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村莊創業起 告別“零收入”

  • 發佈時間:2015-12-11 08:31:59  來源:福建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有了收入 窮村“活”了

  11月27日,周寧氣溫降至1℃,在瑪坑鄉首章村的五保幸福園裏,卻暖意融融。這是該村利用村集體收入為“五保戶”老人建設的新家。

  “搬進這裡後,村裏給每間房都添了電熱毯、厚棉被,大夥是身子暖和,心也暖和。”五保戶鄭旺忠感慨地説,以前冬天是最難熬的,土坯房漏風嚴重。

  首章村是周寧的貧困村之一,去年初還屬零村集體收入村。“原先村集體收入一分錢都沒有,但困難群眾的生活、村莊的保潔、村民的生産發展等問題,都要花錢。”村支書陳桂清回憶道,“跑部門雖能要到錢,但沒穩定的收入支撐運作,只能是治標不治本。”

  在周寧一系列政策的激勵下,首章村開始創業。“我們結合各級扶貧資金,推行黨群協作發展生産、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還把村裏空閒的舊校舍出租,今年村集體收入16萬元。”陳桂清説。

  這筆錢成為村子發展的啟動資金。緊接著,通過繼續籌措,村支部又出資20萬元,入股該村茶葉合作社,建立“村集體+合作社+農戶”的生産方式,幫助合作社成功打造“丹山夢園”茶葉品牌,並利用各種資源渠道促銷。截至目前,合作社盈利30多萬元,村集體可分紅6萬元,入股茶農每人平均獲利4000多元。

  有了村集體收入,首章村根據村民訴求,將集體收入用途分為建設小型村級公益設施、扶貧濟困和投入生産發展等三大塊。“我們把閒置小學校舍改成鄉村遊接待處,以前一直缺失的垃圾燜燒爐、路燈等項目也先後完工;村兩委節日有錢給困難戶送慰問金了,也成立了助學金;村裏有了垃圾箱、垃圾車,還配備專職保潔員,村貌煥然一新。”陳桂清説。

  因地制宜 村村有財

  除了通過“無中生有”盤活村集體經濟的首章村,周寧還有更多消除“零村集體收入”的成功案例。

  2014年初,周寧有關部門的一項調查顯示,該縣140個建制村中,無村集體收入的達104個,村集體收入年超5萬元的僅有7個。

  一邊是零資産的村集體,一邊是大面積拋荒的山林田地,如何破解村集體經濟發展瓶頸,成為周寧縣區域發展和扶貧開發的重要課題。

  2014年以來,在廣泛走訪調研後,該縣相繼出臺《關於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實施意見》《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專項扶持資金管理辦法(試行)》等文件,通過政策、資金、技術、管理等多方面的舉措扶持農村集體經濟發展。

  對擁有資金、資産、資源這“三資”的村,該縣組織鄉鎮和村的力量,在核實存量的基礎上,通過租賃、入股、開發等形式,盤活村集體所有的關閉企業廠房、倉庫、廢舊機器設備以及閒置校舍、會堂等資産。如七步鎮溪頭村,通過出租舊校舍發展農家樂,年收租金2.5萬元。

  此外,周寧按政府引導、群眾自願、流轉有償的原則,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並建立“村集體+企業(合作社)+農戶+基地”的新型利益連接機制。同時,該縣結合舊村復墾,將新增耕地交由村集體經營管理。純池鎮福山村就是依靠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年獲利2萬元,告別“零村集體收入”時代。

  “縣裏針對各村實際情況,開展‘一村一策、分類指導’,每年還安排500萬元,扶持村集體經濟發展。”周寧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陳孝鏞表示,該縣力爭通過3年實現各村集體年收入超10萬元。

  創新管理 後盾有力

  為管好新增的村集體收入,周寧在制度上進行創新。

  按有關規定,投資50萬元以上的項目要提交專業投標公司公開招標,50萬元以下的則沒明確規定。而村級項目,基本上都在50萬元以下。為讓村級項目運作真正在陽光下運作,周寧在鄉鎮設立招投標委託代理服務中心,50萬元以下的項目也公開招投標。

  周寧還在全縣實行村、居“三資”管理“陽光三級”機制,即“事前陽光規劃、事中陽光運作、事後陽光評議”,實現公開、透明、民主、有序管理。

  此外,該縣還配套推出“陽光評議”機制。村集體項目竣工驗收後,由村務監督委員會組織村民,以無記名的方式對村幹部抓項目落實完成及公開情況、項目運作中資金收支合理性、項目落實中黨員幹部勤廉情況等進行評定。

  統計顯示,“陽光三級”實行至今,全縣各鄉鎮按“陽光三級”模式運作的項目共有222個,項目總額8873萬元,為村集體節約1010萬元。

  增加村集體收入如同創業,管好村集體收入的同時,激發村幹部帶頭創業的積極性也非常重要。但由於經濟待遇低、工作任務重、養老沒保障,村(社區)幹部的工作積極性長期受挫。為此,周寧落實村、社區幹部補貼政策,採取村集體和個人按比例負擔的辦法,為全縣符合條件的在職村(社區)幹部辦理養老保險,繳費基數和繳費比例根據國家有關政策逐年提高。縣委組織部副部長黃錦榮説,這政策鼓舞了廣大基層幹部的幹事創業熱情,激發了村級組織的生機與活力。

  記者手記>>>

  打好村莊創業組合拳

  □本報記者 吳旭濤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要在三四年內消除全縣四分之三建制村無村集體收入的現象,可以説難之又難。但從目前來看,周寧一步步穩紮穩打,目標實現可期。

  增加村集體收入,各地都在因地制宜,各顯神通。周寧的可借鑒之處在於,通過實施各項政策激活村集體經濟一池春水的同時,還拿出與之配套的多項制度保障,打出組合拳。

  村集體收入對周寧大部分村來説,還算是比較新鮮的事物。如何管好從無到有的村集體收入,需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進行制度設計,同時還要點燃村幹部的工作熱情和創業激情。因此,周寧前設“禁區”、後有激勵的一條龍式管理制度,為其實現目標提供了保障。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