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中國地震臺網與今日頭條牽手 發揮技術正能量

  • 發佈時間:2015-12-03 15:53: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如何通過最新網際網路技術降低地震災害損失,甚至進行有效的地震預警,是地震臺網公共服務職能的一大難題。如今,這一難題有望被解決。

  11月30日,在北京舉辦的“網際網路+地震”論壇上,中國地震臺網中心與移動資訊平臺今日頭條達成戰略合作共識,地震臺網將致力於縮短地震發生後緊急資訊的産出時間,今日頭條則將努力縮短將該資訊推送至受地震影響區域用戶手機上的時間。

  地震橫波在地殼中的傳播速度為3.2~4.0千米/秒,和電磁波30萬千米/秒的傳播速度相比要慢很多。在破壞性較大的橫波到達設防區域之前,如果用戶可以收到今日頭條推送的緊急地震資訊,那就能完成緊急避險,最大限度地降低災難造成的損失。

  目前,中國地震臺網中心與今日頭條雙方的技術專家正在朝這一方向努。

   “用技術回報社會,是我們很願意做的事”

  中國是一個多地震、多震害的國家。數據顯示,1949年至今,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數佔所有自然災害死亡人數的54%,因此如何抵禦地震災害一直是社會關注焦點。

  近年來,移動互聯網技術得到快速發展,大數據為地震預警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今日頭條首席演算法架構師曹歡歡在現場講解了今日頭條是如何與中國地震臺網中心進行技術合作的。

  地震波分為縱波、橫波。與上下運動的縱波相比,水準運動的橫波才是造成損壞和傷亡的“元兇”。地震預警就是充分利用縱波與橫波速度間的時間差,向周邊民眾及時發出提醒。

  早在今年3月,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就和今日頭條完成了技術對接。地震臺站一旦監測到地震縱波,就會立刻通過光纜將數據傳送到中國地震臺網中心,通過實時處理和自動分析生成速報參數,再由今日頭條的精準推送引擎在第一時間推送給受地震影響地區的民眾。

  據介紹,從接到中國地震臺網的速報到用戶接收到今日頭條的資訊推送,今日頭條目前可以在60秒左右完成整個過程,未來今日頭條的目標是讓這個過程的時間縮短到接近0秒。

  曹歡歡説,能把今日頭條的精準推送技術運用到地震預警工作中去,他和同事們都很有成就感。“用技術回報社會,是我們很願意做的事。”

  把基於大數據的精準推送與地震預警相結合,這到底意味著什麼呢?

  研究表明,地震發生時,如果預警時間為3秒,可使傷亡減少14%;如果預警時間為10秒,人員傷亡則可減少39%;如果預警時間達到60秒,人員傷亡則可減少95%。

  今日頭條總編輯夏勇在致辭中表示,地震資訊的推送如果在快速及時上做到極致,是可以為處在地震影響區域的公眾贏得黃金的避險時間。“地震預警、防災減災,這就是在‘技術+權威透明的資訊’之後帶來的一種全新可能,這種模式可以複製到更多的領域裏。”夏勇説。

  除了充分利用移動網際網路技術,中國地震臺網中心主任潘懷文在本次論壇上透露,他們還將啟用“地震速報機器人”,極大豐富目前的地震速報內容。

  當談起地震時,人們在關心什麼

  論壇現場,今日頭條發佈了一系列有關“地震”的大數據。這些數據是今日頭條基於3.3億用戶規模,通過挖掘用戶的閱讀行為,分析得出的。

  數據顯示,過去一年,“地震”相關資訊在今日頭條上的閱讀量超過9億,是用戶最為關心的熱點話題之一。

  用戶地區分佈上,最關注地震相關資訊的省份是西藏,緊隨其後的是雲南、新疆和四川。關注地震的人對湖北、浙江、北京等省市更感興趣。

  地震發生後,人們最關注的話題TOP10依次是捐款、余震、災後重建、瘟疫、傷亡情況、通訊中斷、建築品質、房屋抗震、地震預警和醫學救援。

  在日常防震減災的問題上,最受關注的措施是地震監測,閱讀量超過300萬。其次是應急避難場所,閱讀量約為105萬。

  在地震辟謠方面,50歲以上的人群最關注該類資訊,其次是41-50歲的中年人,然後是31-40歲的人群;台灣人民對地震辟謠的關心程度領跑全國。

  “兩微一端”構成了公共資訊發佈的新媒體矩陣

  此次論壇上,國家地震臺網官方微網志(@中國地震臺網速報)負責人“震長”也介紹了近年來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在提升地震緊急資訊服務方面做出的努力。

  自2013年4月起,中國地震臺網就實現了自動地震速報,通過手機APP、微網志、微信、網站等對外同步發佈。“但地震資訊服務,僅靠地震臺網自己的努力還不夠,我們也希望更多有社會責任心的網際網路平臺加入進來。”震長説。

  今年1月初,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在今日頭條開通了其官方頭條號“中國地震臺網速報”,借助今日頭條的精準推送系統和超過3.3億的用戶覆蓋優勢,實現最新地震消息點對點的實時送達。

  其實在過去一年裏,不止中國地震臺網中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國資委等眾多國家機構均已在今日頭條上開通了各自機構的官方頭條號。今日頭條的頭條號平臺已經成為繼微網志、微信之後,政務機構發佈公共資訊的又一重要平臺。

  據今日頭條總編輯夏勇介紹,目前,今日頭條的頭條號平臺上已匯聚了超過3000家政府機構。

  今年9月,人民網發佈融合媒體傳播榜單,把微網志、微信及今日頭條客戶端作為融合傳播指標體系,“兩微一端”(微網志、微信、今日頭條)的公共資訊發佈新媒體矩陣已經逐步成型。

  在今日頭條發佈的部委政務頭條號10月閱讀TOP10排行榜中,“中國氣象局”頭條號位列第一,一篇《北京將迎連陰雨雪天氣 最低氣溫降至-10℃以下》的訊息在2個小時內獲得了13145次閱讀;中國地震臺網的官方頭條號“中國地震臺網速報”位列排行榜的第9位。

  夏勇表示,作為“兩微一端”中的“一端”,一直以來,今日頭條在取得自身發展的同時,也在盡全力履行自身的企業社會責任。目前,今日頭條正在積極推動與中國氣象局、國家電網等機構更深層次的合作,希望能為公眾提供更多的與自身生活息息相關的公共資訊。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