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猝死再現,馬拉松之殤何解?

  • 發佈時間:2015-12-15 01:30:57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將新聞進行到底

  12月5日,深圳國際馬拉松發生悲劇,一位33歲的選手途中倒地,因搶救無效死亡。隨著全民健身熱潮興起,馬拉松比賽中有人暈倒甚至猝死的消息開始走進公眾視野。

  截至目前,今年已有4起類似事件發生,猝死者均為年輕人且都倒在了終點及終點附近。這讓不少人心生疑惑,為何猝死現象頻發?是組織保障不規範,還是醫療救援不到位?又或是跑友為刷出新速度的沉重代價?

  ——新聞緣起——

  國內馬拉松一年4次猝死悲劇

  深圳馬拉松選手猝死事件,是今年國內馬拉松比賽發生的第四例猝死事件。1月份香港馬拉松,一名24歲香港科技大學畢業生首次參加10公里賽,在距離終點僅數百米暈倒,最終不治去世;10月25日合肥馬拉鬆開跑,一位參加比賽的跑友在臨近終點時突然心臟驟停,永遠停下了自己的腳步;11月15日,上饒全國半程馬拉松比賽如期進行,活動中0056號選手衝過終點後摔倒,心跳驟停,現場救急後送往醫院,搶救無效死亡。

  “根據我們考察調研的情況來看,馬拉松猝死現象全世界都存在,在不同年齡、性別、距離以及專業或大眾選手中都發生過,其表現形式和成因比較複雜。”國家體育總局田徑運動管理中心副主任、中國田徑協會副主席王大衛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猝死也不是馬拉松賽事特有的現象。

  馬拉松運動中的猝死,是心臟病學及運動醫學的一個歷史比較悠久的研究課題。但其成為課題的原因不是由於它很常見,而是由於它相對少見且無法預測。一些研究顯示,馬拉松賽事的猝死率約為每10萬人中有0.5—2人,這一概率低於普通人群的猝死率。

  ——核心關注——

  簡單以死亡率衡量賽事舉辦水準不科學

  2007年,東京馬拉松引入大眾選手參賽,有人以東馬9年零死亡直指國內馬拉松賽事不規範。對此,有14年馬拉松賽事組織經歷的王大衛擺擺手説:“簡單地以一段時間賽事的死亡率衡量馬拉松的舉辦水準並不科學,北京馬拉松10年來也未曾發生過猝死悲劇,但我們仍然要向東京等馬拉松賽事學習、借鑒經驗。

  據王大衛介紹,我國馬拉松賽事組委會對安全保障及醫療應急措施非常重視,賽事投入的資源、力量並不遜於國外,並在不斷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及時學習國際先進的安全、醫療保障辦法。

  中國田徑協會在賽事組織指導中要求並推廣東京等馬拉松賽事的醫療保障體系,國內賽事都開始建立全方位立體化的醫療保障體系。比如每2.5—5公里一個醫療站點,每100米1個經過培訓的醫療志願者,賽道上有配備專業人員的移動救護車、摩托車、電瓶車、自行車巡迴,配置心臟除顫儀(AED)和輔助呼吸設備等,設置綠色通道及定點醫院,希望選手在出現意外時,能第一時間得到及時救治。“我們也鼓勵‘醫師跑者’志願服務,今年上海和廣州舉辦的馬拉松就有不少‘醫師跑者’加入,官方和不少跑者都為他們點讚。”

  及時救援也不能讓死亡率化零

  專業賽事救援隊伍和配套應急系統的出現,大大降低了馬拉松選手的死亡率。今年3月15日舉行的無錫馬拉松比賽上,一名選手在20.3公里處倒地不起,1分鐘後,賽事救援機構急救員到達,確定無反應無呼吸後,開始實施心肺復蘇術;2分鐘後,第二名急救隊員到達,接替實施心肺復蘇術;又過了1分鐘,另外兩名急救隊員攜帶自動除顫器到達,給予除顫;一分鐘後,選手呼吸恢復,意識恢復,隨後被急救車送往醫院,最終康復。短短4分鐘,一條寶貴的生命經歷了死而復生。

