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1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既要糧食持續豐收 又要綠水青山常在

  • 發佈時間:2015-12-12 05:48:28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今年,我國糧食産量實現十二連增。如何實現“綠色增産”,實現糧食豐收和綠水青山常在的美好願景,尚需不懈努力。

  生産與生態統籌 産量與産能並重

  在黑龍江省北安市二井鎮自和村,村黨支部書記閆中傑揮鍬挖開了一塊地,不到30釐米便露出了黃土層。據他回憶,黑土層已由上世紀50年代的平均60多釐米,下降到平均20多釐米,而且還在繼續退化。近些年,東北黑土地長期高強度、超負荷利用,在作物産量增加的同時,也帶來了耕地地力的減退和土層的退化。

  我國糧食連年增産,但糧食生産的各種資源要素已繃得很緊,生態環境承載壓力在不斷加大,如南方土壤重金屬含量超標,華北地下水超採造成漏斗區等,這些問題長期困擾著我國農業的健康發展。

  面對嚴峻挑戰,我國從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高度出發,努力推動農業資源環境保護再上新臺階。“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要走産出高效、産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專家表示,我國糧食生産必須由單純關注産量的增長,轉向更加注重糧食産能的提升和發展方式的轉變,實現生産與生態統籌,實現糧食的“綠色增産”。

  記者了解到,目前我國已形成四級農業環境保護管理體系,初步構建了全國農業面源污染監測網路,建成了國家、省、市、縣的四級耕地品質監測網路等。如湖南省在治理重金屬污染耕地過程中,採取逐步加密、分級、分區域組織開展稻米重金屬和産區土壤重金屬污染“一對一”普查監測的方法,累計調查取樣10萬多個,摸清了長株潭地區土壤重金屬污染和稻米重金屬超標分佈區域、面積和程度,實行分區治理。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表示,下一步農業生産要推進區域佈局優化、資源利用高效化、農業投入減量化、生産過程清潔化、廢棄物利用資源化,不斷提高土地産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産率,提高農業發展品質和效益,促進糧食滿倉和綠水青山的良性迴圈。

  實施綠色增産 描繪可持續藍圖

  農業不僅關乎國家糧食安全,而且關乎資源安全和生態安全。

  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今年初,農業部會同國家發改委等部門先後出臺了《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總體規劃(2014-2018年)》和《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5-2030年)》,印發了《農業部關於打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5-2030年)》描繪了農業可持續發展藍圖,到2020年農業可持續發展取得初步成效,經濟、社會、生態效益明顯。

  為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美好藍圖,農業系統又打響了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

  提升監測預警能力,不斷推進農業面源污染監測常態化、制度化運作;

  推進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安排中央財政資金在9省市實施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試點項目;

  實施秸稈綜合利用項目,開展秸稈還田、養畜、秸稈沼氣等方面工作,加快推進秸稈利用的規模化、産業化發展;

  治理農田殘膜污染,推動地膜標準修訂,解決殘膜易破碎、回收難的問題,在11個重點省份啟動實施可降解地膜對比試驗、示範推廣;

  在華夏廣袤的土地上,改良土壤、深耕深松、測土配方施肥……一系列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努力正在進行。

  深化供給側改革 調整優化結構

  農業實施綠色轉型,首先就要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調整農業生産結構。當前,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糧食産量、庫存量和進口量同步增長的“三量齊增”現象,導致我國農業進入了尷尬境地:一方面,如果降低農産品價格減少國家收儲壓力,那麼農民和農業企業的利益將面臨損失;另一方面,如果保持或抬高農産品價格,則國內外糧食價格倒挂現象更加嚴重,國家收儲壓力將更大。

  因此,必須深化農業供給側改革,中農辦主任陳錫文認為,我國下一步的糧食政策應該在保持糧食生産能力穩定和提升的前提下,適當調減當期産量。有專家分析説,“十三五”規劃建議中提到實行輪作休耕試點,實行“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戰略,實際上是發出了適當調整近期糧食産量的信號。

  特別需要強調的是,作為擁有13億多人口的大國,中國一定要堅持依靠自身能力來保障糧食安全。“十三五”規劃建議強調要做到穀物基本供給、口糧絕對安全。在一定意義上講,中國糧食供求關係的長期穩定,也有利於保障全球的糧食安全。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