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03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全民健身熱成就奔跑的中國

  • 發佈時間:2015-11-22 17:19:00  來源:人民網  作者:吳俊寬  責任編輯:羅伯特

  原標題:全民健身熱成就奔跑的中國

  奔跑的中國

  新華網北京11月22日電(記者吳俊寬)在中國,一個正式詞語如果衍生出各種縮略語,往往是某件事物成為公眾關注點的標誌。

  按這個標準衡量,全民健身熱中最熱絡運動之一就是馬拉松。“全馬”(全程馬拉松)“半馬”(半程馬拉松)“北馬”(北京馬拉松)……類似“跑馬”表述在朋友圈和各種健身軟體中高熱不退。

  千千萬萬中國人上癮般地迷上了這項實在有些枯燥單調的運動,千千萬萬個腳步丈量著42.195公里這個從古希臘一直傳承到現在的漫長路程。

  是什麼,讓中國人迷戀上跑——最簡單、最樸素,同樣能帶來最大挑戰的運動?哪兒來的動力,成就了一個奔跑的中國?

  奔跑,尋找人生的態度和生命的意義

  李清模,46歲,家住福建廈門。和中國眾多奮鬥後進入中等收入階層的人一樣,李清模是一家外貿公司的高管,生活忙碌,衣食無憂。

  創立於2003年的廈門馬拉松每年都要在家門口舉辦,李清模一直納悶,這麼多人大早上不睡覺在馬路上瘋跑些什麼?直到2010年,在朋友的攛掇之下,李清模帶著這個困擾自己許久的問題報名參賽。

  儘管之前沒有太多系統的訓練,李清模還是憑藉商場打拼磨煉出的堅韌意志,在距離關門時間不到三分鐘時邁過了終點線。

  “真正跑完比賽後的成就感和滿足感是很難用語言形容出來的。”李清模説,“其實人生就像一場馬拉松,經歷痛苦忍耐之後收穫的成功才是最甜美的。”

  如今,李清模早已對馬拉松欲罷不能,已經完成了37場中國田徑協會認可的官方馬拉松賽。由於每次都是光腳參賽,被稱為“赤腳大仙”的他在跑友圈裏也是小有名氣。在60歲之前完成100場官方馬拉松、成為“百馬王子”是他給自己定下的目標。

  北京姑娘陳妺是廣播電臺的體育記者,從2007年起每年都會去採訪北京馬拉松賽。那時,她拿著錄音採訪機,站在終點線後苦苦等待,為了每一個採到的好故事而沾沾自喜。

  2013年,又逢“北馬”比賽,陳妺突然意識到,終點線後的採訪永遠都不是最鮮活的。從那之後,她自告奮勇承擔了一檔叫做《陳小mo的健身周記》的節目,自己花了一年時間練習跑步,從零起點進階到跑完“全馬”的達人,同時把自己的親身感受與聽眾分享。

  一年後的2014年,陳妺在“北馬”賽事上第一次從終點線後走到了起跑線前,和奔跑的人流同進,手裏的採訪機第一次捕捉到最真實的馬拉松故事。

  “我永遠也忘不了那個瞬間,當我遠遠看見終點拱門時,居然有些熱淚盈眶。曾經的七年,我在終點無數次提問:你為什麼跑步?為什麼會哭?我聽到過很多的答案,但只有當我身體力行、感同身受之後,我才真正懂得了這些跑步的人,”陳妺説。

  據運動APP“咕咚”提供的數據,截至今年10月“咕咚”註冊用戶已超過4000萬,所有用戶每天平均産生的步數之和足夠繞地球600多圈。

  對跑者,跑是堅持不懈的努力、頑強前行的勇氣、戰勝自我的挑戰、實現突破的狂喜……這些都對,但都不夠完全。

  奔跑,如同充滿魔力的磁石,深深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在跑的道路上甘之若飴。

  奔跑,“時尚”運動後的經濟觀察

  波士頓、倫敦、東京……國人過去更多只是從電視新聞上看到國外馬拉松比賽人頭攢動的壯觀畫面,看到各色奇異服裝,看到跑步成為一個城市的“嘉年華”。

  不經意間,同樣的景象幾乎遍及中國,從蝙蝠俠到孫悟空,國人“玩”起馬拉松來,一點不輸國外。

  雖然還沒有人對經濟發展程度和奔跑人群之間做出明確的定量分析,但應該沒人否認日漸富裕的生活、中等收入階層的增加與健康意識的提升和鍛鍊熱情的上升有很強的關聯性。

  國家體育總局田徑運動管理中心副主任王大衛説,“跑步作為一種簡單易行、經濟有效的運動健身方式,成為很多人的健身首選。”