  專家指出,運動性心臟驟停早救治是關鍵,每晚搶救1分鐘,獲救的可能性就下降7%—10%,然而,及時的搶救也不能屢獲幸運之神眷顧。“急救確實能提高被救者的成活幾率,但也不是百分之百管用。”王大衛説,此次深圳參賽選手倒地時救護車就在對面,醫療人員及時對其進行除顫等各種應急救護,並迅速送到醫院,但未能挽回年輕的生命。

  體檢不是杜絕猝死的萬能藥

  目前,在國外舉辦的大多數馬拉松賽事報名時不要求提供體檢報告。而在國內舉辦的馬拉松賽事,有的要求提供體檢報告,有的則不要求,要求提交的體檢證明僅包括脈搏、血壓和心電圖等簡單內容。有媒體因此認為,比賽體檢走過場是導致猝死發生的原因之一。

  縱觀今年中國馬拉松賽事的幾位死者,他們都是年輕人,而且平時身體不錯。有媒體報道,據深馬死亡選手的弟弟透露,死者的公司每年都安排體檢,死者體檢時並未發現問題。王大衛表示,有些疾病平時不會顯現,體檢時也很難查出,但在身體疲勞和負荷極大的情況下,就會爆發出來。此外,某一時間的體檢只能反映當時的身體狀態,並不能反映參加比賽前甚至比賽中的身體狀態,因此“賽前體檢不是杜絕猝死等突發狀況的萬能藥”。

  ——應對措施——

  針對賽事良莠不齊設置問責機制

  據王大衛介紹,中國田徑協會對賽事的管理主要通過制定賽事管理辦法和推行賽事組織標準的方式進行。賽事有註冊賽事、會員賽事和共同主辦賽事等。會員賽事和共同主辦賽事多為協會認證賽事,即必須從賽道丈量、成績計時、裁判判罰、飲水補給、醫療急救、環境衛生、交通管理、安全保障、反興奮劑等方面,通過前期考察、中期陳述、賽前檢查和後期總結等環節進行嚴格程式和標準管理。中國田徑協會對註冊賽事提供賽事組織指導、指南範本,要求遵守基本標準和要求。

  然而,從2010年全國舉辦13場馬拉松賽,到2015年全國舉辦130多場馬拉松賽。短短5年間,中國馬拉松賽事增加了10倍。馬拉松賽事呈現井噴式發展的背後,也折射出賽事組織保障水準參差不齊的尷尬。

  對於國內馬拉松賽事多且雜、水準與標準參差不齊的現狀,王大衛直言,中國田徑協會在賽事管理辦法中既有金、銀、銅牌賽事評級系統,也有賽事問責機制,對出現問題的賽事要進行處罰,甚至取消其辦賽資質。“當出現由於組織原因造成的嚴重問題時,中國田協會馬上停止其註冊,並將其列入黑名單,兩到三年內不能再組織類似的活動。”

  參賽選手應尊重生命量力而行

  即便做到了看似萬無一失的保障,猝死現象還是不可避免的發生。王大衛一再強調,“對於賽事組織者和參賽者而言,科學預防遠勝於應急搶救。”

  在他看來,作為賽事組織者,要利用各種渠道告知參賽選手在平常科學訓練的基礎上參賽,並告知哪些人不宜參賽,參賽有何風險,什麼情況下不宜參賽或什麼情況下必須棄賽等。作為參賽選手,則要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態,尊重生命和比賽,參賽要量力而行。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夜跑、刷圈行列,很多人跑了一段時間就想挑戰馬拉松。正如一位跑友在朋友圈中感慨:跑步也會上癮,剛開始覺得跑步很難,後來才發現如何控制你的跑步慾望才是最難的。沒有兩把刷子,就不要為了成就感拼命提速度、刷成績。

  資深跑友強君表示,沒有半年的系統訓練不要跑半馬,沒有一年的系統訓練不要跑全程。要堅守不能帶病跑步的原則,無傷無病也要學會該退賽就退賽,尤其是身體出現噁心、心悸之類的信號後。

  跑友陳少的親身感受是,每週的跑步量不低於30公里,合理的速度和節奏計劃是保證有一個成功馬拉松經歷的關鍵。“別在身體不適時堅持到底,跑馬拉松只是個人的愛好和選擇,不用非得通過‘跑馬’來顯示自己有多牛。”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