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都市農業轉型的“智慧樣本”——武漢“網際網路+農業”發展紀實

  • 發佈時間:2015-12-03 08:55:00  來源:中國農業資訊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地處華中腹地的湖北省武漢市,是全國首批“智慧城市”,也是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今年9月,武漢與京津冀地區、上海市等8個地市區一起名列“國家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作為中部發展戰略支點,有著武昌首義“敢為人先”精神的武漢,再次成為華中乃至全國的改革創新排頭兵。

  “堅持重中之重,用‘從0到1’顛覆式創新思維,全力支援‘網際網路+農業’相關産業的創新與探索,促進都市農業‘脫胎換骨’,實現與工業化、城鎮化、資訊化同步發展。”湖北省委常委、武漢市委書記阮成發對於全市“網際網路+農業”這樣定位。

  武漢市市長萬勇認為,城市創新不僅只有工業、商業,更要有農業和生態,缺少了農業的智慧城市“名不副實”。武漢要聚焦全國智慧農業示範城市目標,搶抓“網際網路+”發展機遇,走出一條生態、安全、良性、互補具有武漢特色的現代都市農業轉型發展之路,讓改革紅利借助“網際網路+”惠及更多農民、市民。

  前瞻謀劃,全域佈局,全程覆蓋,産城融合。2015年7月,武漢市人民政府印發了《關於加快推進“網際網路+農業”發展的意見》,“網際網路正逐步成為全市農業發展的新引擎。”武漢市推進“網際網路+農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組長、武漢市副市長劉立勇介紹,在政策的引導和助推下,全市“網際網路+農業”以市級智慧農業指揮中心為塔尖,以區級指揮中心為骨架,以雲計算為基礎,以“物聯網電子商務、鄉村資訊站、涉農數據管理”四個全覆蓋為主要支撐的綜合管理應用體系已經初步建成。截至10月底,全市涉農電商銷售總額達到240億元,同比增長105%,物聯網應用覆蓋面積5萬畝,生産效益環比增長10%以上。在農産品價格整體疲軟的情況下,農業依然顯示出強勁發展勢頭。

  “網際網路+農業”,“+”什麼?怎麼“+”?武漢市“網際網路+農業”發展有哪些進展和成功經驗?近日,記者專程赴武漢進行專題採訪。

  一頭聯著電腦,一頭聯著大地,物聯網在生産中“無所不能”

  初冬的武漢,儘管沒有北方那樣大雪紛飛,但依然寒氣逼人。11月28日,走進武漢市江夏區的凡華農業科技園,大片的蔬菜大棚內卻鮮見勞作的農民。而在園區一隅的辦公樓,生産負責人徐斌卻“清閒”地看著電腦。

  “和以前不一樣了,現在在辦公室就可以對大棚生産進行管理。”面對詢問,徐斌將電腦轉了半圈面朝記者,邊操作邊介紹,“大棚內新安裝了智慧控制系統,連接管理電腦,既能實時看到大棚內作物生長情況,也可以根據作物特性和季節設置相應參數實現自動或手動控制大棚內的設備,還可以通過手機接入網際網路在外移動控制。”

  10月底,在第十二屆中國武漢農業博覽會“網際網路+農業”展區,記者看到東西湖區農科所技術員陳方的手機上,也裝著這樣類似大棚管理的APP軟體,遮陽、通風、灌溉、施肥、補光、換氣、溫控……盡在“指”上。陳方説,使用該設備後,每座3000平方米的智慧觀光溫室每月可節省人工、農藥、化肥、水電等生産成本2800元。

  在新洲區鳳凰鎮的東方神農生態農業公司,農作物的生産計劃、種植環節在物聯網系統上一目了然,掃一掃二維碼,就可以在手機上與公司網上客戶服務系統互動,查看到農作物的生産環節以及檢測結果。公司負責人介紹説,這不但讓消費者買得放心,也促進了公司蔬菜品牌推廣,同時也讓下個季度的生産計劃安排得更有底氣。

