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産經 > 人物 > 正文

字號:  

顧雛軍試圖翻案 海信收購科龍成敗難言

  • 發佈時間:2015-08-25 08:22: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李春暉

  喊冤仍未停止,從商界領袖到階下囚,格林柯爾係創始人、科龍電器原董事長顧雛軍儼然不甘心現在的處境。

  日前,顧雛軍將海信科龍係八家企業推上法庭,並索要天價賠償。

  入主科龍後,大股東海信一直麻煩不斷。顧雛軍此輪反擊再度引發了業內對海信收購科龍案的熱議。收購需謹慎,亂中求利猶如火中取栗。

  顧雛軍翻案狀告海信

  沉寂的家電市場被打破平靜,顧雛軍再度與海信隔空過招。8月17日,顧雛軍在北京召開新聞發佈會宣佈,7月22日,廣東佛山法院已經受理了顧雛軍關於財産執行分配方案異議的民事起訴。

  顧雛軍提出五項訴求,包括駁回海信科龍、江西科龍、廣東科龍等八被告的所有執行分配請求;判令八被告返還已收取的全部執行款;判令海信科龍電器股份有限公司、青島海信空調有限公司、海信集團有限公司賠償顧雛軍及格林柯爾係公司等直接經濟損失至少為489.61億元;解除對顧雛軍及格林柯爾係公司的財産保全措施等。

  其中489億元的索賠額包括,雙高效空調等顧雛軍個人專利侵權費199.7億元;顧雛軍曾控股的格林柯爾科技、美菱電器亞星客車、ST襄軸四家上市公司的股權損失折合150.51億元;科龍係16個訴訟導致銀行為實現債權,拍賣顧雛軍及格林柯爾集團的土地、廠房、房産和設備等造成的損失139.4億元。

  顧雛軍喊冤後一天,海信科龍立即在深交所發佈了澄清公告,公司稱其在佛山中院訴訟格林柯爾係的案件已在2009年9月之前全部終審勝訴,目前執行程式已基本終結,僅剩相關利息未能收回,當前法院的執行程式只涉及相關利息的分配事宜。

  此外,海信科龍還表態稱,顧雛軍及格林柯爾係公司等三主體濫用訴權,借法院利息分配之機,以“執行異議分配方案之訴”為藉口,無視法律對執行異議之訴的相關規定,既未以執行人為訴訟主體,也不以利息分配為訴訟理由,卻針對與本案完全無關的其他主體,提出了毫無事實根據的所謂489億元的荒唐訴訟。即使佛山中院按程式受理其“執行異議”訴訟,但任何與“利息款”執行無關的沒有事實和法律依據的訴求不可能被法院審理,更不可能得到法院支援。

  現代版“秋菊”執著平反

  正如顧雛軍去年9月曾對媒體的表態,“替自己‘平反’是他出獄後唯一想做的事。”

  故事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末,被稱為“製冷大王”的顧雛軍于1995年創立了格林柯爾。之後顧雛軍上演擴張神話,一口氣收購了科龍、美菱等多家公司。格林柯爾2000年7月在香港創業板上市。

  但僅僅5年之後,“神話”破滅。2005年顧雛軍被刑事拘留,2009年他以虛報註冊資本罪,違規披露、不披露重要資訊罪以及挪用資金罪被判處10年有期徒刑。

  2012年,顧雛軍提前出獄。出獄後,顧雛軍奔走喊冤,為己平反。稱自己被四名政府官員用“偽造的罪證和莫須有的罪名”陷害,四名官員中包括已于2010年因受賄罪被判處死緩的公安部原部長助理鄭少東,以及中國證監會、廣東省及大連商品交易所相關人士。顧雛軍還公開指責經濟學家郎鹹平受“利益驅動”才引發著名的“郎顧之爭”。

  顧雛軍的喊冤引起迴響。2012年至2014年,顧案引發中國經濟領域對“國進民退”“民企保護”等話題受到高度關注。經濟學家吳敬璉還曾為其伸冤:“顧雛軍案,應該進行重審。”要通過混合所有制推動國企改革,必須重樹民營企業家信心。

  2014年1月17日,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受理了顧雛軍的申訴,顧雛軍案進入再審立案審查階段。

  科龍之殤誰之過

  在顧雛軍入主之前,科龍電器名噪一時,旗下覆蓋科龍冰箱、科龍空調、容聲冰箱兩大品牌、三大産品,成為盤踞南方市場的白電大鱷。

  但當時科龍出現體制危機。作為行業人士眼中的優質資産,科龍欲尋新主顧的消息一放出,家電大佬立即蜂擁而至。當時競購方中,顧雛軍執掌的格林柯爾難以與松下、GE等知名企業爭鋒,但顧雛軍除了資本運作,政商關係運作也是高手。

