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9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理財公司“灰幕”大起底

  • 發佈時間:2015-12-15 01:32:23  來源:金陵晚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2015年來,理財公司數量及融資規模空前攀升,而兌付危機、倒閉、卷款跑路等現象也隨之滾滾襲來。記者走訪多地調查發現,第三方理財公司除經受“同業搶客戶”的競爭、回報難達預期等風險外,更是陷入一種隱蔽灰色的生態鏈中。“同一夥人分成三方,一方創辦理財公司,一方去創設項目,另外一方成立擔保公司,在投資人根本不知情的情況下,以‘自融自投自擔保’的模式將資金捲入自己口袋。”一位理財公司負責人透露。

  高收益攬客

  “估計在中心城市各種類型的理財機構就有上千家。”華中地區一家理財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

  記者來到華中地區某城市的一條約1000米的街面,該街道兩側分佈著不同理財公司的門店14家,還不包括布點在該範圍內寫字樓和街巷深處的理財機構。

  記者走進一家自稱註冊地在上海的理財公司門店,其工作人員強調公司主要股東為某國際知名數據集團和香港某上市公司。根據本金和投資期限不同,記者發現,其投資預計年化收益最低為6.3%,最高達14%。另外,該公司還提供線下貸款,貸款額度在1萬至60萬不等。

  記者統計發現,這14家門店預計最高年化收益高達16.8%,投資期限為2年,投資金額為5萬以上。

  上述華中地區理財公司負責人此前從事房地産行業,于2014年成立了理財公司,目前開設有兩家門店,其融資金額近億元。“銀行放貸縮緊,企業融資需求多,去掉很多中間環節後,項目方和借款方的回報能到30%左右。除去運營成本開銷、返給客戶的12%—13%利息,大一點的理財公司凈利潤估計能達到12%—13%。”該老總介紹自己進入理財行業的原因。

  項目、基金均可造假

  記者在以投資者身份探訪時,一家理財公司投資總監劉宇(化名)向記者推薦了其主打産品“××1號資産管理計劃”,主要投資標的為一家新三板排隊上市企業,投資者可選擇固定收益、固定+浮動收益、純浮動收益三類方式進行投資,“前兩類公司兜底保證本金和固定收益的部分,後一種則是完全根據回報進行分配,年預計收益不低於25%。”

  東北地區一位理財公司老總王寧(化名)透露,這是目前理財公司中較火的股權類私募基金模式,但整個流程中客戶其實只是參與到出資和回收收益,以該項目為噱頭打造的産品到底賣出多少,有多少人投,最終有沒有投向該項目,投資人根本不知道。

  而在行業內,另一類更極端的情況是,理財公司有關該項目、基金的所有文件均可以造假。“理財公司註冊並不難,是仲介服務性質,拿産品做個殼子,捏造一個虛假的項目標的或虛假基金牌照,再設立投資規則,到時候付給投資人利息就可以了。”王寧表示。

  “同一夥人分成三方,一方創辦理財公司,一方去創設項目,另外一方成立擔保公司,在投資人根本不知情的情況下,以‘自融自投自擔保’的模式將資金捲入自己口袋。”華中地區另一家理財公司相關負責人稱,國內出現跑路情況的理財公司多是這種灰色交易模式。

  新錢填舊坑

  即使是正規運作的理財公司,也正在被自身行業內向投資者承諾高收益、穩定回報的普遍經營模式所“拖累”。

  “客戶要高收益還不允許理財公司出現風險,一旦有些風吹草動,就恐慌性地去擠兌本金。”上述華中地區理財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隨著年底理財公司“跑路”、“兌付困難”的出現,其公司客戶提前兌付的比率達到3%—4%。

  事實上,國內理財公司正陷入“客戶不承擔風險”的經營怪圈。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在遭遇投資標的虧損或者收益分配未到賬的情況下,理財公司會選擇啟動儲備金來保證客戶的收益權,而不是告訴客戶其所投的項目出現問題。

  這种經營邏輯下,一旦投資項目多次虧損或者款項出現長期拖延後,理財公司被動陷入“吸收新錢填舊坑”的危險局面。

  “理財公司不能向客戶承諾收益,不能為産品進行擔保,因為第三方仲介沒有這種能力。”著名經濟學家、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

  長江商報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