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改革下的小微經濟展望
- 發佈時間:2015-12-04 06:10:27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最近媒體都在密集討論“供給側改革”,即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而供給側改革對小微經濟的影響,將比其他經濟體的影響更為重大。小微經濟屬於經濟運作最為活躍的群體,若能夠通過降低融資成本、各類稅費、社保成本、交易費用,將會大大有利於小微企業增強創新能力,促使其更有積極性提高供給的品質、優化供給的結構、提高供給的效率。
目前個別區域因結構化波動而産生了小幅反彈,2015年11月全球製造業仍呈現微幅擴張態勢。但隨著全球資源類新興經濟體的發展再次出現下滑,國內經濟也面臨整體調結構的壓力。
中國11月官方製造業PMI繼續位於臨界點之下,比上月小幅回落0.2個百分點,降至49.6,企業生産保持增長,雖然增速放緩,在目前這個季節已是不易的成果,但訂單改善並不明顯。潛在的風險是去庫存壓力導致固定資産投資額增速再創全年新低,降至10.2%。
在這個背景下,以國開發展基金等形式的專項金融債在不斷投放,同時,低息長期專項債券對國家重點支援的工業製造、新能源、環保等相關行業企業已經實現了大量投放,預期這些舉措對於未來經濟結構的調整將有較大的貢獻。
11月份“經濟日報—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小微企業運作指數”(以下簡稱“小微指數”)為46.5,較上月微降0.1個點,小微經濟仍處於下行趨勢中。從分項指標指數來看,除去擴張指數與成本指數外,其他指數均處於下降狀態;從區域指數來看,各區域均處於榮枯線之下,而最低的西北地區小微指數較上月下降0.4個點,僅為44.2。如此看來,小微經濟似乎依然處於疲弱狀態,但如果從分行業指數來看,小微經濟已經有回暖的跡象,11月份七大行業中除去製造業和批發零售業小微企業指數小幅下滑外,建築業指數與上月持平,而農林牧漁業、交通運輸業、住宿餐飲業和服務業小微指數均出現了上升的趨勢,這在臨近年底,小微企業面臨經營和融資壓力時尤為難得。
從今年以來的小微指數運作情況來看,小微經濟的下行趨勢確實已經得到了較大的緩解,如果供給側改革能夠順暢傳導至小微領域,有利於小微經濟早日企穩復蘇。
關於供給側改革,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賈康教授在2013年提出,供給側將會推動新一輪制度變革創新,可以有效緩解滯脹式的、中等收入陷阱式的和塔西佗陷阱式的風險,實現中國迫切需要的方式轉變和可持續健康發展。他進一步把新供給經濟學的政策主張概括為“八雙”:即創新型國家和全民創業之“雙創”;以“市民化”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和促進産業結構升級優化之“雙化”;結構性減稅為重點的稅費改革和大幅度地減少行政審批之“雙減”;擴大中國對亞非拉的開放融合,以及適度擴大在增長方面基於品質和效益的投資規模之“雙擴”;人口政策中放開城鎮體制內“一胎化”管制,國有資産收益和存量向社保與公共服務領域的轉置之“雙轉”;國有、非國有經濟在發揮各自優勢協調發展方面共同進步之“雙進”;政府、市場發揮各自應有作用,都到位良性互動、互補和合作之“雙到位”;新一輪“價、稅、財”配套改革,金融改革與創新等配套改革之“雙配套”。
當然,隨著國家大力推進供給側改革,小微經濟是否能夠以此為契機,就勢止跌企穩,尚需觀察。11月份臨近年底,企業面臨上下游回款壓力,又面臨金融機構催收資金的壓力,這在小微經濟領域表現尤為突出。目前CPI跌至1.3%,PPI則連續3個月跌幅持平,並無收窄跡象,生産資料價格表現得更為低迷。因此,供給側改革如果能夠在小微領域有所傾斜,則會取得較好的效果。
具體來看,需要繼續對民營企業特別是小微經濟放寬準入,以合理的供給推進各類要素的合理匹配,同時積極培育小微企業創新環境,加快小微經濟轉型升級的速度。多管齊下,儘早實現小微經濟的全面復蘇。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