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雛軍稱"我還要乾大事" 不出國因拒填犯罪記錄
- 發佈時間:2015-12-14 10:09:00 來源:北京青年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1999年回國創業,2002年收購科龍,2005年因科龍事發入獄,直至2012年出獄,到現在的不斷申冤,顧雛軍仍堅信自己“要乾大事”。不過,對於這十幾年的經歷,顧雛軍很難説後不後悔,“人一生很多的決定很難説對和錯,對於我來説,就是從當初身擁1.7億美金,到現在要靠兄弟們的照應、租房過日子了。”
人物:顧雛軍
顧氏製冷劑發明人,獲得專利費超過2億美元。曾創辦格林柯爾集團,後控股廣東科龍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合肥美菱股份有限公司、揚州亞星客車股份有限公司、襄陽軸承汽車有限公司,還收購了歐洲汽車配件公司和汽車設計公司。
對於顧雛軍,有人認為他是有勇有謀的學者型企業家,也有人認為他是侵吞國有資産的騙子,其中最典型的是郎鹹平與顧雛軍的“郎顧之爭”。2005年,顧雛軍入獄被經濟界和法學界稱為是中國非公經濟發展與國企改革的標誌性事件。
2012年顧雛軍減刑出獄,隨後立即開始無罪申訴。2014年1月,他的申訴由最高人民法院發回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立案再審,但迄今將近兩年過去,該案被9次推後仍未重審。
體重從當年的220斤到現在的160斤,瘦了很多的顧雛軍不再像當年那樣魁梧。顧雛軍有高血壓、心臟病和糖尿病,每天早晚要吃降壓藥,飯前也要吃藥控糖。不過整體看上去,他的身體狀況好過預想,尤其比剛出獄時好多了,獄中他的血壓曾到過240,“摔個跟頭都能死了”。剛經歷過一次住院治療的顧雛軍在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採訪時説,他現在生活規律了很多,睡覺也好了,不像剛出獄時常會被噩夢驚醒。他還盡可能每週去爬一次山,他要鍛鍊身體,要等著自己翻案的那一天。
申訴
“不做祥林嫂,我還能怎樣?”
顧雛軍堅決不認為2012年9月的提前出獄是得到了優待,反而是“被人玩了”才拖延到那時出獄,要不他本該早兩個月就出來。他説,自己服刑時獲得的積分已經夠了,但之前一次減刑申請就是沒被批准。提起自己的案子,顧雛軍説得最多的就是“被人玩了”。從一齣獄,顧雛軍就開始申訴、為自己翻案,同時四處舉報他認為製造了自己冤案的人。儘管到目前為止並沒有實質進展,但顧雛軍依然到處申訴、舉報。
在很多人看來,顧雛軍式的翻案已經有點像祥林嫂——有機會他就寫材料往外投,到現在他光舉報材料已經發出了幾十封;他的申訴一有什麼進展他就會發佈在自己的微網志裏,既貼圖曬證據也會用言語表達憤怒;每次面對記者時,他都會帶著裝在透明文件袋中的一厚疊材料,滔滔不絕地向人開講。他能迅速地從一摞材料中翻到要找的那頁,指出對他的審判存在什麼問題,包括他認為哪程式違法,哪是偽證。顧雛軍對於案件整個過程中的每一個時間、地點、人名、數字都記得相當清楚。不過,由於顧雛軍案件專業且複雜,很多聽者根本跟不上他的思維也無法迅速理解。但這似乎並不影響顧雛軍的滔滔不絕。
“明年就57歲的年齡、身體也不好,而且也已經重獲自由還開始了新的工作,你還有必要非把這個案子搞清楚嗎?”面對北青報記者的提問,顧雛軍一時沉默。
“我知道我像是祥林嫂,見人都説這一套……但你説,不做祥林嫂,我還能怎樣?”他説自己要放棄了,就連精神寄託也沒有了。
迷茫
“他們到底認為我説的是不是真的呢?”