  跑,還成為新興的體育經濟的增長點。

  36歲的孫英傑曾經獲得過世界半程馬拉松世錦賽冠軍,至今仍保持著“北馬”的女子紀錄。2009年退役之後,孫英傑剛好趕上了跑步熱潮的興起,在教練的介紹下作為推廣大使參加了一些馬拉松比賽。

  帶著“通過科學的訓練方法給更多的跑步愛好者帶來健康”的想法,孫英傑2014年成立了長跑俱樂部。一年多來,俱樂部發展迅速,不僅在國內十幾個城市都設立了分部,還招募了100多個退役運動員作為分部的跑步教練。在孫英傑看來,跑步産業最大的潛力蘊藏于千千萬萬健身意識開始覺醒的普通工薪階層。

  32歲的福建龍岩人鄧江華沒有世界冠軍的顯赫背景,但也同樣在跑步産業的道路上開啟了大膽的嘗試。2011年鄧江華第一次參加馬拉松比賽。當時他穿著600塊錢從網上淘來的蝙蝠俠服裝跑完了全程,一下成為媒體鏡頭捕捉的焦點。

  2013年底,“蝙蝠俠”成立了自己的公司,為跑步賽事做宣傳推廣。創業初期,國內的一些比賽還時常會為沒有足夠參賽選手犯愁,鄧江華就組織跑友報名從中賺取仲介費。後來跑步的人多了,參賽名額也越發緊俏,他又開始自己舉辦比賽。

  越來越多的地方也意識到這些奔跑人群帶來的新商機。廈門馬拉松組委會提供的測算數據顯示,2014年“廈馬”前後共4天時間裏,馬拉松賽給當地帶來的各項經營收入總計約為2.61億元。

  對於賽事舉辦地而言,每一場比賽轉播都是一部超長的“旅遊宣傳片”,每一塊紀念獎牌都是一張移動的名片。

  看未來,王大衛分析説:“現在我們的目標是到2025年體育産業總規模超過5萬億元,跑步作為最基礎、參與面最廣的體育項目在整個體育産業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必然會在這5萬億中佔據很大的比例。”

  全年性的訓練參賽週期、數百萬人次的參與規模以及眾多跑步俱樂部、APP産品所構成的O2O生態環境讓跑步産業成為一片新的體育産業“藍海”。而這股席捲中國的跑步熱潮還遠未結束。未來,還會有更多的孫英傑、鄧江華們踏著腳下的商機,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道路上一路奔跑前行。

  奔跑,以“健康中國”造就“美麗中國

  奔跑,兩腿以最簡單的方式交替前行,看似無數次的重復,但每一步都是新的邁進。一步一步的積累,成就出一個個看來難以企及的跨越。

  去年年底,國務院出臺的《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産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成為國內跑步賽事井噴式增長的助推器。

  2015年,僅田協註冊在案的跑步賽事數量就激增到130場左右,隨著馬拉松賽事審批權的全面放開,更多的商業賽事、草根賽事、眾籌賽事在大江南北遍地開花。

  跑,讓無數個體找到新的群落認同。特別是通過網際網路的推廣,跑步從過去的個人運動演變成如今社交圈裏的群體運動。各種民間跑步俱樂部聚攏了數百萬的愛好者,滿足了人們的運動社交需求。

  家住江蘇南通的聾啞人蔡新民2001退休,2005年起開始跟隨妻子每天早晨外出散步。後來蔡新民逐漸喜歡上了跑步,2013年“南通愛跑一族”成立,蔡新民成為俱樂部首批成員。當年冬季,他就跟隨“愛跑一族”首次參加了揚州半程馬拉松賽,從此一發不可收拾。10月底,67歲的蔡新民剛剛參加了常熟尚湖半程馬拉松賽,捧回他第24枚馬拉松賽獎牌。

  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馮建中曾説:“體育文化在建設美麗中國的過程中有著自己獨特的作用。美麗不僅僅是外表的美,關鍵在於身體健美、內心健美、精神向上美,昂揚奮發、不屈不撓、一往無前。”

  67歲的年紀在跑步愛好者中算不得“高齡”,聾啞人的身份其實也稱不上特殊。年過70仍堅持跑步的張亮友夫婦、在志願者的陪伴下堅強完賽的盲人何亞軍、配裝假肢奔跑的北京殘奧會主火炬手侯斌……奔跑早已不再是年輕人、健全人的特權。只要邁開腳步,每一個中國人都能成為人生跑道上的主角,在強健身體的同時用蓬勃的精神風貌和積極的生活態度構築出健康中國的美麗風景線。

  (參與記者王春燕、李放、朱翃、劉旸、林德韌、吳鍾昊、劉海)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