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3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蘭州:城裏人能當“農場主”

  • 發佈時間:2015-12-02 07:29:51  來源:蘭州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近兩年,“眾籌”作為一種新的商業模式逐漸在房産、創業、影視、咖啡廳等行業中嶄露頭角,“眾人拾柴火焰高”正是它的獨具魅力之處。如今,不少蘭州市民也通過朋友群“玩”起了農業眾籌,通過眾籌方式參與到有機農業的種植中,輕鬆變身“農場主”,他們有專屬於自己的有機菜園,還能分享到額外的增值收益。那麼,他們是如何與有機農業完成對接的,又將擦出怎樣的火花?

  現象

  農業眾籌火了朋友圈三十畝地兩天內一搶而空

  説到農業眾籌,通常做法是以農場作為項目,發起方在眾籌平臺上發起一個項目,感興趣的人加入其中,然後農場在平衡大家的實際需求後進行有機農産品種植,待成熟後配送至股東及會員手中的一種方式,它貫穿于農産品流通、生態農場、農業機械、農業科技、農業金融等環節中。不少業內人士對農業眾籌比較看好,認為這種方式解決了農産品安全及資訊不對稱等當今人們最為關心的問題,前景一片光明。

  近年來農業眾籌在紅古、榆中等地已有一些簡單的模式出現,但大多僅限于熟人間的小圈子,規模很小,在實際種植過程中,常常因為種種原因夭折。市民孔先生就曾牽線搭橋,聯合單位11位同事在榆中與一位經營農家樂的老闆達成口頭種植協議,花兩千多元包下了一畝地,當時和農戶説好全程種植不用化肥,但最終由於這塊地後期無人管理,最終不了了之了。“記得有次問孩子,你知道小麥和蔬菜是哪來的?孩子當時的回答就兩字‘超市’,當時感覺孩子不識五穀不好,應該帶他們多接觸農事。其實種有機菜在當時也是個人興趣,沒想到同事都很感興趣。在蔬菜成熟季,我們帶著孩子們在田間地頭一起採摘,然後把分得的菜開車拉回來,感覺很有樂趣!”孔先生告訴記者,當時大家也是抱著助農心態,和農民達成了簡單的口頭協議,非常隨意,整個活動就前後持續了一年多,到後來由於很多環節不可控,最終進行不下去了。例如當時説好蔬菜成熟時打電話過來,但對方平時忙起來就忘了,等到我們開車去採摘時,看到的油菜過了最好的時節,感覺都不能吃了。

  記者提到的主人公晁代偉正是晁蜜生態農場農業眾籌項目的發起人,他個頭不高,一身戶外休閒行頭顯得非常親和幹練。“現在身邊的朋友都很關注食品安全,就拿一日三餐來説,能吃到無污染的有機菜何嘗不是品質生活的象徵呢,可吃到專屬的有機菜這個簡單的願望把我和身邊有著同樣想法的人很自然地串聯起來了,定制眾籌的方式為我們的想法提供了可行思路,畢竟眾人拾柴必定火焰高嘛。”晁先生告訴記者,“10月5日我在朋友圈裏發了一則關於晁蜜生態農場土地眾籌的資訊,只有短短120字,可發出後就立馬吸引了不少朋友的關注。期間沒有路演,也沒有在眾籌平臺發佈任何資訊,沒想到資訊發出後僅僅兩小時時間,十畝地被一搶而空,後來在朋友的一再要求下追加到二十畝,最終以三十畝封頂,實在不能再追加了,量太大農技站就吃不消了。土地眾籌畢竟是個新興事物,沒有成熟模式可借鑒,大家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從頭至尾,夥伴們的參與熱情超乎了我的預期,前後僅兩天時間三十畝地被預訂一空,可見大家對吃到健康蔬菜的願望有多迫切。”

  好的項目離不開好的合作夥伴,要想做好眾籌項目,對於生産者來説,需要有一套完善的生産管理體系來約束,只有加強監管,生産出合格的農産品,才能迎戰消費者的信任危機,臨洮縣洮陽鎮農技站正是這個農業眾籌項目種植合同的具體實施人。

  “我們前幾年就做過有機蔬菜,期間嘗試過各種有機肥,但生産出農産品品質不是很好,當時的有機菜的産量不高,和普通菜賣價相差無幾,很多消費者對有機蔬菜的觀念沒有形成,很多人買菜的時候過分地關注價格。後來我們在晁代偉的推薦下使用了凹凸棒有機肥,種植全過程嚴格按照有機標準把控生産環節,效果挺好。那時候我們就發現,有機蔬菜只能走高端市場,與思想觀念超前的消費者很好的對接才有發展潛力,但發展有機蔬菜需要一個平臺,更需要一個合作者來對接消費者,遇到做有機肥料晁代偉也是機緣巧合。”毛元奎站長告訴記者,為了讓股東和會員們放心,他們會在每一塊眾籌的地上豎一個標識牌,表明地的主人的名字、蔬菜品種等資訊,還會定期將施肥、除草等過程拍成影像資料後發在會員的圈子裏,讓大家放心。今年合同中的三十畝地他們都會盡心盡力做,好讓股東們的願景順利實現。

  現實版

  “開心農場”“農場主”吃菜、分紅兩不誤股東

  家住麥積山路的市民丁先生是位自由職業者,他是這個土地眾籌項目中第一個認購土地的人。丁先生接受記者採訪時説到,自己和發起人並不認識,只是在QQ群裏有過簡單的交流,當時只是被有機菜三個字所吸引,沒想太多就加入其中,花了800元錢認購了一份地。“當時看到土地眾籌可以吃到有機菜的消息後挺興奮的,交很少一部分錢就能和有機菜一下子拉近距離,感覺很期待。我很看好這種模式,最重要的是自己不但能吃到放心的蔬菜,而且對於久居都市的人來説還有很多機會親近自然,節假日帶著孩子參加不定期的採摘活動,感覺很棒。”丁先生愉快地告訴記者。

