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0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業績倒逼 海信“半路出家”醫療市場

  • 發佈時間:2015-11-30 09:43: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家電“寒冬”已至,傳統家電企業紛紛轉型和尋找新的生存路徑,10萬億元的醫療市場成為傳統家電巨頭海信的下一個目標。

  實際上,家電産業市場趨於飽和,競爭愈發激烈,利潤卻每況愈下,家電製造企業向醫療設備行業跨界漸成趨勢。

  不僅有國外的飛利浦、西門子等歐美家電企業,近年來,國內的海爾、海信、TCL等企業也開始佈局醫療産業這片“藍海”。

  業績倒逼、半路出家

  近日,海信“電腦輔助手術系統”“外科智慧顯示系統”兩款數字醫學設備首次亮相。海信宣稱對該醫療儀器、系統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産權和核心技術。

  “海信擁有中國企業唯一的國家級多媒體重點實驗室,研發實力雄厚,還有年銷售千億元的産業實力做支撐。”海信醫療設備公司副總經理高川説,海信具備了相應産品研發和生産能力,進軍醫療水到渠成。未來,海信醫療的目標成為醫院的一體化智慧方案的解決方。

  《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早在2014年12月初,海信醫療便聯合威高骨科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和青島大學附屬醫院成立國內首家“定制化數字醫療3D列印”聯盟。該聯盟專注于骨科、腦外科等3D骨骼列印。其中,海信以Higemi技術為基礎,負責提供醫學圖像三維重建和數據標準化傳輸。

  事實上,早在10年前,海信就已開始介入醫療電子産業,在集團內部設置了醫療技術重點實驗室,從事醫療診斷等相關先進技術的研發和儲備。

  據了解,國家在“十三五”期間重點支援發展的醫療器械産業領域主要包括:數字化診療設備、高端醫學影像産品、醫用生物材料方面。業內人士指出,“十三五”期間圍繞大健康、大衛生和大醫學的醫療健康産業有望突破10萬億元市場規模。“健康是朝陽産業,美國人的健康消費佔總支出的第二位,以中國為首的發展中國家在醫療領域市場廣闊。”高川説。

  但目前國內的醫療企業實力還很薄弱,行業不成熟,醫療産品良莠不齊,這是一片未開發的“藍海”還是未知前景的“荊棘叢”都有待市場檢驗。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海信的轉型還有一個更為現實的考量:海信的傳統家電業務在家電“寒冬”下,已經開始走下坡路。

  海信電器2014年前三季度財報顯示,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10.93億元,同比增長2.12%,但實現凈利潤9.19億元,同比下滑18.43%;而海信集團旗下另一家上市公司海信科龍今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219.89億元,同比增長11.79%,實現凈利潤7.12億元,同比下滑38.36%。

  看起來很美

  對這些企業來説,醫療電子正呈現資訊化、數字化、網路化、便攜化的趨勢,這給了電子企業跨界的契機,家電製造商得以駛入醫療電子事業的“藍海”,但是,在這些家電巨頭的醫療情結背後,醫療市場可能只是看起來很美。

  事實上,進入醫療設備行業,要突破的不僅是電子技術問題,還有醫學專業的相關問題。

  高川也坦承,醫療電子行業準入門檻很高,海信的做法是在技術上佔領一個優勢,在優勢的基礎上進行産品研發,當産品上市的時候,整個市場都準備好了。據透露,醫療産業會成為海信集團的産業延伸,未來,海信醫療設備公司將借助海信集團多年來在顯示、智慧化、人工智慧等方面的儲備,通過網際網路的力量進軍醫療市場。

  目前,海信正在與國際上一些醫療研究機構和國內高校合作。借助科技部國際合作專門的項目,與以色列、加拿大公司合作,納入到國家項目當中。

  海信的打算是,顯示技術和圖像處理技術,海信醫療設備與海信電器深度捆綁,在産業鏈上利用海信電視已有資源,進而在採購成本、生産成本和售後服務上降低成本。據海信分析,2012年中國醫療顯示産品市場容量近12億元人民幣,預計2016年市場容量可達到23.72億元人民幣。

  但數十億元的市場規模相較于海信已經近千億元的銷售規模來説,可謂杯水車薪,很難讓海信的營收業績有大的改觀。

  但要取得一定收益和市場份額,投入卻不小。海信負責人也承認,醫療設備現有採購體系比較封閉,後來者進入不易。

  醫療行業券商分析師張楠認為,醫療市場其實已成熟,要做好市場就要先搞定醫院,“醫院進入壁壘很高,要看這些企業如何安排銷售,這是和家電銷售完全不同的市場,原有的市場經驗難以複製到醫療領域。”張楠表示。

  國際巨頭長期建立的技術壁壘和品牌認知是一個挑戰,同時醫療設備的特點是高投入,長週期,認證門檻高,見效時間長,需要新進入企業堅定、長期投入。

  令人尷尬的是,目前西門子、GE和飛利浦等外資公司分食了中國高端醫療器械超過七成的市場份額。而從整個市場格局來説,目前高端市場方面,進口占比超過80%,國産僅15%的份額;中低端方面,國産佔了1/2強的份額。

  家電産業觀察家劉步塵認為,醫療設備不是靠便宜取勝,而要有後發優勢,這個行業中,已經有了強勢品牌佔領市場,那麼國內企業一定要在品質上不低於現有品牌或者走差異化路線,才能取得用戶信任,並形成持續採購。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