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中段反導哪家強 專家評點美俄中 洲際導彈的天敵是?

  • 發佈時間:2015-12-09 07:53:00  來源:錢江晚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俄近日首次成功進行“反衛星導彈”試射引美媒關注 中段反導哪家強 專家評點美俄中 錢報智庫專家:三家各有長短,定向能武器才是洲際導彈的天敵 記者 屠晨昕

  當美國總統小布希2001年撕毀美蘇1972年簽署的反導條約,強力推進“陸基中段防禦系統(GMD)”企圖實現裏根時代“星球大戰”宏偉藍圖時,他或許不會料到,如今美國在反導這個曾獨霸天下的領域遭遇有力挑戰。

  近日,美國《華盛頓自由燈塔》網站稱,俄羅斯11月18日首次成功進行了一次“反衛星導彈”試射,其最新A-235“薩馬萊特-M”反導系統的機動發射車上的Nudol OKR導彈垂直髮射後,擊中了大氣層外目標。

  美媒還報道,11月1日中國進行了“動能-3”所謂“反衛星導彈”試驗。專家稱,事實上各種跡象表明,俄中這兩次試射其實是中段反導試驗——將敵方彈道導彈在大氣層外飛行彈道中段將其擊毀,是當下最“高大上”的反導攔截方式,全球只有美、俄、中三家有這個能力。

  那麼,中段反導技術究竟有哪些門道?靠不靠譜?三大國在這個領域的技術水準如何?記者專門邀請錢報智庫、二炮專家宋忠平和軍事科普作家張明來為錢報讀者作“庖丁解牛”。

  採用核爆與“近炸殺傷” 俄中段反導系統已落後

  “對遠端和洲際導彈在彈道中段進行攔截,這樣可以防止來襲核彈頭的碎片落入本土,造成次生的放射性危害。”宋忠平告訴記者,冷戰期間蘇聯發展了A-35“橡皮套鞋”反導體系,採用核戰鬥部,在莫斯科周邊進行實戰部署。

  上週一,在俄國際文傳電訊社的節目中,俄反導攔截部隊的一名營長透露:“很快我們將接收新型導彈防禦系統,採用新的殺傷方式。”俄媒還稱,試射是用機動式發射裝置進行的。

  美媒稱,A-235“薩馬萊特-M”反導系統相當於美國GMD系統(採用GBI陸基攔截彈),用來對假想中飛向莫斯科的洲際導彈實施中段攔截,也可攻擊衛星。

  “以核爆炸去攔截導彈,殺傷成功率高,但會對本土産生巨大的放射性污染,‘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因此在‘橡皮套鞋’基礎上,蘇聯發展了A-135,現在俄又發展了第三代的A-235,既可用核彈頭,也可以用常規彈頭,後者使用近炸引信來摧毀目標。

  “俄反導技術最大的劣勢在於攔截精度,所以不得不採取近炸引信、破片殺傷。”宋忠平解釋道,近炸彈頭會迸發出幾千片破片,雖然擊中目標彈頭的概率很高,但因為破片太輕,殺傷力有限,可能只會讓“皮糙肉厚”的目標彈頭“擦破點皮”,難以徹底摧毀。

  因此,美國幾大主力反導系統——海軍的標準-3、陸軍的愛國者-3、GMD陸基中段防禦體系都採取KKV動能碰撞攔截,利用攔截器與彈頭的巨大相對速度形成的強大動能,徹底粉碎來襲彈頭,擊中就保證必殺。“高速飛行時搜尋、跟蹤小小的目標彈頭並直接撞上去,這可比飛到目標彈頭附近十幾米處爆炸要難得多,對制導的精確和靈敏度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宋忠平説。

  面對中俄導彈 美國GBI可謂力不從心

  美國的GBI導彈,被認為是“當前最先進的洲際導彈攔截武器”,採用慣性和雷達、紅外制導方式,精準捕捉到目標,並進行動能碰撞。

  根據GBI陸基攔截彈的公開參數,我們可以想像這是一種怎樣的武器——彈長16.8米,直徑1.27米,全重高達22.5噸,三級火箭脫離時攔截器進入太空速度超過每秒8公里,射高達到驚人的2000公里,有效射程高達6000公里!遠勝任何其他類型的防空導彈。

  不過,目前GBI只部署了44枚,其中阿拉斯加40枚,加州4枚。“之所以沒有大量部署,是因為其效果不好,試驗攔截成功率僅有40%,很多技術難題沒有克服,還遠沒有成熟。”宋忠平透露,GBI攔截朝鮮的“大浦洞”導彈還好説,若要是想對付俄羅斯“亞爾斯”、中國東風-41這樣突防能力非常強悍的新洲際導彈,GBI完全是力不從心。

  近地軌道的定向能武器才是洲際導彈真正的天敵

  “實際上,現有反導體系的實戰攔截成功率都不會很高。”宋忠平進一步解釋説,“反導試驗都是在理想狀態下,體系之間的銜接都沒有任何干擾,如果在持續強烈干擾的複雜電磁環境下,還有多少可靠性?”

  另一方面,現在彈道導彈不斷發展先進突防手段——分導式多彈頭、誘餌釋放、機動變軌、彈頭加固、抗電磁輻射等,面對這樣的彈道導彈,現有反導體系更要讓人捏一把汗了。

  “正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反導體系的升級比彈道導彈的升級的難度要大得多、成本高得多。這也就制約了反導體系的升級速度。”

  在宋忠平看來,真正在實戰中強有力的攔截方式是定向能武器,包括鐳射、粒子束、高能微波,比動能碰撞和近炸殺傷要好得多得多。“來襲彈頭的速度是每秒幾公里到十幾公里,在每秒30萬公里的光速面前就不算什麼了。”

  目前,無論是陸基還是海基的反導體系,從地球表面發射,垂直上升到大氣層外打擊來襲彈頭,反應時間太長。宋忠平展望道,“如果在太空中低軌道部署定向能武器,就可以避免大氣層對鐳射能量的消減,來襲彈頭即使變軌,也很難躲過打擊。”

  美國將中俄反導試驗歪曲為“反衛星”是何居心

  將中俄中段反導試驗硬説成是“反衛星”試驗,這是美國媒體一貫以來的習慣動作。儘管美方承認中國在前幾次導彈攔截試驗中,攔截的是彈道導彈高速模擬彈頭,並非衛星,但在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的報告中,它們仍被當做是反衛星試驗。

  美國導彈專家傑弗裏·劉易斯表示,中段反導攔截彈與反衛星導彈本質上是一樣的,區別僅在於,攔截低軌衛星的難度,要遠小于攔截同等高度以8倍音速飛行的洲際導彈。

  “美國輿論將我國的試驗歸類為反衛星試驗,不能不説是一個聰明的宣傳技巧。雖然反導和反衛星都會影響戰略平衡,而且從能力上説就是一回事,但在輿論上,反導試驗追求的是防禦性的能力,而反衛星則是進攻性的舉動,還會製造軌道碎片威脅各國太空資産。”軍事科普作家張明表示,美國人不厭其煩地炒作中俄“反衛星試驗”,目的在於潛移默化的灌輸“中俄是麻煩製造者和秩序破壞者”的負面形象。

  “明知現有反導系統在實戰中不靠譜,但美國人始終不斷燒錢、咬牙堅持,就是要以導彈防禦為名來發展完整的反衛星體系,這在輿論上更主動、阻力更小。”張明説,反過來炒作中俄“反衛星”概念,也是為美國自身的太空軍事化提供冠冕堂皇的藉口。

  本報記者 屠晨昕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