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儘快叫停“變相借殼”的定增新玩法

  • 發佈時間:2015-12-03 09:25:52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今年以來,不少上市公司通過定增來規避構成借殼。對此,筆者認為A股不妨學習香港股市的有關做法,儘快完善制度、規範相關行為。

  目前規定的借殼上市條件與IPO標準等同,包括上市門檻以及審核標準等,借殼上市受到較為嚴格監管。構成借殼上市有兩個必要條件,一是控制權發生變更,二是置入資産超過上市公司前一年資産規模的100%;有些市場主體通過分步走模式,先通過審核門檻較低的定向增發、實現控制權變更,然後再進行下一步資産運作,以規避觸及上述借殼紅線,但最後仍可達到借殼上市效果。

  比如奧馬電器10月30日發佈一組公告,趙國棟及一致行動人將通過協議轉讓方式取得奧馬電器3369.7萬股,同時奧馬電器非公開發行26億、趙國棟旗下西藏融金匯通認購其中12億、也即3862.2萬股,趙國棟以兩種方式合計持有29.01%的奧馬電器股份,成了第一大股東和新的實際控制人。另外,奧馬電器宣佈以6.12億從趙國棟等人手中收購中融金51%股權,其餘定增募集的鉅額資金、未來將全部投向相關領域。此類資本運作雖然可能收購新控制人的資産,但不會超過上市公司上一年資産規模的100%,由此可規避構成借殼;而且上市公司通過非公開發行募集大量資金,一般也不會馬上用來收購新實際控制人的資産。只是,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所得大量資金趴在賬上,是否行得通?

  香港《上市規則》第14.82條規定,資産全部或絕大部分為現金或短期證券的公司,不符合上市要求,需要停牌,公司可于一年內尋求復牌,但需證明有適合維持上市地位的實質業務,申請會被視作新上市。也就是説,像A股某些上市公司為躲避構成借殼而衍生出的“非公開發行募集大量資金”,若放在香港股市,將被停牌,若要復牌,需要當作新上市處理。

  事實上,在香港股市,之前也有多家上市公司以大比例配售新股及可換股債券的方式,大股東得以最終控制上市公司並注入自身原本資産,實現反向收購上市,這與A股市場通過定向增發巧妙實現“借殼”如出一轍。不過,去年5月港交所發出指引,收緊了對反向收購上市的規定。過去半年,港交所接連叫停了人保和奇虎360、李連杰夫婦以及騰訊、黎瑞剛、陳國強等大型企業和名人的多項入股上市公司計劃,其依據正是香港聯交所《上市規則》第14.82條;即便上市公司只有50%左右資産為現金,而無法解釋其具體用途的交易,“看起來像是借殼”,都會被叫停。

  回看滬深A股市場,雖然自2013年底監管部門將借殼上市審核門檻提高到與IPO同等門檻,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一些市場主體通過巧妙的資本運作,名正言順躲開借殼上市紅線,上市公司發佈的定向增發等一系列資訊披露公告,根本不會出現“借殼”字眼。但巧妙的躲避行為其實是在謀求監管套利,由此也導致公司業務大幅改變,股價可能瘋長上十倍,助長了市場投機,滋生了大量內幕交易,給市場帶來巨大泡沫風險,也給中小投資者帶來巨大投資風險,理應堅決制止。

  筆者提議,滬深交易所大可借鑒港交所《上市規則》第14.82條規則,擬定新規則,可規定,50%以上資産為現金或短期證券的上市公司,需要停牌,一年後復牌申請將被視作新上市處理、走與IPO同樣的審核程式。如此,不僅可以防止某些上市公司借定向增發規避構成借殼的監管套利,而且還可産生其他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有些上市公司並沒有什麼好的項目,或者擬投入的項目所需資金並不多,但卻獅子大張口,從市場發行股票募集大量資金,今後此類做法可能觸及“現金退市紅線”;而且,即使上市公司用募集多餘資金存銀行、買理財、買股票,同樣也行不通,因為“短期證券”等資産同樣視同現金,上市公司同樣可能面臨停牌、不再滿足持續上市條件,這將有效遏制上市公司圈錢行為。另外,上市公司經營業績不錯、賬上有了大量現金,如果有錢不分紅,同樣可能觸及“現金”退市紅線。這樣,那些手頭沒有好項目的上市公司,就只能回購股份或向股東派發現金,這間接推動了分紅制度的完善。(熊錦秋)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