出獄後的顧雛軍沒少接觸記者,僅他剛出獄時召開發佈會,就有上百記者趕來。其實,顧雛軍也知道,很多媒體感興趣的是他這個人,而並非案子本身。“每次有新進展我都會發在自己的微網志上,這時都會有媒體關注報道一下,但隨著新聞價值沒了也就沒人再提了!”顧雛軍知道,“媒體只是把我當作新聞”!
對於翻案,出獄三年多來的顧雛軍一直在希望和絕望的峰谷之間跌宕。他會把國家發生的某一件大事聯繫到自己而重燃信心,但又會為自己的一次失敗遭遇而陷入沮喪。
不過與失望和沮喪相比,顧雛軍更多的是迷茫,他説自己真的不知道該怎樣才好。“我要求重審案件,法院也處理了,但就是被一次次的推遲;我去舉報,舉報材料也都有人接收,但就是得不到結果!”顧雛軍説,他點名道姓舉報了很多省部級高官,不僅有退休的也有在任的,這些舉報信就一直挂在網上,並沒人來刪,但也沒人管。“他們到底認為我説的是不是真的呢?但就是沒人理我!”顧雛軍很迷茫。
工作
“這些兄弟們就是讓我能糊口”
面對來訪者,顧雛軍會認真的雙手遞上一張自己的名片,上面的頭銜當然不再是當年赫赫有名的科龍董事長,而是一家企業管理公司的名譽董事長。
這家公司是顧雛軍在科龍的幾位老部下開的,成立於顧雛軍出獄後不久,主要從事企業管理和戰略諮詢業務。公司很大程度上是為顧雛軍量身打造的,在這家50多人的公司裏,有10多人都是當年顧雛軍在科龍的老部下,之前他們大都有自己的工作。
除了打理自己的案子,顧雛軍多數時間都會到公司上班。他在公司研究部從事學術方面的研究,包括他擅長的企業管理和戰略研究。一直研究製冷和家電行業的顧雛軍現在更感興趣的汽車行業,他現在正為某地做一樁汽車行業的海外並購方案。“我們的水準不比摩根士丹利差,但我們收的費用要低得多!”一説起公司業務,顧雛軍滿臉自信。他也經常自嘲,“我的這幫兄弟本來想用我老顧的名氣拉些業務,不過後來才發現老顧也不過如此了!我知道其實這些兄弟們就是讓我混口飯吃,讓我能糊口。”
這家公司的一位負責人是顧雛軍昔日的老部下,從顧雛軍出事以後他一直幫助顧家處理案子的事,直到現在仍在協助顧雛軍的每一次舉報、申訴。他告訴北青報記者,開辦這家公司並邀請來顧雛軍,既有同情、感恩,同時也確實希望把顧雛軍的能力發揮出來。“確實有一些項目就是衝著顧總來的。”他説,“當年顧總幫助很多地方盤活了企業,解決了當地的民生問題,這些地方對顧總還是心存感激的,也認可他的能力。”
今年8月,人民日報社旗下的《中國經濟週刊》為顧雛軍一篇48000多字的著述《中國製造2025,需要新思維》出版了一本學術特輯。這本特輯以顧雛軍的大幅照片作為封面,還邀請了專家進行點評。對於這件事,重新出山的顧雛軍非常看重,他認為這是對自己學術水準的一種認可,同時他也琢磨,人民日報的雜誌發表了他的文章,或許意味著翻案會有進展。
顧雛軍如今還把很大精力花在寫書上。他的科龍老部下正打算用眾籌的方式為他出這本書,順利的話春節前就能完成。
堅信
“只要證明我沒罪,我就還能掙大錢”
顧雛軍之前在北京有三套房子,其中兩套在他入獄期間被拍賣,只剩下一套有他的老父親在住。昔日聲名顯赫的顧雛軍現在成了無房戶,只能在公司附近租房居住。
顧雛軍把現在自己的生活窘迫歸咎於不能翻案,他堅信只要證明自己無罪,他就還能掙大錢,因為他的知識和水準是值錢的。“對於我來説,肯定要乾大事,幾十億美金的大事!”顧雛軍堅信自己現在的水準絕不亞於當年帶著1.7億美金回國創業的時候。
顧雛軍説,他現在做不了大事,就是因為自己身上還有“罪名”。“雖然法律沒有規定坐過牢的人不能再開公司,但我覺得自己不翻案就不能堂堂正正的做生意”,顧雛軍解釋自己的觀點説,“我要是向親戚朋友借錢辦公司,我這樣的身份就會讓人家覺得有風險,我這輩子從不欠別人的,也不想因為這個欠!”