  相比與大棚等設施農業,畜牧、水産等物聯網應用普及更廣。江夏區金龍畜牧公司總經理雷賢忠告訴記者,兩個月前,公司自籌200多萬元啟動了智慧化畜禽養殖系統建設項目,目前已經進入全面調試階段,項目建設完成後,一年的養殖成本將可以節約50萬元以上。

  據了解,農業物聯網一般是將感測器節點佈局生産場地,構成監控和感知網路,採集各種資訊,通過各種自動化、遠端控制的設備,從而實現産前監測預警,産中智慧管理,産後物流追溯。

  “農業物聯網不僅僅是實現生産的智慧化,同時還將極大挖掘農産品附加值。”江夏區農委主任黃東海告訴記者,目前該區組織研發了區級綜合管理應用平臺,不僅生産者可以通過該平臺免費下載相關軟體系統,管理生産所有環節,同時也可以通過下載的軟體系統線上申請農産品銷售身份證——“二維碼”,産品生産二維碼的同時主動集合産品生産的相關資訊生産“産品電子檔案”,與産品“綁定”,“消費者通過手機掃描將最大限度地獲取産品相關生産資訊,更安全、更放心”。

  今年全市重點在設施農業、水産、畜牧、大田環境監測4類物聯網開展典型示範,僅蔬菜基地應用面積就新增1萬畝以上。武漢市農委主任譚本忠介紹,已有相當數量的企業和養殖小區實現了養殖環境視頻監控、環境溫度控制、自動分撿、喂料和清糞。膳必鮮、木蘭養殖場、喜鵲湖蟹業等3家農業企業物聯網應用技術入選農業部116項節本增效農業物聯網應用模式。

  0元創業、0元開店,涉農電商創業“風生水起”

  “加上‘雙11’的戰績,預計今年全市農産品電商銷售額可以突破300億元,是去年的一倍以上。”據武漢市農委資訊市場處處長胡體良透露,武漢的農産品電商規模已位居全國第一方陣,在淘寶、京東等平臺銷售進入前十的食品類企業中,武漢佔有三席。用“風生水起”形容武漢農産品電商發展,並不為過。

  從武麻高速黃陂東出口下來,約一刻鐘就到了黃陂蔡榨街,在周梅家田村,一座並不起眼的“民居”就是東鄉養蜂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阮愛功的加工廠。

  “別小瞧這廠,一年輸出1500萬元産值呢。”有著多年“追花逐蜜”經歷的阮愛功曾經也為這“甜蜜事業”差點摔了跟頭,3年前他在武漢市內還開有6個蜂蜜實體專賣店,如今都已關門大吉,“還好兩年前做起了電商,産品不愁賣不説,還解決了合作社蜂農銷售問題。”

  説起電商經驗,阮愛功頭頭是道。他告訴記者,黃陂是中國十大養蜂基地之一,收購價也略高於一般産地,蜂蜜易保存、反覆購買性強、營養價值豐富,非常適合網際網路銷售。“價格高點不要緊,只要産品品質好,我已經把剛大學畢業的兒子送去繼續攻讀電商管理課程,今後想把電商做大,行銷水準低了肯定不行。”

  “立足江夏,輻射湖北及全國特色農産品産區。”湖北未來家園農業科技公司在江夏區投資3000萬元,建設了面積4000平方米,集線下展示、線上銷售,電商人才培訓于一體的綜合體大樓,項目負責人程安民説,目前已經有50余家企業、上千農産品入駐,0元創業,0元開網店,吸納近百名青年就地開展農産品電商創業。

  不僅賣全國,還要賣到全世界。對於電商的信心,蔡甸區荷香源農業公司的信心更足,口氣更大,步子也邁得更快。該公司負責人介紹,擬在原有電商業務基礎上,依託大數據打造面向全球的“華中地區跨境農産品電子商務平臺”,為本區及全市乃至華中地區的農業企業和用戶提供包括全球推廣、跨境支付、智慧物流等一體化服務,實現“武漢貨,全球銷”。

