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俊時:見肝治病當先識脾
- 發佈時間:2015-12-03 06:34:47 來源:南京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學識淵博,博采眾方
1911年,陶俊時出生於江蘇一座濱海小城——如東。自小聰慧好學,並師從夏士龍、沈蕭章先生習知,後考上上海國醫學院。上海國醫學院,為民國時期頂尖醫學學府,其入校後潛心學習,于1933年畢業回到家鄉,至1956年一直在海安縣角斜聯合診所任所長。
1956年,南京市中醫院籌備建院,陶俊時趕至南京參考並被順利錄取。“他是南京市中醫院建院後的第一代名老中醫。”南京市中醫院專家于思強告訴筆者。
進入南京市中醫院後,陶俊時並未一直“固守”在此,第一次工作四年就離開了。于1961年1月至1963年12月在南京鐘阜醫院任副主任中醫師。1964年1月,他又返回南京市中醫院,至1972年的8年間,他一直在該院擔任副主任中醫師。1973年至1974年,又被調至市衛生防站職業病防治所任副主任中醫師,1975年再重新回到市中醫院,至1985年7月一直在該院內科任副主任中醫師。
“既有師承教育,又有進入大學接受科班教育的經歷,他是難得的學識淵博、功底紮實的名家。”于思強説,陶老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注意吸取同行們治療經驗的精華,在中醫內科疑難雜病的治療上有著豐富的臨床經驗,尤其在中藥治療肝炎、慢性遷延性肝炎、肝硬化等方面積累了寶貴的臨床經驗,並與其他同行一道,在用中藥治療乙型肝炎方面,探索出臨床治療的新路子。
見肝治病當先識脾,慢肝可治但難治
“老先生治療肝病很有一招。”于思強告訴筆者,他至今還留有1984年7月13日與陶老先生交流時的筆記。陶老先生認為,急性黃疸性肝炎比較容易治,方法主要是清熱解毒利濕,他崇張仲景之説:“治黃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在臨床治療和研習過程中提出“見肝治病當先識脾”、“瘀熱在內身必發黃”等觀點,主張用茵陳、黃芩、炒梔子、金銀花、敗漿草、車前草等中草藥煎服,用以清熱利小便。不過,他也認為,“治黃專利小便非其治也”,臨床治療上,他也主張要注重大便的泄毒功能,會加上大黃等利毒、泄毒藥方,並進行辨證施治,若是陽黃,就加大黃、炒梔子;若是陰黃,則是加甘漿草等,用以溫陽化濕。
慢性肝炎,一直以來,西醫沒有好的辦法,對中醫而言也比較棘手,陶老先生認為,此病可治,但比較難治,如果醫患配合得當,半年治療肯定能觀察到療效。陶老先生總結説,慢性肝炎難治,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醫者和患者信心不足,對於緩慢而持久的效果沒有耐心,導致用藥不堅定不到位;其次,此病有共性,但還要細察每一個個體,中醫不僅要號脈診斷,也要時刻關注黃疸、轉氨酶等檢驗結果。另外,慢性肝炎與氣血陰陽失調等都密切相關,中醫所謂“肝主木,脾主土,木旺土虛則需培土”,因此,治慢肝要調節好脾胃,也要注重調氣,但不宜補肝,“肝者,將軍之官”,補肝會導致肝火更旺對身體反而不利,他主張通過補脾使肝臟間接受益,應用太子參、炒柴胡、白術、白芍、伏嶺、山藥等藥方煎服。
除了擅治肝病,陶俊時在治療尿路感染也有其獨特的經驗方,“他認為,‘膀胱者州都之官,氣化才能出焉’。”于思強至今還保留著陶老先生當年治療尿路感染的常用方子,即用清木香、川楝子、小茴香、赤參、金錢草、雞內金、海金沙、車前草等藥方煎服。據悉,此方至今還在市中醫院沿用。
清心恬淡,不妄作勞
陶老先生除了擅治肝病、內科雜病,在養生方面也有獨到見解。“清心恬淡,不妄作勞”,是他崇尚的八字養身之道。于思強回憶説,陶老先生一向好靜不好動,言談話語從不高言重語,更無多言長話,“老人認為:言多傷氣陰。”
語言上是這樣,行動上也不妄作勞,尤其到了中老年以後,越發老成持重。老先生平素一不練功,二不習武,也不爬高下低,更無冒險動作,即便是行走也很少快步疾飛,只圖逍遙自在。
陶老先生主張規律生活,他説這在醫書《黃帝內經》上都有明文:“春三月早臥早起……冬三月早臥遲起。”他認為,一年四季是有規律可循的,不要輕易違背生活的規律性。“半斤老酒不醉,三夜四夜不睡”,傷身傷心患無窮。
陶老先生在飲食上也很有講究,陶老先生與家人、朋友聊天時都會説, “酸入肝,鹹入腎,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過極則傷臟及腑,品種要多樣化,數量要少而精,色、香味也要講究一些。此外,他還認為,適量的飲酒可調節人體,起到延年益壽的作用。
李珊
(感謝市中醫院專家于思強對本文所作的貢獻)
︻編者按︼
陶俊時,江蘇如東人,南京市中醫院第一代名老中醫,在中醫中藥治療肝炎、慢性遷延性肝炎、肝硬化等方面積累了寶貴的臨床經驗,治療急性黃疸性肝炎,他崇張仲景之説:“治黃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並提出“見肝治病當先識脾”、“瘀熱在內身必發黃”等觀點。在養生方面,他特別主張清心恬淡,不妄作勞。
陶俊時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