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5年01月01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返鄉潮遇陷困境 “城歸族”返鄉創業遭隱形屏障

  • 發佈時間:2015-10-09 08:18:00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返鄉創業一條街、農村青年電商創業創新孵化中心、民營創業孵化基地……在國家鼓勵創新創業的政策支援下,一些已然跳出“農門”的農民工帶著新的見識、資金和夢想踏上返鄉路,成為新一代的“城歸族”。然而,資金短缺、缺乏人脈、經驗不足、市場壟斷等隱形屏障橫亙在他們面前,加之部分人自身的浮躁和急功近利,也讓這些看似風光的“城歸族”陷入困境。

  從“外出打工”到“返鄉創業”

  廣東茂名高州市根子鎮高坑村80後青年張莨凡原本是一名快遞員,在工作中熟悉了生鮮快遞的物流流程後,他回到家鄉,和幾個同伴合夥創辦了微果水果農業合作社和微果網。

  “我曾經看到上海天天果園在我們本地採摘水果銷往全國。我們茂名最出名的就是水果,我覺得我們這些土生土長的本地人士在這方面有優勢。”張莨凡説。

  如今,張莨凡的工作團隊已經發展到20多人,大多是土生土長的“80後”,他們一方面和當地村委會、果農聯繫,一方面通過順豐、德邦等快遞公司,將地方特色水果通過快遞渠道銷售出去,這不僅實現了農産品網上直銷,還打通了流通産業鏈。

  張莨凡只是眾多農村青年返鄉創業的一個縮影。“據調查,一半以上高效農業開發項目是由外出回鄉的人先搞起來;鄉鎮貿工農一體化的特色農業,其龍頭不論是企業、協會還是合作社,帶頭人打過工的佔60%以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研究員崔傳義説。

  在廣州一家外資農産品設備企業做銷售的王文(化名)正籌備建設一家禽蛋類農産品電商,由於在工作中結識了不少畜牧業客戶,他嘗試著創設垂直電商平臺,並計劃從起步時的資訊交換平臺向上下游産業鏈逐漸延展,目前已經有了3個創始合夥人。

  農村旅遊也是返鄉創業的一大“藍海”。曾在珠海等地做過廣告印刷業的鄧先記回到家鄉廣東省清遠市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的歐家村後,牽頭將傳統稻田打造成了生態旅遊資源。鄧先記將村裏的梯田等拍攝照片後放到旅遊網站上,吸引了不少人對歐家梯田的關注,慢慢地,有攝影工作室來取景拍婚紗照,有學校組織學生來體驗種稻田,還有旅行團開通了這裡的“鄉村遊”路線。

  每次臨近節假日,本地村民開設的接待床位總是早早被預訂一空,由於旅客離開時一般都會採購農産品,一批農家樂、鄉村士多店如雨後春筍般興起,村民們飼養的雞鴨等也開始供不應求。看到其中商機,不少外出務工人員也陸續回到村裏,開始從事鄉村旅遊業。

  “鄉村旅遊可以帶動當地人居環境、醫療就業、公共設施跨越式發展,通過消費集聚、服務集聚等效應,擴大整個區域的經濟體量和綜合價值,‘集腋成裘’帶動消費增長。”暨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杜金岷説。

  業內專家分析,1980年代末,城市勞動力市場開始形成,外出務工曾經是許多農民改變生活條件的出路,一些農民工在城市開闊了眼界、掌握了技能、積累了財富,也具備了以更加積極主動和開創性的方式參與經濟建設的能力,隨著近年勞動密集型産業梯度轉移的趨勢日益凸顯,以及農村城鎮化的快速發展,這群農民工開始返鄉創業,成為一支推動勞務輸出地快速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的重要力量。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0年以來,我國外出農民工總量增速持續回落,2011年、2012年、2013年和2014年外出農民工人數增速分別比上年回落2.1、0.4、1.3和0.4個百分點。與之形成對比的是,人社部對10省500個行政村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監測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自主創業人數同比增長3.1%,一些勞務輸出大省返鄉創業的人數更多,如貴州上半年返鄉創業人數同比增長58%。雖然基數小,但增長趨勢十分明顯。

  國務院農民工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原副部長楊志明在相關會議上表示,目前全國返鄉創業的農民工已達200萬人左右。

  返鄉潮遭遇“擋浪堤”

  儘管返鄉創業局面崢嶸初現,給經濟增長注入新活力,但要實現長遠發展,還需克服資金短缺、創業經驗不足等“路障”。

  資金缺乏是返鄉創業面臨的首個“攔路虎”。2014年,原本在一家企業做工的劉東(化名)回到老家湖南開了一家養雞場,創業初期,因為是産業週期波動較大的傳統養殖業,加上沒有用來抵押的房産、田地等,劉東沒有從銀行貸到款,於是通過民間高利貸借錢養了30萬隻雞,但今年上半年經營不太好,加上民間借貸利息比較高,資金鏈差點斷裂,幸好下半年形勢有所好轉,才苦苦撐了過來。

  王文也告訴記者,在一些地區,創業者要獲得政府貼息創業貸款,須有本市戶籍的國家公職人員及其他具有穩定收入的個人提供擔保,這對沒有城市人脈的農家子弟來説是一道屏障。“創業初期是最需要補貼扶持的關鍵時期,可申請補貼存在投資額、經營規模等門檻,而且補貼之於創業只是杯水車薪。”王文説。

