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新一輪退耕還林破解三大難題

  • 發佈時間:2015-12-08 05:34:33  來源:四川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王成棟

  2014年12月10日,省政府召開電視電話會議,正式宣佈啟動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時間為2014年至2020年。作為全國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首批啟動省份,2014年,國家下達我省退耕還林任務65萬畝,今年下達50萬畝,兩年退耕還林任務共計115萬畝。

  此前,相關政策已明確,新一輪退耕還林過程中,相關地塊選擇要有據可依,不再劃定生態林和經濟林比例,農戶可自願選擇樹種,並支援鼓勵農戶將退耕地以轉包、流轉等方式向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集中。

  一年之後,2014年65萬畝任務已經完成。退耕的是哪些地塊?造林時如何選擇樹種?在農村勞動力紛紛外出務工的背景下,誰來種樹?帶著疑問,近日,記者趕赴任務最多的廣元市蒼溪縣、巴中市通江縣以及瀘州市古藺縣走訪調查。

  A

  核心之問

  新一輪退耕還林,任務分向哪?

  12月2日,臨近中午,古藺至敘永高速公路一側,苗家風情的建築掩映在一片蒼翠之中。古藺縣箭竹苗族鄉團結村上寨組村民陶永貴正在自家辦的農家樂裏,和貴州來的遊客聊著天兒,“這片竹林,好多都是我們這退耕還林之後新栽的。”

  去年底,四川啟動新一輪退耕還林。陶永貴所在的團結村,第一次被納入退耕還林範疇。

  經過前一輪退耕還林之後,四川還有多少土地可退?這些任務指標,主要下達給了哪些地區?這些地區內部,又如何細化分解?帶著疑問,記者走進了瀘州市古藺縣。

  大範圍:

  貧困、民族、生態脆弱區

  “以前一下雨,到處都是泥湯湯。”提起過往,陶永貴直搖頭。他拿出一張10年前全家人在村口的留影——背景中,佈滿石塊,完全看不見樹木的影子。“古藺縣的石漠化一直都很嚴重。”古藺縣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古藺縣地處四川盆地與雲貴高原的過渡地帶,境內山高坡陡、溝壑縱橫,且喀斯特地貌廣布,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現象遍佈全縣。為了對抗石漠化,農戶們想盡了各種辦法:攔土壩、植樹造林……然而,由於缺乏經費,治理效果並不理想。

  新一輪退耕還林啟動前夕,古藺縣政府結合當地實際,充分考慮農戶意願,規劃在2020年之前完成新一輪退耕還林20萬畝。

  除了生態脆弱,當地還希望通過退耕還林擺脫貧困。古藺縣政府統計,2014年,古藺縣的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只有全國平均值的三分之二,貧困人口達到20.3萬人。古藺縣政府相關負責人認為,實施退耕還林,一方面可以通過直接補貼,增加農戶收入;另一方面,可以通過營造特色經濟林木,帶動當地産業發展,拓寬增收渠道。“從全省來看,新一輪退耕還林中,我們重點傾斜的就是生態脆弱地區、生態區位重要地區以及四大扶貧攻堅地區,它們之間有著高度重合性。”省林業廳副廳長包建華介紹,在區域明確之後,我省新一輪退耕還林任務,重點向88個貧困縣傾斜,“予以優先考慮。”

  小範圍:

  具體地塊須滿足三大要求

  那麼,古藺縣獲得的退耕還林任務最終會被分解到哪些地塊?“我們主要是把任務分解到高速公路沿線。”古藺縣林業局局長董維福介紹,剛建成通車不久的古藺至敘永高速公路,由於工程建設等因素,地表生態亟待修復;並且,公路沿線是特色水果、木本藥材等林業産業發展聚集區,農戶退耕意願較強。2014年,古藺縣2.91萬畝退耕還林任務全部分解至這條高速路沿線。

  此外,綜合水土保持、景觀恢復、生態治理和林業産業發展等需要,古藺縣林業局將退耕還林主要區佈局在赤水河流域,黃荊和太平景區,貧困地區,朝門水庫、觀文水庫和石梁子水庫的匯水區等。這其中,赤水河流域是典型的生態脆弱區、貧困集中連片區以及特色水果重點發展區;黃荊和太平景區正著力培育森林景觀植被,在這裡退耕還林,可以增加景觀資源;三大水庫的匯水區則是水庫保持的需要。

  為精準落實地塊,古藺縣政府特意斥資54萬元,購買了全縣“向量化地形圖”。在林業和國土部門共同努力下,將符合新一輪退耕還林條件的地塊一一落實。

  陶永貴記得,在正式退耕之前,鄉林業站曾派人來過三次:第一次,是發放退耕還林申請表格,他寫下了申請書;第二次,鄉林業站和縣國土局派人過來具體勘察地塊;第三次,則是來具體指導選擇樹種和造林。