  農産品電商離不開冷鏈物流。從事冷凍冷藏食品供應鏈的武漢良中行公司“集配號”負責人陳弘浩説,“集配號”立足打造基於供應鏈服務的電商平臺,主抓集貿市場批發的大客戶,冷鏈物流直接送達。

  生鮮農産品電商如何運作?武漢家事易公司通過“基地直採、網路預訂、智慧配送、社區菜箱”的模式成功突破這一瓶頸,年産值數千萬元。而即將投入運營的武漢海吉星國際綠色農港,也將行銷模式開始聚焦在電商上,未來前景值得期待。

  江夏區委副書記張貴達認為,制約農業發展關鍵瓶頸問題之一在於産地與市場的對接不暢,傳統的流通模式中,農民基本上沒有“話語權”,在農産品“價格分成”中處於底層,承擔最大風險,獲取最小利益。電商具有資訊開放性、及時性、全面性、準確性等特性,可以實現生産者與消費者進行“直連”,“極大地提高農民生産積極性”。

  據武漢市農委資料顯示:截至今年10月底,全市年銷售額在億元以上的涉農電商企業發展到6家,過千萬元的達10余家,初步形成了以自建網站、與第三方電商合作、商務平臺自營以及與物流公司合作等模式為基礎,以大型超市、涉農企業、合作社、基地和小型加工廠,以及個體網商等為主體共同參與的發展格局。良品舖子、周黑鴨、良中行等企業採用B2B、B2C相結合的模式使其線上交易額突破億元大關。

  家門口收件,家門口就業,鄉村資訊服務點讓農民“一站式觸網”

  説起農村資訊化,自然讓人聯想到網路問題、流通問題、農民不會用電腦,不會用智慧手機等。這些問題在武漢各新城區,一個鄉村服務站,基本上就可全部解決,村民們的生産生活方式正在悄然發生變化。他們説,網際網路在農民心裏已不再是“海市蜃樓”,而是一件摸得著、看得到的好事。

  “家門口收快遞,真是方便多了。”年過六旬的李澤家是武漢市江夏區鄭店街勞七村村民,4個兒女先後在外成家立業,以往兒女給他們寄點東西都是先寄給遠在10多公里外城區的親戚,得知村裏的資訊服務站可以代收取快遞後,他第一時間挨個給兒女“報喜”。

  “輕輕鬆鬆多賺。”勞七村資訊服務站是年輕的鄉郵員樊鵬和妻子一起開的小賣部承接的“業外活”,他介紹,資訊站配備電腦、無線網、大顯示屏等相應設施,除了收發郵政報刊等任務,同時也為村民提供資訊查詢、網上交費、網路代購、售賣土特産等服務,使村民足不出村就地體驗便捷的網際網路生活服務。“生意比以前好多了。”

  11月24日,江夏鄭店街12316資訊服務站裏,20齣頭的鄉資訊員周思思正在滿面笑容接待來訪村民,手把手示範手機上網等資訊工具。周思思是本地人,資訊站是她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翻閱服務站近期的服務台賬,除了諮詢農業生産問題,還有問車票改簽等生活問題。她説,不管是來電還是來訪,我們都要熱情接待。為解決農村電子商務專業人才缺乏的問題,武漢市積極開展農業網際網路人才培訓和創新孵化,吸引一批像周思思這樣的年輕人在家門口就業。

  實施資訊進村入戶及新農村建設都要考慮民生優先,這是“網際網路+農業”的最終落腳點。武漢市蔡甸區委書記、中法武漢生態示範城管委會主任劉子清認為,蔡甸農村廣闊天地也是“網際網路+”的試驗場,“十三五”期間,將不斷完善和健全蔡甸區精準農業資訊系統服務平臺,並覆蓋全區所有街鎮村,爭取達到與國際接軌水準,還要結合現在的精準扶貧工作,為農民提供精準服務,多措並舉提高群眾增收致富能力。