  創業經驗不足是返鄉農民工的另一苦惱。鄧先記告訴記者,眾多遊客在節假期間蜂擁而至,凸顯了專業公司來打造和管理旅遊資源的需要,深度開發鄉村旅遊資源需要在優化景觀、完善基礎設施等方面“發力”,這少不了外來市場介入品牌建設和經營,當前村裏也正與旅遊開發公司協商整體打造村莊旅遊資源的協議,但如何與旅遊開發公司進行利益協調、如何設定股本結構和決策機制等,單憑個人經驗很難準確把控。

  還有創業者告訴記者,返鄉創業存在隱形障礙,由於起步較晚,一些地方已被當地幾家撐臉面的壟斷性企業控制,市場飽和度較高,返鄉創業者在交易、融資中與大企業缺乏平等談判地位,難以與“巨頭”競爭,只能劍走偏鋒,在夾縫中求新求異。

  值得關注的是,返鄉創業火爆的背後還須謹防泡沫。王文告訴記者,自己創業初期加了很多創業的微信和qq群,希望能夠互相學習,但後來發現,群裏不少創業者過於浮躁,很不理性,沒有想好商業發展模式就盲目找投資,砸錢做廣告,在“打雞血般”的迅速擴張后陷入困境,其中不乏一些沒有經驗的在校學生,顯得過於急功近利。在王文看來,“創業還是要腳踏實地,考量風險,不能盲目跟風。”

  各地創業孵化器、加速器等野蠻增長,部分地區創業園區遇冷。以四川省為例,據《工人日報》報道,四川省當前建有返鄉農民工創業園17個,但大多處於入駐率低、空置率高的尷尬狀態,其中宜賓、瀘州、自貢、樂山和成都的8家創業園入駐企業均未達設計容量的20%;位於成都市金堂縣竹篙鎮的創業園入駐企業從最初的42家減少至38家;四川省自貢市返鄉農民工創業園裏的商戶經營情況不樂觀,計劃帶動的1.5萬崗位未實現一半。

  分析人士認為,孵化器越來越多,創業者卻不夠用了,這説明部分地方創業孵化體系佈局與當地實際情況不吻合,規劃不科學。

  如何回得來、留得住、創得成?

  今年以來,我國出臺《關於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關於支援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的意見》等多項文件,對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加以支援。對此,業內專家認為,未來應落實完善相關政策,細化激勵措施,通過抓好培訓、完善融資體系、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等,真正讓農民工回得來、留得住、創得成。

  在激勵返鄉創業的機制方面,有基層幹部表示,可鼓勵一批農村初高中畢業生進入農業職業教育院校學習,畢業後國家補貼一部分創業資金或利用項目幫扶,支援其回鄉投身現代農業建設,從“上學、創業、富農”進行立體培育。同時強化返鄉創業的輿論引導,如開展評選表彰返鄉創業有貢獻人員、成功創業者經驗分享會等活動,用榜樣的力量激勵更多農民工返鄉創業。

  還有創業者建議,建立多層次的培訓機制,一方面整合社會職業教育和專業培訓機構等各種培訓資源,對具有創業意願並具備一定創業條件的人員開展就業技能等系列培訓服務,另一方面也要加強返鄉創辦企業所需人員的培訓,提供勞務保障,避免返鄉創業遭遇“招工難”。

  除了良好的政策環境,電商、旅遊等返鄉創業項目亟須完善的道路、物流、産業配套等硬體支撐。在迎合消費市場的需求方面,返鄉創業者必須突破交通運輸、配套設施等方面的掣肘,改善鄉鎮創業的“硬體”。

  不少創業者提出,農業創業風險高、利潤低,當務之急要破解融資的基層“梗阻”,建議政府撥款設立專項基金用於返鄉創業人員的貸款擔保,引導銀行對合乎要求的返鄉創業者從貸款額度、還款時間上放寬限制,消除金融機構的顧慮。

  返鄉創業園的科學規劃對返鄉創業也十分關鍵。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教授都陽表示,在建立和支援返鄉創業園時,要堅持市場化的運作方式,合理使用土地等稀缺資源,讓鄉村的經濟活動也能發揮集聚效應。華南師範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鄧于君也認為,應結合當地既有資源和實際情況進行創業園區定位,實現區內創業項目互補發展,謹防産業“孤島”或同質化競爭,同時引進園區創業導師,導師可指導農民工創業計劃、推薦創業項目等。

  專家認為,有關部門引導鄉鎮找準自身定位,制定返鄉創業的産業規劃和投資指引,搭建沿海省份與內地的産業梯度轉移對接合作平臺,能更快吸引到具有輻射能力的龍頭企業在鄉鎮發展壯大,並打造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鄉鎮産業名片,由此實現産業要素集聚,培育出規模化、鏈條化的優勢産業集群。這不僅能降低返鄉創業者單打獨鬥的市場風險,創業者之間也得以資源迴圈共用、經驗共用,形成“抱團”優勢,從而推動返鄉創業集聚發展。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如今的“城歸族”早已不再是被城市“擠出”或消極避世的一族,在初起的鄉村創業大潮中,他們是真正的主角,決定著中國鄉村經濟社會將會經歷怎樣的嬗變。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