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邀你回鄉創業去

  • 發佈時間:2015-12-14 05:53:55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能將400多種蔬果在1小時內同城配送到府的“阿龍哥”張龍、把不起眼的小漁具銷售到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漁夫”馬俊、流轉1800多畝土地義無反顧走上現代農業發展道路的“80後”劉大衛……這些星光熠熠的安徽阜陽創業明星曾經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在外務工人員。

  阜陽是勞動力輸出大市,1050多萬市轄人口中,有280多萬在外務工。若不開發好這個勞動力、資金和項目的富礦,大眾創業可謂失去了一支生力軍。為此,阜陽以“接您回家”凝聚鄉情,以寬鬆政策營造環境,以市場需求對接項目,引來一大批農民工、大學生放棄大城市的高薪與事業,返鄉創業。截至今年11月,阜陽返鄉創業者累計達3.66萬人,創辦各類經濟實體2.18萬個,帶動就業31.6萬人。

  3年前,阜陽潁州區康隆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歐陽建還是上海小有名氣的時尚髮型師,擁有9家美發連鎖店,年收入近百萬元。“可能是故土難離吧,也聽説政府正鼓勵返鄉創業,2012年,我狠下心把美發店的股份賣掉,重返家鄉。”歐陽建説,“當時有不少人説我是傻子、瘋子,幹不了幾天就會再回上海”。

  2013年,他投資80多萬元,種植杭白菊200多畝;2014年,種植面積擴大到500畝,投資近200萬元興建佔地4畝的菊花烘乾廠房;2015年,種植面積近800畝,銷售額達800萬元。眼看規模一天天變大,歐陽建開始謀劃下一步:“我申請了‘菊緣坊’商標,獲得生産許可後,就能生産高端菊花茶了,一斤能賣到幾百元!”

  在阜陽,像歐陽建這樣深耕特色種植、回報當地民眾的創業家不在少數。阜陽古西湖生態産業園鄧守甫的葡萄,潁泉區周雷雷的食用菌等,都成為當地農民致富增收的新渠道。

  農民工返鄉創業,也不只是圍著農業打轉轉。來自阜陽潁東區正午鎮的楊浩想到,阜陽最豐富的就是勞動力資源,創業能不能在這上面做文章?在這個思路下,他創辦了家服通——一個將富餘勞動力和大量家政需求對接起來的服務公司。從2012年3月8日開業到年營業額超千萬元、從最初10多人的團隊發展到擁有員工360多名、從單純的電話接單到如今的“PC、移動互聯下單+線下門店支撐”,楊浩只用了不到3年時間。

  喜歡琢磨的楊浩“根本停不下來”:阜陽的市場這麼大,同等級的城市家政需求是不是也很大?比阜陽更大的合肥乃至北上廣深,市場豈不是更大?楊浩計劃,年底前家服通要在安徽亳州開張。“下一步,我還想去北京等地看一看,把阜陽豐富的勞動力資源輸送到更多的地方。”楊浩絲毫不掩飾自己的“野心”。

  返鄉創業的陽光前景,不僅吸引了許多農民工,也讓不少大學生採取了行動。2008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的彭博是阜陽太和縣人,畢業6年後,他成為返鄉創業大軍中的一員。如今,他是安徽有機良莊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副總。

  在公司的智慧溫室裏,彭博點開手機裏的一個APP,螢幕上就出現了溫室內的實時畫面。“這個APP是我帶領的團隊開發的,通過它,消費者能看到蔬菜生産的全過程,消費時更放心了。”彭博説。

  彭博向記者介紹,“這個溫室可不一般,每個溫室都安裝了遠端監控終端,終端與中控室相連,能實時將溫室內溫度、濕度、光照、二氧化碳含量、土壤濕度等數據不間斷傳回。當數據超過設定值時,中控室就會自動發出澆水、施肥、抽風等指令。整個過程都不需要人工干預”。

  在彭博的心中,裝著一幅“定制農業”的美好願景:消費者通過網際網路提前下訂單、有機良莊根據訂單進行種植生産、消費者利用手機查看農産品生産全程、快遞第一時間將新鮮蔬果送達用戶家中。“去年,我們拿出50畝做實驗,種植的彩椒直接出口俄羅斯,這可能是未來農業發展的一個方向。”彭博説,“能站在行業的風口,正是我返鄉的一大動因”。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