  在打通關卡之後,顧雛軍擊敗勁敵,成功將科龍納入麾下。

  科龍的噩夢才真正開始。顧雛軍收購後,科龍變身成為了格林柯爾的下游採買商。顧雛軍至今仍然引以為傲的製冷劑就是交易物。

  格林柯爾與科龍未融合之前,格林柯爾的製冷劑被拒之門外,但成為一家後,顧雛軍主導科龍的大量採買,當時製冷劑採購金額達到3億元,這樣巨大的訂單壓力,嚇退了不少科龍的原班人馬。一位顧雛軍時代的科龍團隊負責人向記者介紹稱,其實使用這些製冷劑的冰箱和空調産品,在産品檢測時非常容易出現問題。但當時科龍已經成為顧雛軍的“一言堂”。將製冷劑強加給科龍,等於變相地將資産輸送給格林柯爾。

  除了通過製冷劑掏空科龍,還有品牌授權手段。按照科龍電器公告的説法,“康拜恩”商標為格林柯爾製冷劑(中國)有限公司所有,並允許科龍電器及其屬下子公司無償使用。但員工反映,科龍電器使用“康拜恩”商標並非免費,而是每生産一台空調或冰箱就要支付30~50元的品牌使用費。

  也就是説,顧雛軍不但利用科龍電器的網路生産和銷售格林柯爾的“康拜恩”品牌,而且還向科龍電器收取品牌使用費。家電産業分析師劉步塵指出,科龍曾經是中國家電行業的金字招牌,由於顧雛軍的入主,財務狀況變得“千瘡百孔”。顧雛軍的用意不在實業,而在於資本運作。

  海信未完成的救贖

  2005年顧雛軍被捕,科龍群龍無首,海信抱著亂中求利的想法急欲將科龍納入麾下。

  當時海信掌門人周厚健角逐的目標就是同城的海爾,科龍被其視為制勝砝碼。“黑電企業海信認為搭配科龍的白電資産必定如虎添翼。當時海信呼聲最高,在並未收購完全成功前就放出消息,鎖死了其他競爭對手。”劉步塵介紹稱。

  2006年海信成為科龍最大股東,中國白色家電的新航母——海信科龍誕生。當時周厚健儼然撿了便宜,收購意向達成後,周厚健向媒體表態稱:“我希望能夠‘撿’一個科龍回來。”在他看來,通過壓縮海信的資金週轉、節省成本,能夠消化海信付出的收購成本。不過時任美的集團副總裁的黃曉明表示,收購科龍電器的市場風險太大,這也是美的集團選擇放棄的原因。

  海信自從收購科龍後麻煩不斷。2006年12月14日,海信才完成收購科龍26.43%股權的過戶手續,距離2005年7月海信與科龍原第一大股東格林柯爾達成收購意向已過去17個月。科龍財務狀況複雜,導致過戶困難重重

  漫長的過戶手續,已經沖淡了海信成功拿下科龍的喜悅。2007年海信集團董事長向媒體坦誠:“如果知道要17個月,可能就不收購了。原來預期2005年12月份就能過戶的,我的心都疲沓了。”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是當時科龍的真實寫照,劉步塵指出。

  收購後,海信發現想像中的搖錢樹,實際上只是吞錢機。

  剛剛成功過戶後,海信不得不直面科龍退市的“險境”。2006年科龍前三季度累計虧損4756萬元,並預計全年虧損。當時算上2006虧損年度,科龍將連續虧損三年,瀕臨退市的邊緣。財報稱,科龍的持續虧損是由於顧雛軍等人經濟犯罪事件的不利影響,造成金融機構、供貨商和經銷商等對公司信心不足,資金緊張,一度出現停産。

  為了保盤,海信方面主導科龍變賣不動産自救。2005年11月13日,科龍公告稱將公開競價出讓公司名下7宗土地,轉讓底價合計1.8億元,一舉將前三季度虧損衝減到1156萬元。

  科龍對周厚健的的考驗還不止於此。科龍內外異常龐雜的資本市場關係、政商關係、銀行關係,兩家地處南北、個性迥異的公司的管理文化……這些無形的敵人和止損一樣,都會讓海信對科龍的整合每進一步都異常艱難,充滿了不確定性。周厚健職業生涯中感受到了難以承受之重。“

  而對於將業績完全歸咎於顧雛軍等歷史遺留問題的做法,也引發業內唏噓不已。當時就有分析師稱,這樣的解釋是缺乏誠意。科龍一直害怕向外界坦誠自己在應對策略上的缺陷,而把責任統歸於外因。這種否認失敗的態度並不利於挽救科龍,相反會令公眾更加失望。

  以上分析師拋出此觀點,原因是進入2006年後,科龍多次拒收訂單並延遲了既有合同的交貨日期已為業界共知。此外,海信對科龍的整合併非文化融合而是文化冒犯。“老科龍人看不上北方來的海信,認為其官僚而又死板”。原科龍高管團隊負責人告訴記者。海信走馬燈式空降高管,卻無一能擔大任。

  目前,科龍和容聲在中國白電市場已經邊緣化,進入科龍以後,來自海信團隊的所有努力宣告無效。家電分析師梁振鵬認為,海信的收購過於倉促,事先未對收購標的做清晰的了解。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這樣的倉皇出擊,風險極大。

  對於業內所説的科龍之於海信,如同湯姆遜之於TCL的説法,劉步塵表示,還不完全一樣,CRT消失後,李東生的收購完全告敗,但海信對於科龍的整合還在繼續。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