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南水進京一年未見"水黃"現象 北京仍陷缺水困局

  • 發佈時間:2015-12-04 07:05: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國經濟網北京12月4日訊(記者楊淼) 一直以來,水資源短缺的問題一直困擾著北京,中國經濟網記者了解到,北京市以年均21億立方米的水資源量支撐了年均36億立方米的用水需求,於此同時也付出了巨大的資源和環境代價,而在“南水”沒有進京之前,北京每人平均水資源量僅有100立方米。

  南水北調的進京無疑為北京緩解了水資源短缺的壓力,可究竟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在北京發揮了什麼效益?地下水生態環境是否有所改善?水質問題到底有沒有保障?中國經濟網記者隨國調辦來到北京,就南水北調工程效益情況採訪了北京市南水北調辦、北京市水務局、北京自來水集團等部門。

  丹江水佔北京日供水量的7成

  京城水資源短缺局面仍緊張

  據中國經濟網記者了解,2014年12月27日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正式通水進京,截至2015年12月3日,北京市累計收水8.12億立方米,超過中線工程調水總量的1/3。北京南水北調辦負責人表示,通水後,北京市每年可接受南水10.5億立方米,每人平均水資源量由原來的100立方米提升到150立方米,增加了50%。

  北京市自來水集黨委宣傳部部長梁麗説:“目前北京70%的生活用水都是來自南水北調的丹江水,其中郭公莊水廠全部使用南水,服務人群高達400萬人。”

  北京南水北調辦給出了更全面的數據,目前北京的7個水廠累計使用南水北調水5.35億立方米,日取水量達到190萬立方米,且南水北調來水基本覆蓋中心城區、豐臺河西地區及大興、門頭溝等新城,惠及人口1100余萬。

  北京南水北調辦表示,儘管南來之水能夠緩解北京缺水的問題,可目前,北京本地多年平均水資源和外調水資源的總量僅為31億立方米,而2014年用水量達37.5億立方米,供需矛盾仍十分突出。每人平均水資源量仍僅有150立方米左右,遠低於國際公認的缺水警戒線。同時,北京市人口總量仍在增長,水資源緊張的局面依然嚴峻。為保證首都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需增加外調水量。

  南水進京利於地下水位回升

  維持密雲水庫高位蓄水量

  據中國經濟網記者了解,2005年—2014年,北京市水資源總量呈逐年下降趨勢,供水總量卻每年以平均0.58億方遞增,水資源總量入不敷出。同年間,北京地下水累計超採量達37.3億方,大部分地區地下水超採情況都很嚴重。

  北京南水北調辦表示,隨著南水北調水進京,北京地下水開採量逐步減少,地下水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

  據介紹,北京應急備用水源地開採量大幅減少, 今年1~8月份北京減少地下水開採7200萬立方米。北京還在逐步推進城鄉自備井置換,計劃用5年時間完成6550眼自備井的置換。平原區地下水位下降速率也在降低,部分區域地下水位呈現回升跡象。

  據記者了解,除了地下水生態環境有所改善外,北京城區主力水廠也在逐步使用南水置換密雲水庫水,密雲水庫水位下降趨勢得到遏制,呈現回升趨勢,確保密雲水庫蓄水量維持在10億立方米左右,保證了水庫的自凈能力,也保證了密雲水庫一直維持在II類優質水體。

  南水北調通水一年京城水質變軟

  未出現過水黃現象

  據北京南水北調辦介紹,丹江水進京後經過處理,居民用水水質有了明顯改善,特別是北京的南城地區,自來水硬度顯著下降、水鹼減少、口感變甜。

  梁麗稱,目前北京自來水集團各水廠對“南水”與本地水源進行合理調配,逐步增加“南水”與本地水的配水比例,現已增加到現在7個水廠每日取用200萬立方米。

  她向中國經濟網記者介紹,過去,部分南城地區使用的是本地地表水與地下水的混合水,自來水硬度在350-380毫克/升,“水鹼”現象較為明顯。“南水”進京後,南城部分區域使用了郭公莊水廠生産的自來水,該水廠以“南水”為水源,自來水硬度約為120-130毫克/升,水鹼現象有較大改善。記者深入郭公莊水廠附近的居民用戶家了解,市民都紛紛表示,水質有了很大改善,水垢變少了。

  除了水鹼問題,南水進京前水黃現象也引起了相關單位的重視,據梁麗介紹,南水北調通水一年來,目前水黃現象還沒有出現過。

  中國經濟網記者在郭公莊水廠也了解了相關的制水工藝和一些數據指標,從出廠水水質參數濁度這一指標來看,今日的濁度達到了0.04NTU,據相關工作人員介紹,國家標準是1個NTU,而郭公莊水廠處理後的水濁度指數一直未高於0.25個NTU。梁麗表示水質絕對安全。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