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0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農産品批發市場業績下滑 業內稱目前正是轉型升級契機

  • 發佈時間:2015-11-30 11:18:18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農産品批發市場遭遇業績下滑困境 業內稱目前正是轉型升級契機

  新華網北京11月30日電(記者雷敏)經濟增長放緩,我國農産品批發市場行業也遭遇交易額下滑、利潤下降的困境,少數市場甚至關門歇業。業內人士指出,市場壓力給國內農産品批發市場提供了轉型升級的契機,品牌連鎖、“網際網路+市場”,國際貿易是轉型突圍的三大方向,農産品批發市場行業正迎來現代化升級的3.0時代。

  在日前舉辦的“第八屆中國國際農産品貿易對接會暨2015中國國際綠色生態健康食品博覽會”上,全國城市農貿中心聯合會發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底,全國共有農産品批發市場4512家,年交易總額39785.3億元,同比增長6%;年交易總量77482.3萬噸,同比減少近0.9%。

  “批發市場行業開放程度很高,前些年經濟高速發展時,大量資本進入這個領域,再加上缺乏規劃,法律法規不夠完善,一些地方政府盲目招商引資等因素,導致行業投資嚴重過剩,惡性競爭加劇。這些累積的矛盾,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就更為凸顯了。”全國城市農貿中心聯合會會長馬增俊對新華社記者説。

  記者採訪了解到,近年來,批發市場行業惡性競爭現象非常普遍,武漢、成都、西安、瀋陽、哈爾濱等地均有類似情況發生。少數批發市場採取對經銷商免租免傭、現金補貼、設卡攔截等手段,展開惡性競爭,造成當地批發市場交易波動,農産品價格上升。

  舊矛盾尚未解決,新挑戰已“兵臨城下”。據業內人士介紹,近年來,由於反腐倡廉政策的實施,一些經營高檔生鮮農産品的市場交易額大幅下降,農産品電商的興起,也給實體市場帶來衝擊。

  “農産品電商不是從交易本身盈利,而是從第三方獲得投資以維持運營,顛覆了原有的批發交易模式,迅速佔領了市場,給實體企業帶來了壓力。”馬增俊説。

  國務院參事、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劉志仁指出,我國批發市場行業存在對經濟新形勢認識不足、把控局勢的能力不足、産業創新動力不足等“短板”,亟須轉型升級。

  馬增俊認為,批發市場行業必須跑步進入3.0時代。第一代批發市場的特徵是“圈地、圈院子、蓋圍墻”,硬體設施不健全。第二代批發市場雖然硬體設施基本健全,但功能發揮不完善。第三代批發市場是設施先進、功能完善、管理科學、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的現代化市場。

  劉志仁認為,“十三五”期間,消費升級將為中國農産品流通業帶來重大機遇。農産品批發市場應研究消費升級的新趨勢,創建企業品牌,走集團化、連鎖經營的道路。

  事實上,近年來,農産品批發市場行業品牌化、集團化發展的趨勢已越來越明顯,目前發展數量最多的是深圳農産品股份有限公司,在各地的市場數量已經有30多家。

  業內人士認為,農産品是繼圖書、服裝、3C三大電商熱點之後的新熱點,電子商務在農産品流通中將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記者了解到,現在國內的批發市場企業基本上都已“觸網”,有的做平臺電商,有的做經營電商。雖然還談不上有成功的案例,但都在積極探索新業態。

  吉林市糧油批發市場總經理孫馭蛟告訴記者,市場為經銷商們統一搭建了吉林糧油特産網,直接面向消費者銷售豆油、粳稻貢米等當地特色農産品。“現在一些電商宣傳的直供,其實好多都是在批發市場拿貨,因為這裡的貨最全,價格也便宜。與其這樣,不如把市場作為産品基地,自己做電商。”孫馭蛟説。

  一些實體批發市場也開始嘗試借助“一帶一路”戰略,以及多雙邊貿易安排,拓展國際市場。例如,商務部國際貿易研究院原院長霍建國建議,中國農産品批發市場企業可以研究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的安排,充分利用零關稅等政策,主動與東盟地區批發市場或採購商對接,實現雙方優勢農産品的貿易往來。

  “打造批發市場的國際貿易平臺功能,可以形成國際農産品價格中心,提升本國農産品的議價能力。”馬增俊説。

農産品(000061) 詳細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