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7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下海熱”更多體現的是進步

  • 發佈時間:2015-12-10 05:52:26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在“眾創”涌動的當今時代,“下海熱”更多體現的是一種進步。這種進步是行業、區域不均衡發展逐步改善的表現,是各種“人才池子”競相釋放的表現,更是體制機制改革取得新突破的表現。只有人人敢於做夢,敢於打破常規,創新驅動經濟發展才能落到實處。

  本期“經濟日報 中央電視臺聯席評論”話題——“下海熱”更多體現的是進步。

  最近,身邊不少搞科研的、做公務員的朋友都有“下海”衝動,有的打算跳槽到行業領軍企業,有的乾脆想直接帶著研發成果“另立門戶”。媒體上也時常冒出某某市長、主任或科技骨幹人才辭職不幹的消息。“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這種丟掉“鐵飯碗”去“下海”經商的現象,在今天大有成為潮流之勢。

  對於“下海熱”,多數評價偏“負面”些,諸如“好高騖遠”“原來的職業混不下去了”,或者是“公務員成為高危行業”等等,個別甚至有“幸災樂禍”的味道。但若把目光放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放到“眾創”涌動的當今時代,就會發現“下海熱”更多體現的是一種進步。

  這種進步是行業、區域不均衡發展逐步改善的表現。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在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的同時,行業、區域等發展不平衡問題也逐漸突出。一些行業,比如供氣、電網等,由於特殊的壟斷地位,工資往往比其他行業高出一大截;政府機關、事業單位的職位,由於“只能上不能下”等各種隱性福利,成為人人爭搶的“香餑餑”,年復一年出現“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國考熱的原因就在於此。“下海熱”的出現,説明這些行業、區域之間以往存在的不合理差距在變小,説明謀個好職務就能一勞永逸的日子到頭了,説明整個社會在進步,英雄不問出處,過好生活要憑真本事。

  這種進步也是各種“人才池子”競相釋放的表現。術業有專攻,有的人適合做學術研究,有的人擅長經營,但如果各類人才都集中到一兩個行當、幹同一個差事,那顯然是資源的浪費。“下海”意味著按照市場需要和個人專長、愛好來配置資源,適合種地的種地、適合搞金融的去做金融、適合開飯館的去開飯館,這勢必有助於讓創造財富的“智源”流動起來。對經濟發展來説,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更好落地,市場也就更有活力了。

  這種進步更是體制機制改革取得新突破的表現。眾所週知,我國科技投入是世界級的,但世界級的成果卻很少,大量成果不能轉化為生産力而淪為“陳果”。造成這個問題的主要癥結,是科技人員在成果研發轉化中沒“甜頭”,沒“甜頭”自然就缺乏動力。近些年隨著科技體制改革的深入,特別是《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的出臺,這種局面正在大大改觀。廣東省政府辦公廳近日就出臺規定,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轉讓,重要貢獻人員和團隊的收益比例應不低於50%。越來越多的科技人員“下海”經商,正是在體制機制“放開口子”的改革下催生的。

  從更廣闊的視角看,只有人人敢於做夢,敢於打破常規,創新驅動經濟發展才能落到實處。上世紀90年代,全國範圍內出現集中“下海”現象,成就了一大批成功的企業家。20多年後的今天,新一輪“下海”熱潮再度襲來,帶給中國的必將是創新創業大潮疊起的又一個黃金時代。期待相關部門更主動地為“下海”降門檻,廣開“綠色通道”,讓更多有志於此的人的“下海”步子邁得更順當些。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