顧雛軍出獄以後從沒出過國,因為他拒絕在簽證時填寫自己有犯罪記錄。“但簽證官會説你的事情都登在報紙上了,不是撒謊嗎?”顧雛軍説,自己幫人家研究海外並購,但自己連國都出不了,其實是很難讓人信服的。
部下
“我能看到他們 充滿期待的眼睛”
“很多當年科龍的人沒從我這裡多賺走一分錢,但卻受到了我的牽連!”顧雛軍經常提起當年在科龍的老部下,説到這時幾乎掉淚,“如果不是我出事,這些人都該有更好的歸宿,他們太有能力了!但現在他們沒有了進取心,至少有20%的人只是維持生活。”顧雛軍説這些人中很多因為他的事受到太大心理打擊,從此做事業不再敢冒險。
顧雛軍與很多他當年的部下之間的緊密關係確實令人驚訝。除了多名老部下邀請顧雛軍到他們的公司就職外,從當年顧雛軍出事至今,很多老部下一直在為他的案子奔走。顧雛軍説,出來以後,每年春節、中秋他都能收到幾百條問候短信,“雖然人家可能確實只是個問候,但我認為那就是對我重新站起來的期待!”
顧雛軍在科龍期間,曾在三年裏親自招來800多名MBA畢業生。這些MBA進入科龍後會被兩次派到下面的縣級市場做業務,每4個月回來一次寫論文、答辯,講自己是如何在下面做市場的。這些論文和答辯都是由顧雛軍親自參與和打分。只有過了這些關,這些MBA們才能獲得一張“科龍集團董事長MBA畢業證”,這在科龍才是真文憑,然後會被分到科龍的骨幹崗位上。
如今,與顧雛軍相互支援著的老部下基本都是這批MBA學生。從2005年顧雛軍出事後,一個科龍MBA的QQ群就建立了,後來又組建了微信群,陸續加入了將近300人。在服刑期間,顧雛軍時常會收到匿名的匯款,他曾有一年多連續每月都會收到500元匯款,直到不久前他才知道匯款者也是當年自己在科龍的一名MBA學生。
正是這些人在精神和物質上支撐著顧雛軍,同時顧雛軍認為自己也在支撐著他們。顧雛軍説,只有自己能東山再起才能讓他們重有希望,“我能看到他們充滿期待的眼睛!”
後悔
“人一生很多的決定 很難説對和錯”
“但東山再起的前提,就是要翻案!”顧雛軍説。
顧雛軍曾認真地計算了整個案子給自己帶來的各種損失,之後得出了一個數字:489億。他曾以這個數字提起了訴訟索賠,但被法院駁回。顧雛軍説他現在所做的一切並不是為了錢。他坦言雖然自己現在一貧如洗,但並沒有指望靠翻案來回本,即便能翻案他也並沒有指望能獲得多少賠償。
從1999年回國創業,到2002年收購科龍,再到2005年因科龍事發入獄,直至2012年出獄,到現在的不斷申冤。對於10多年來幾乎是天上地下的人生經歷,顧雛軍對當初走過的路很難説後不後悔。
他説,1999年回國前,自己在美國和加拿大的公司運轉得都很好,20多位同事憑藉這個公司平臺拿到了美國或加拿大的綠卡。而他自己則是在將要拿到美國綠卡的前一夜輾轉反側、最終決定放棄的。他決定回中國幹一番事業,當時他帶著自己的1.7億美元顧氏製冷劑專利費回國。“人一生很多的決定很難説對和錯,對於我來説,就是從當初身擁1.7億美金,到現在要靠兄弟們的照應、租房過日子了。”文/本報記者 張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