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孩子陷入貧困代際傳遞
- 發佈時間:2015-12-03 09:32:53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社記者
11月27日至28日在京召開的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提出,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國家教育經費要繼續向貧困地區傾斜、向基礎教育傾斜、向職業教育傾斜,幫助貧困地區改善辦學條件。
提升教育水準,是扶貧攻堅一個“老難題”,不僅關係到未來五年7000多萬貧困人口脫貧,更是讓貧困人口擺脫貧困代際傳遞的一個治本之策。
近日,新華社記者在湖南、貴州、雲南、廣西、山西等地採訪時發現,儘管經過多年努力取得顯著成效,但貧困地區的教育問題仍有諸多難題,各級政府、社會各界、貧困群眾還在艱難求索……
“砸鍋賣鐵也要供她們讀書”
都安是廣西貧困面最廣、貧困程度最深的縣之一,地處雲貴高原南麓,到處是石頭山,田土稀少,俗稱“九分石頭一分地”。“讀書才能改變命運”,這裡許多百姓都認這個理。
都安高中教師韋喜鳳説,學校近40%學生是貧困生,為擺脫貧困,孩子們讀書非常刻苦。去年,這所縣城高中10人達到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錄取分數線,一本上線率超過20%,一度引發轟動,都安高中也成為廣西“名校”之一。
身高不到一米六的韋紅牡靦腆、寡言。不久前的段考,韋紅牡排全年級第10名,班主任梁瑞權説,按現在的成績,韋紅牡肯定能考上重點大學。但時間又到月初,她的生活費還沒著落。
在都安縣大興鄉國隆村,記者見到韋紅牡54歲的父親韋冠時,他正盤算著跟誰再去借錢。家裏欠下的2萬多元債務,對於這個深山裏的貧困戶而言,無疑是一筆鉅款。
他借的錢,全花在4個女兒讀書上。“老大讀高中,老二和老三讀初中,老四讀小學,她們光生活費每月就要1000多元。”
“砸鍋賣鐵,也要供她們讀書。孩子也爭氣,幹完農活總看書到半夜。”妻子蒙鳳琴眼圈一紅,流下淚來,可抹完眼淚,她又堅定地説,我們這輩人窮怕了,不想孩子們再窮。“最好四姐妹都能讀書離開大山。”
在很多貧困地區,都有為送孩子求學而備嘗辛酸的故事。在山西省呂梁市嵐縣、石樓縣等地,就出現不少家長“陪讀”現象。
石樓縣龍交鄉43歲的農婦郭秀林,為讓小兒子“讀書讀出去”,從幼兒園開始,便下狠心將孩子送到縣城,和丈夫打工並“陪讀”,一家人租住在縣城周邊一座山坡上的民房裏。
郭秀林每天早上6點多起床,給小兒子做好早飯,陪他去四五里外的學校上學,然後趕到縣城一家燒餅店打工,中午再跑七八里路,回去給孩子做午飯。天色將黑時,再接上兒子回“家”。這樣週而复始的艱辛生活,郭秀林已過了七年。
以教育“拔窮根”仍在路上
並不是所有窮孩子都能在貧困中堅持把書讀下去。
記者在西北、西南、華中集中連片貧困帶走訪時了解到,由於基礎差、底子薄,很多地方教育條件與外界差距大,一些貧困生初中沒畢業便外出務工。
國務院扶貧辦政策法規司司長蘇國霞介紹,貧困地區教育事業的發展水準、貧困家庭子女受教育的程度都明顯低於全國平均水準。在全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超過50%的人只有小學以下文化程度;22.3%的家庭表示,因為缺少技能擺脫不了貧困。
中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社會學系主任李斌説,一旦求學條件和求學成本過高,貧困家庭難以承受,或對通過教育擺脫貧困缺乏預期,很容易使貧困家庭放棄教育之路,並陷入“低人力資本投資—低就業—低收入—低人力資本投資”的貧困惡性迴圈。
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最近十多年來,我國大力改善貧困地區教育條件,實現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全免,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GDP比重超4%。近年來,營養餐工程、“改薄”工程等政策的實施,使許多山區學校煥然一新,山區優質教師資源流失現象得到一定程度遏制,貧困孩子讀書開始更有盼頭。
然而,城鄉差距過大,能繼續求學的貧困孩子比例仍很低,且隨著發達地區孩子受教育程度持續提升,貧困家庭子女與其差距更無形中被拉大。
即便有機會繼續求學,其支出對貧困家庭仍是重負。“進村入戶,房子最破、最窮的家庭,九成的可能是這家有孩子讀高中或大學。”都安瑤族自治縣扶貧辦副主任黃若平説。
扭轉“為讀書而讀書”的傳統思維
11月27日至28日舉行的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發展教育脫貧一批”成扶貧攻堅的“五大工程”之一。
事實上,黨的十八大以來,貧困地區教育一直備受關注重視。
為貧困兒童打好教育基礎,尋求公平教育成為關鍵。近日,國務院印發《關於進一步完善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的通知》,全面部署統籌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截至目前,我國已相繼出臺《關於實施教育扶貧工程的意見》《國家貧困地區兒童發展規劃(2014-2020年)》《鄉村教師支援計劃(2015-2020年)》等文件。
“十三五”規劃建議為教育扶貧指明方向: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逐步分類推進中等職業教育免除學雜費,率先從建檔立卡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施普通高中免除學雜費。完善資助方式,實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全覆蓋。
在未來五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背景下,如何讓更多貧困孩子擁有可期的美好未來,正成為各地不斷探索的命題。
貴州省銅仁市實行“9+3”計劃,即9年義務教育+3年中職教育全免費,效果突出,中職院校學生從2013年以前的1萬多人增至目前的3.8萬人。
“畢業學生平均月薪3000多元,基本實現‘中職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家’。”銅仁教育局副局長黃國剛説。
扭轉“為讀書而讀書”的傳統思維,大力推進職業教育,將成為教育扶貧的一大方向。
多名山區扶貧人士説,一些地方“讀書無用論”觀點有所蔓延,教育扶貧不能只停留在扶持貧困孩子讀書上,應把讀書和就業、創業結合起來,讓貧困家庭感受到教育的作用。
“讓貧困家庭孩子能穩定就業,融入工業化、城鎮化進程,是切斷貧困代際傳遞鏈條的有效辦法。”蘇國霞説,“應鼓勵東部地區、企業為貧困家庭畢業生定向提供就業機會。實現穩定就業的,國家和就業地在落戶、住房保障、社會保障等政策上給予傾斜照顧。”
扶貧先扶志。蘇國霞認為:“一個貧困孩子成才的故事,不僅會點燃全家的希望,也會帶動鄉鄰。要講好教育脫貧的故事,從思想上切斷貧困代際傳遞通道。”
據新華社北京12月2日電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