  記者了解到,晁蜜生態農場農業眾籌項目將三十畝地等分為300份,每份地一年按800元募集,股東及會員可以在每年6到10月間享受220斤新鮮蔬菜,生態農場會根據蔬菜長勢一週提供十斤菜,分一到兩次進行配送。五個月的配送期間,不管市場的菜價會因為什麼原因漲跌,他們提供的有機菜會保持3.63元的均價,這個價格是按成本價(即800元220斤菜)進行核算的。

  “現在我們大小股東共81人,其中一大半都是蘭州本地人。我們和農技站簽訂的合同中,畝産量保底按8000斤計算,三十畝地就有24萬斤有機菜,分給股東6.6萬斤後還剩17.4萬斤蔬菜,除不斷發展壯大的會員消化一部分外,剩餘的會推向市場,所得收入將在年終按股份進行分紅。如果不出現大的自然災害,估計股東的年底分紅也不少,這也不失為一種新型理財方式呀。”晁先生告訴記者,他們不追求“用戶越多越好”,而是希望“用心服務好每位股東及會員”,讓身邊人吃到真正物美價廉的有機菜。

  洮陽鎮農技站毛站長告訴記者,現在不少股東已經吃到了他們通過先期土地改良,全程用有機種植方式種出的蕃瓜、小油菜、小白菜等蔬菜,下個月菠菜和蔥就成熟了,到了年底大家還能吃到韭黃。眾籌的三十畝地將在明年六月開始相繼進入收穫季,但大家現在拿“練手”的這一批有機菜大棚不斷總結經驗,好為三十畝有機菜的種植及供應做充分的準備。

  蘭州大學區域經濟學博士李泉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從農業眾籌的發展優勢來看,傳統農産品流通模式較為複雜,從生産者到消費者之間,要經過産地批發商、銷地批發商、零售商等中間環節,這不僅增加了流通成本,還降低了流通效率,且運輸的時滯性使農産品抵達消費者時的品質難以保證。與此相應,以眾籌的方式建立的農業眾籌,架起了城市周邊農場與城市居民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消除諸多中間環節,保證了農産品的銷路,滿足了居民對無公害、綠色、高品質農産品的需求,使其在新鮮農産品、有機綠色蔬菜搜尋上的成本開銷大大減少。同時,農業眾籌平臺提供給生産者及消費者一個虛擬交流的機會,讓傳統的買賣雙方轉變為合作方,更有可能實現背靠背的雙贏。對消費者而言,一些開放農場或是出租農場使用權的項目,還可以做到讓都市居民在不遠離工作地點的情況下有機會體驗農家生活,這都是農業眾籌吸引大眾目光的特別之處。

  專家傳統農業搭乘網際網路

  與眾籌商業完美對接

  “農業眾籌時下逐漸為大眾所知的一種新的農業眾籌模式,是網際網路金融背景下傳統農業與眾籌商業模式兩者相結合的新興産物。農業融資者借助網際網路上專門的融資平臺或是社交網路發佈農業經營籌資資訊,吸引大眾消費者為其新發起的健康有機綠色農産品項目進行投資,並在成功融資後以實物或者股權的形式給予回報。毫無疑問,這種將新型商業模式應用於具有良好創意形式或者發展前景的農業項目,顯然是一種風險與機遇並存的創新之舉。”李泉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從農業眾籌産生的必然性和發展趨勢來看,農業眾籌與農業企業在一定程度上處於互為機遇的關係,欠發達、弱勢、薄弱的農業企業成為農業眾籌開拓、發展的新主體和新用戶,而全新的眾籌融資模式和經營模式既為農業企業的長足發展提供了契機和出路,也為農業創業提供了重要途徑,這説明在蘭州以及更多其他地區,農業與眾籌的結合應該是一種必然趨勢。

  就大家關心的未來農業眾籌的穩健發展方面,李泉提出了三點建議。首先,要深化眾籌平臺建設,加強管理,區別對待不同類型的項目,既引導項目發起人認清風險,又要幫助投資人規避風險。在必要時可引入一個第三方,介於眾籌平臺、項目發起人和投資者之間,代為管理投資人的資金,對眾籌平臺和項目發起人同時進行監督,在項目完成之後,再將資金轉入項目發起人的賬戶。其次,項目開發者要因地制宜,對投資者投其所好,在産品品質、服務品質、産品包裝上下功夫,真正做到綠色、天然、無公害,從而在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基礎上獲得更高的應有利潤。另外,政府應鼓勵眾籌平臺和項目開發人,將經營觸角伸向農業鏈條的其他環節,鼓勵有想法有技術的“新農人”直接與當地農民合作,使“傳統經驗”和“現代技術”相結合,降低額外的投資成本。最後,還要重視物流配送、第三方物流等環節的保障,減少中間環節、庫存和中間損耗,為獲得利潤提供保障。

  記者手記

  “眾籌”能最大限度地將大家的智慧和創意進行串聯,雖説個性化定制服務作為新農業革新的一種手段吸引了不少人的眼光。但“眾籌”是一種靠信任支撐的合作方式,它不需要過度包裝,更不需要誇大和炒作,只需要參與方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做好每個環節,不負大家的期望。期待蘭州的農業眾籌能越走越遠!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