  包建華表示,農村土地如想要納入新一輪退耕還林區,則必須滿足以下條件:地塊坡度大於25°;非基本農田;地塊承包經營方主動申請,“這些都是硬性指標,也是退耕還林的前置條件。”她還透露,為推動退耕任務落地到戶工作,省林業廳、省國土資源廳等部門先後下發文件,提出合理調整25°以上坡耕地中的基本農田佈局、市(州)內統籌調劑耕地保有量指標和基本農田保護指標等辦法。

  B

  選擇之難

  退耕以後該種啥?有點“摳腦殼”

  12月1日,大霧剛剛散去,家住蒼溪縣陵江鎮鎮水村的劉正喜就提著鐮刀上山了,“核桃園周邊的枯草始終是火災隱患,趁著天晴,正好清理掉。”

  去年底,通過申請,他家的3畝多坡耕地被納入退耕還林範圍。幾經週折,最終種上了核桃,而並非蒼溪的名片:梨樹。

  新一輪退耕還林啟動之時,中央和省上就明確,不再劃定經濟林和生態林的比例,農戶可以選擇樹種。然而,在市場資訊不對稱、技術基礎薄弱的背景下,多數農戶或多或少經歷過選擇難題。

  困惑

  資訊不對稱農戶面臨樹種選擇難

  去年底,劉正喜家3畝坡耕地被納入退耕還林規劃。此後的兩個多月時間裏,他一直為一件事兒發愁:究竟該種什麼樹?

  劉正喜説,這3畝坡耕地,土層淺薄、土壤肥力不足,“過去都種苞谷,一畝地也就收個四五百斤。想來想去,都不曉得種啥子樹合適。簡直‘摳腦殼’。”

  劉正喜的苦惱具有普遍性。陵江鎮鎮長權利介紹,“此番還林地塊坡度較高,土地相對貧瘠。”但既然要退耕還林,肯定還是要看重收益的。

  實際上,早在去年底新一輪退耕還林啟動之際,蒼溪縣林業局就在全縣範圍內開展過一次摸底調查。收集完農戶們寫下的意願表,蒼溪縣林業局局長徐進波犯了難:農戶們打算種的樹種五花八門,“有的效益比較低,有的市場已經飽和,有的乾脆就不適宜在我們這裡生長。”

  徐進波坦言,由於資訊不對稱,農戶對於市場所知甚少。若農戶樹種選擇不當,很可能讓“能退耕、還上林、穩得住、能致富”這個退耕還林的初衷落空。

  破解

  派出科技員因地制宜規模化種植

  怎麼辦?

  “在樹種選擇上,農戶很容易隨大流。”省林業廳有關負責人認為,各地林業部門在具體操作過程中,既要充分尊重農戶意願,也要根據各地客觀條件和市場需求,為農戶做好科技和市場資訊服務工作,做好産業規劃和配套的加工、銷售渠道建設,“一是防止種植散而亂,沒有規模效益;二是防止種植出來的東西賣不出去或者低附加值。”為此,在新一輪退耕還林正式啟動前,省林業廳組織開展了前一輪退耕還林調研,編印《退耕還林助農增收100例》,發往各地供學習借鑒。

  按照劉正喜最初的想法,蒼溪梨蜚聲川內,産量大、售價高、銷路好,“種下去3年以後,一畝地能搞個5000多元。”因此,雖然以往村裏人種植多以失敗告終,但他還是想“試一試”。

  就在這時,蒼溪縣林業局派出的科技人員來到村裏,對即將退耕的地塊進行土壤檢測和氣候評估。結果發現,鎮水村春末夏初降雨偏多,土壤中部分微量元素不足,“種植梨樹,有挂果率低的風險。”相反,當地光照相對充足、秋季少雨的氣候以及有利於排水的地勢和土壤成分,較為適合種植核桃。最後,根據蒼溪縣林業局的建議,劉正喜把3畝坡耕地都種上了核桃。

  徐進波介紹,自年初退耕還林地塊確定以後,蒼溪縣林業局就不斷派出技術人員,對各地的土壤、氣候條件進行評估,並結合市場需求,引導農戶選擇樹種。目前,全縣已經全面完成2014年還林任務,各地共栽植核桃8000余畝,銀杏、桂花等珍稀樹木近5000畝,其餘特色經濟林木1100余畝。“適合種植同一個經濟林樹種的區域,我們就建議老百姓儘量做到步調一致,形成規模化種植;不適合的,就建議多樹種搭配,搞生態旅遊。”徐進波介紹,自啟動新一輪退耕還林以來,蒼溪已培育林業業主大戶23個,建立家庭林場3個;打造鄉村生態家園旅遊點21個、省級生態村17個、星級“林家樂”32個,成功創建蒼溪國家森林公園、九龍山省級自然保護區。

  C

  勞力之缺

  留守的都是老人,誰來幫忙種樹?

