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部突擊檢查5省市 重霾下企業仍違規排放
- 發佈時間:2015-12-02 14:34:00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華北地區連日來再度遭遇大範圍霧霾天氣,北京、天津、河北等地相繼發佈霾橙色預警信號。霧霾污染不斷加劇的情況下,新一輪治霾行動啟動。《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到,為應對此次重污染天氣,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已經有多個城市發佈相應等級的預警,並啟動應急預案。環保部近日派出10個督查組對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五省市重點城市的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情況和大氣污染源排放情況進行督查。督查結果顯示,部分企業應急減排方案未落實,一些企業仍在違規排放。
爆表 京津冀霧霾全“橙”預警
北京市氣象臺12月1日11時50分升級發佈大霧橙色預警信號。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官網數據顯示,京西南區域點在11月30日18時左右,PM2.5達到當日濃度最大值,接近1000微克/立方米。截至12月1日8時,該區域點過去24小時PM2.5均值為745微克/立方米,大部分能見度不足500米,加上陰雲覆蓋,大氣透明度很差。
天津11月30日也升級霾黃色預警為橙色,天津市環境監測顯示,當日清晨7時,全市27個空氣品質監測站點中,有20個AQI超過了400,局地甚至達到500。同日,河北也繼續發佈霾橙色預警信號,截至11月30日13時,石家莊、保定、廊坊三地爆表。
此外,11月30日晚,鄭州市大氣辦發佈緊急通知,受持續霧霾天氣影響,鄭州市將重污染天氣預警應急三級響應升級至二級響應,這是今年以來鄭州市首次啟動重污染天氣預警應急二級響應措施。山東省環保廳監測數據顯示,截至12月1日9時,山東省共有11個城市出現重度污染及以上天氣。
不僅如此,隨著寒冬到來,大規模霧霾開始向江南、華南等地區蔓延。11月30日早晨長江中下游以北大部地區都被大霧籠罩,波及約16個省區直轄市,這也是今年入冬以來我國範圍最廣、強度最強的一輪大霧天氣。為此,中央氣象臺將霧和霾的預警均升至橙色級別,為今年下半年首次。
環保部一位官員對《經濟參考報》記者坦言,和大氣污染現狀相比,目前措施想要很快起到效果難度很大。一方面霧霾形成原因非常複雜,另一方面,我國傳統的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並不能很快發生改變,儘管各地都在抓緊推進煤改氣,但是其進程受到能源結構制約,隨著北方供暖開始,霧霾壓力將會更大。
頑固 企業違規排放屢罰屢犯
據悉,環境保護部于11月27日派出10個督查組對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五省市重點城市的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情況和大氣污染源排放情況進行督查。
記者從環保部了解到,從督查結果看,部分企業應急減排方案未落實,廊坊三河市和大城縣納入應急減排的部分企業,未明確具體減排措施;在升級為紅色預警響應後,部分企業仍按黃色預警要求採取減排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少數企業環境違法違規問題依然突出,河南新鄉群翔化工有限公司在責令停産期間擅自開工,生産裝置加熱爐超標排放。天津、河北等地也存在建築工地、管網、道路施工土石方作業不停工,水泥攪拌站未停産等問題,渣土車、重型貨車道路遺撒現象時有發生。
“工業企業仍在違規排放,本應該淘汰的落後産能仍然在堂而皇之地進行生産,這些違規行為很多都是屢罰屢犯。”一位督查小組人士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説。
值得注意的是,為破解“違法成本低”問題,2015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新《環保法》加入了按日計罰、查封扣押、行政拘留等措施。但實際上從今年以來環保部派出的督查組檢查結果來看,環境違法問題仍較為普遍。
“造成京津冀地區冬季的霧霾天氣,主要是燃煤排放,但根源還是一些工業企業沒有做到排放達標。”一位環保官員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以鋼鐵行業為例,根據對相關鋼鐵企業進行的全面大排查顯示,通觀200多家鋼鐵企業,70%以上的鋼鐵企業無法按照標準排放污染物,即70%都存在超標排污的問題,尤其是一些鋼鐵企業根本就沒有污染治理設施。
“數據監測失真,煙囪裏冒著黑煙,你説當地政府真的不知道?實際上很多時候政府為了經濟考慮,往往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成了保護傘。”上述人士坦言,滾滾黑煙背後,是難以撼動的利益格局,甚至一些地方環保部門的管理人員收了好處,已經成了當地污染企業的“代言人”,幫助其作假逃避檢查。
“無法根除這些盤踞在背後的利益,政策的效果就不會顯現出來,治理霧霾只能是‘越治越霾’。”中國環境科學院副院長柴發合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説。
癥結 能源結構單一亟待改變
柴發合表示,要從根本上治理霧霾,就要改變産業結構、能源結構,一是要把能源消耗量降下來;二是要調整能源結構,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産業;三是提高傳統能源的使用效率,降低排放。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長期以來由於我國産業結構偏重、産能過剩、能源結構單一等問題,燃煤産生的污染物對大氣環境造成了巨大壓力。數據顯示,我國GDP佔全球10.48%,卻消耗了世界60%的水泥、49%的鋼鐵和20.3%的能源。粗放的經濟發展方式、不盡合理的産業佈局,産生了大量的大氣污染物。2010年,我國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總量都超過2200萬噸,位居世界第一,工業煙粉塵排放量為1446.1萬噸,均遠遠超出環境承載能力。
能源結構不合理導致的燃煤排放仍是造成大氣污染的最主要原因。長期以來,煤炭在我國能源消費中的比重為70%左右,清潔能源比重偏低。2011年,我國煤炭消耗量超35億噸,産生的大量污染物給大氣環境造成巨大壓力。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對記者坦言,除了機動車污染等重頭污染源,實際上我們現在的相關落後産能的生産設備也對污染的貢獻率較大,大氣污染治理實質上是能源結構的改革,這對我們來説有很有意義,應急預案只能解決短期霧霾問題,長期來看,治理大氣污染必須完善相應機制,而不僅僅是應急措施。
多位分析人士認為,未來一段時期我國治霾任務仍然艱巨。根據國務院發佈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要求,到2017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顆粒物濃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
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治理霧霾歸根結底是要改變我們的生産方式,徹底轉變高排放、高污染、高能耗生産方式,要把“調整優化産業結構,推動産業轉型升級”作為大氣污染防治的重要措施,未來嚴控“兩高”行業新增産能,加快淘汰落後産能。
環保部污染防治司副司長汪健表示,為了治理大氣污染,必然將會首先對高耗能等傳統産業“開刀”,隨著過剩産能的壓縮、對煤炭使用量和兩高行業準入的限制,短期內可能對行業盈利産生影響,但是從另一個方面看,也可以幫助這些行業化解産能過剩,促進行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