  “2016年,新城區90%的行政村將建有農村電子商務綜合服務點,功能進一步提升。”武漢市農業資訊化中心主任王愛民表示,將涉及資訊服務的村郵站、供銷網點、網格化管理等設施與資源進行集並歸類,避免重復建設,提高服務效率,爭取儘快突破農村資訊不對稱和物流瓶頸問題,解決農村買難、賣難問題,實現“網貨下鄉”和“農産品進城”的雙向流通。

  據了解,目前在基層資訊服務上,武漢市已經形成了以鄉聚惠農12316資訊服務站為主的街道(鄉鎮)級資訊服務體系和以村郵站為主的村級資訊服務體系。基本打通了全市農村資訊服務和農業電子商務物流配送“最後一公里”,建立起“五不出村”貼心服務群眾模式。

  數據監測,數據管理,“三農”服務顛覆傳統跨步進入“數據時代”

  11月29日,在按市級標準新建成的江夏區級智慧農業指揮中心,10多平方米的大顯示屏下,工作人員已經開始在測試一個個管理系統,為12月初在此分別舉辦的省、市兩級“網際網路+現代農業推進會”做最後準備。該系統功能涵蓋農業産前、産中、産後各個環節,涉及所有農業和部分涉農部門的業務數據,還具備準入備案、生産管理、品質控制、監測預警、溯源追蹤、協同執法、統計分析等功能。

  “不僅對基地蔬菜産品種植過程進行24小時全方位監控,連物流運輸車到哪,都會在電腦上用衛星定位的數據顯示出來。”漢南區吉祥天農業生産基地負責人周亞平介紹,“銷售包裝上必須列印有由‘農産品全程溯源系統’産生的唯一的二維碼,才能進入市場流通。”

  農産品品質安全是目前武漢市民最關心的涉農話題之一,在農業部和省農業廳的指導下,武漢市近年來主動探索農産品品質安全管理模式,初步建立了蔬菜生産、生豬屠宰等環節的農産品品質追溯系統,以物聯網技術實現標準化種植養殖,再結合産地準出、市場準入制度,“網際網路+農業”移動執法平臺和“網際網路+農村環境”監管等系統,將為農業發展進一步保駕護航。

  在社會服務上,土地流轉系統實時更新最新土地資源資訊,社會資本進入農業更加便利。智慧休閒農業系統還整合了全市鄉村遊資源,景點資訊一應俱全,門票、就餐、住宿等可以實現手機預訂管理。

  在這些數據管理平臺背後,是武漢市正在搭建跨部門、跨領域的資訊資源整合,大數據等資訊技術在農業各個領域的廣泛應用:GPS定位技術在每年450萬畝次測土配方採樣中。“魚大夫”手機遠端診斷系統讓漁民足不出戶即可獲得水産病害防治方法。依託全市網格化社會管理平臺,以及公安、民政等多部門數據,實現全市農村精準扶貧資訊的動態管理。

  “數字化管理極大提升了涉農行政管理服務效能。”江夏區委書記陳邂馨介紹,通過指揮中心,把所有的涉農數據通過設備來提取,然後迅速傳回後臺。啟用這個指揮平臺後,過去需要幾週才能採集到的資訊,現在幾秒鐘就可以完成。

  “全市各區都會建設像江夏區這樣的平臺,成為市級指揮平臺的支撐,最終形成全市統一指揮、實時聯動的數字化管理新格局。”譚本忠説。

  農業具有巨大的網際網路改造空間,要優先發展農民看得見、用得上、接地氣、能賺錢的農業資訊技術,真正給農民帶來實惠。湖北省農業廳副廳長焦泰文表示,武漢市作為全國都市農業發展的先進地區,推動“網際網路+農業”的工作成效顯著,要勇立潮頭、爭當一流,力爭做成全省乃至全國的標桿。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