  11月30日,大巴山裏寒氣逼人。通江縣諾江鎮諾水村一社社長彭從興,正和老伴忙著給山坡上的核桃苗捆上稻草。就在8個月以前,他還在為自家6畝坡耕地如何還林發愁:“兒子媳婦在外頭打工,家裏就我和老太婆兩個人,種地都有點費勁,更沒有能力種樹子。”彭從興説,自家6畝田被劃入退耕還林區,自己和老伴年事已高,誰能幫自己種樹?

  比照前一輪退耕還林,新一輪退耕還林在建設環節最大的困惑是:如何破解勞動力短缺的窘境?

  現狀

  農村勞動力短缺誰來造林

  彭從興回憶,前一輪退耕還林中,他每天天不亮就帶著乾糧、水壺、鐵鍬,挑著樹苗上山。當年剛50齣頭的他,打一個樹坑就要半個小時,樹苗種下後,還要從800米開外的小溪裏挑水澆灌,這樣的勞動強度下,每天最多能種半畝地。

  如今,17年過去,彭從興已經快70歲,無法從事高強度的植樹造林工作。而找鄰居幫忙這個念頭剛剛蹦出來,彭從興就打消了念頭,“年輕人都出去了,村裏頭都是老年人和娃娃,何況,各家都有栽樹子的任務。”“只能另想辦法。”通江縣林業局局長李松柏介紹,通江是典型的勞動力輸出縣,全縣常年外出務工人數超過20萬,而全縣總人口,也不過75萬。同時,通江承接的退耕還林任務多,2020年之前,全縣要完成退耕還林17.48萬畝。

  退耕戶雇人造林,似乎也不現實。李松柏説,通江是國家級貧困縣,新一輪退耕還林任務的主要承接區域為 157個貧困村,涉及28533戶貧困戶,“退耕戶同時也是貧困戶,拿不出錢雇人栽樹。”

  省退耕還林工程管理中心主任張洪明坦言,通江並非個例。誰來種樹,成為最大的難題。

  破解

  憑地入股引入社會力量種樹

  對此,按照中央和四川省相關政策規定,各地紛紛探索以退耕地流轉、轉包、入股等形式,將造林任務交給專業合作社等其他社會化組織。而通江,也結合當地實際展開探索。

  3月初,就在彭從興一籌莫展之際,通江縣林藝種苗專業合作社找到府來,表示可以幫助彭從興造林,條件是:彭從興要用退耕地和第一年直補資金入股合作社。而合作社負責選購樹種、完成造林。當林木産生效益以後,合作社與入股農戶按照4:6比例分紅。

  彭從興算了一筆賬:第一年直接補貼是800元,入股合作社後,這筆錢主要用於造林和林木産生效益前的管護。剩下兩年的補助700元,則由彭從興自己獲得。入股之後,自己和老伴還能優先被合作社錄用,“每個月打個零工,兩個人也能掙個兩三千。”

  今年3月初,彭從興與合作社正式簽署協議。不到兩天,合作社就組織人員把彭從興家的還林地全部栽植上核桃苗。

  那麼,合作社為何有底氣給彭從興開出這麼好的條件?通江縣林藝種苗專業合作社董事長劉華平説,合作社考察過彭從興家的土地,“以前是坡耕地,種核桃這些沒得問題。”

  種植核桃後,5年左右就可以結果,10年左右進入豐産期。屆時,加上林下種養,每畝産值將超過7500元。“而每畝的造林人工和種苗成本,約為900元。如此算來,專業合作社仍然有相當大的盈利空間。”劉華平表示。

  初步統計,通江縣2014年和2015年退耕還林任務7.14萬畝中,有近4萬畝是通過轉包、流轉等形式完成造林的。“新一輪退耕還林的‘新’,體現在建設環節,那就是充分發揮市場機制,調動社會力量參與造林。”包建華認為,在社會力量介入造林環節後,將有效緩解農村勞動力不足且可以更好的佈局當地林業産業。“下一步,全省林業系統將繼續把新一輪退耕還林作為促進大規模國土綠化的抓手以及扶貧攻堅的重要措施,加大貧困地區生態保護修復力度,實現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省林業廳廳長堯斯丹表示,“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就是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具體實踐。林業部門要責無旁貸地把退耕還林這一德政工程、民生工程抓實抓好!”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