

  • 發佈時間:2015-12-15 01:31:21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期特別關注

  美國戰略之頁網站近日報道稱,對於政府再採購百架“光輝”輕型戰鬥機(LCA)的建議,印度空軍壯起膽來抵制。空軍指揮官們強調,LCA的研製充滿了失敗。此外,目前這種設計的維護成本高昂,空中作業差勁。

  平心而論, LCA戰鬥機的性能不錯,如果能在10年前解決所有技術問題,估計現在不僅大量裝備本國空軍,還有可能已經翱翔很多發展中國家的天空。只可惜反覆的難産讓它錯過了本應屬於它的最好時代,成為連本國空軍都不待見的“失意”戰機。

  自主國防的希望之“鷹”

  印度是南亞地區工業體系相對完整的國家,也是亞洲地區最早發展航空工業的國家。上世紀50年代,印度引進英國技術,自行生産了“蚊蚋”式噴氣戰鬥機,成為印度現代航空工業的開山之作。不過,因為技術儲備有限,人才匱乏,工業能力水準整體不高,印度的航空工業進展緩慢,長期處於依靠外部援助緩慢發展的局面,外購戰機也成為印度強軍的主要方法。引進的裝備儘管性能優秀,但在印巴戰爭時期的戰損補充和維修保障卻讓印度苦不堪言,發展自主國防工業成為印度政府的國策之一。

  上世紀80年代初,出於對抗駐阿富汗蘇聯空軍的需要,印度主要的戰略對手巴基斯坦從美國接收了F-16戰鬥機。該型戰機性能全面超越了印度空軍裝備的所有機型。印度很受刺激,下定決心要研製一款全面超越F-16的戰鬥機,並能批量接替米格-21戰鬥機的新型戰機。印度空軍計劃到2000年前,為10個飛行中隊換裝該型戰機,總裝備數量約為230架,可謂信心滿滿。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這架承載了印度自主國防夢想的“戰鷹”卻命途多舛,一波三折,進度嚴重拖延。

  1980年,印度公開了LCA戰鬥機項目;1983年,研製工作開始啟動;1984年,成立航空發展局,專門負責LCA的研發;1990年,完成戰機的整體設計;1995年,製造出第一架技術驗證機;2001年,第一架驗證機進行首飛;2003年,第一架原型機出廠;2007年,開始小批量生産;2008年,生産型首飛……直到2014年,這架拖拖拉拉研製30多年的戰機才進入印度空軍正式服役,隨即暴露出不少品質問題,受到很多來自軍方的質疑和批評。從LCA戰鬥機的發展歷程看,印度自主國防的夢想儘管沒有完全破滅,但顯然不夠圓滿。

  性能較優的矯健之“鷹”

  LCA是輕型制空型戰鬥機,整體性能基本達到了世界三代戰機的水準,能夠滿足中小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空中防禦要求。

  該機的整體設計較好,機長13.2米,翼展8.2米,高4.4米,展弦比1.8,機翼面積37.5米,最大平飛速度2400公里/小時,實用升限將近16000米,最大航程將近3000公里,具備空中加油能力。該機採用大三角翼無尾翼和雙側肋下進氣的氣動佈局,限制過載+9/-3.5G,近距離纏鬥性能突出,並且可以短距起降,可以全天候作戰。

  該機大規模使用複合材料。除機體主要承重部件採用鋁合金和鈦合金材料外,其機翼、機身蒙皮、進氣口以及升降副翼、方向舵、減速板等主要採用複合材料。複合材料構件總重超過LCA總重的40%,這一比例比美國F-22隱身戰鬥機還要高出很多。複合材料的大規模運用,使該機裝配緊固件減少一半,並減少了2000多個機身裝配孔洞。顯著降低了飛機製造的工作量,減輕了機身重量,也使該機的雷達反射面積明顯降低。

  儘管體態輕盈,但LCA戰鬥機的武器系統比較強大,裝備了一門23mm雙管機炮,設置了7個武器挂架。其中機腹下1個,兩側機翼下面各有3個,可以挂載空空導彈、空地導彈、反艦導彈、航空炸彈,以及無控火箭彈等多種武器,外挂總重量超過4噸。印度還計劃在該機左側進氣道下方增設瞄準吊艙的挂架,以進一步增強其精確打擊能力。此外,該機裝備的機載雷達探測距離超過100公里,可以同時跟蹤10個目標,賦予該機超視距空戰的能力,這在世界輕型戰鬥機中屬於先進水準。

  暗藏危機的問題之“鷹”

  在LCA戰鬥機未來的發展過程中,如果不能解決以下四個問題,該機要想成為印軍大量裝備的主力戰機恐怕並不樂觀。

  一是國産發動機的研製問題。印度為LCA戰鬥機專門研發了“卡佛裏”噴氣式發動機,從上世紀80年代末至今,研製了20多年,該型發動機的性能卻難以達到美制發動機的水準,並且其可靠性比較低,距離大規模生産還有一定距離。如果國産發動機的研製改進和生産跟不上進度,LCA戰鬥機的批量服役將面臨“心臟病”的問題。

  二是戰機的規模生産和品質控制問題。印度國防工業的效率偏低,管理也相對較亂,這從前段時間媒體公佈的LCA戰鬥機作坊式的生産車間就可見一般。如果該機的生産速度提升不上來,將來印度空軍將面臨老機大量退役,新機卻難以接班的尷尬局面。此外,印度航空工業的生産工藝不夠精細, LCA戰鬥機的品質不太讓軍方放心。印度審計署近日宣佈該機存在53處缺陷,讓世界為之愕然。

  三是價格控制問題。印度國産武器裝備的價格控制大多一路躥升,LCA戰鬥機也不例外,其研製費用最初計劃僅為1.2億美元,由於工期拖延以及不斷面臨新的技術問題,研製費用已經飆升到11.5億美元。而這些費用,將會被未來批量服役的LCA戰鬥機均攤,使該機成為一款性能談不上特別頂尖,但價格卻比國外同類戰機低不了多少的低性價比戰機。

  四是性能升級問題。LCA戰鬥機的艦載型已經進行滑跑試驗,未來將取代“鷂”式戰鬥機成為印度航母的主力艦載機之一。但客觀而言,該型機後續的發展潛力有限,主要是因為LCA戰鬥機屬於輕型戰機,機體狹小,留給後續改裝的空間有限。同時,該機在設計之初並未系統考慮隱身設計問題,與世界四代機標準還存在很大差距,這些也都為LCA的發展埋下陰影。

  五是提升國産率的問題。印度研製該型戰機初期曾設定了五項需要突破的關鍵性技術:複合材料、玻璃座艙、電傳操控系統、多功能機載雷達和先進渦噴發動機。除了複合材料和玻璃化座艙已被印度攻克外,其餘三項超出了印度工業能力範圍。目前,該機的國産化率僅能達到60%左右。這顯然沒有達到印度預期,戰時依然面臨被技術來源國“卡脖子”的隱患。

  當然,我們除了分析印度政府、印度軍方以及印度工業部門在推進該項目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外,也應該肯定他們取得的成就。更為關鍵的是,通過該型戰機長達30多年的研製,印度航空工業積累了寶貴經驗,也培養和鍛鍊了一批技術隊伍,這對印度推進新的隱身MCA中型戰鬥機項目很有意義。(作者單位:國防大學)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