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4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四聯光電的綠色照明夢

  • 發佈時間:2015-11-28 05:52:36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開欄的話 近年來,我國堅持綠色發展,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節能減排不斷取得重要進展。為實現2020年我國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40%至45%的目標,需要加快建立綠色低碳迴圈發展産業體系,需要推動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更需要全社會樹立節約集約迴圈利用的資源觀和勤儉節約的新風尚。本報今起推出“節能減排·我們在行動”專欄,報道各行各業在推動節能減排中取得的新進展、新成效、新經驗,敬請關注。

  入夜後的重慶北碚,流光溢彩。遍佈城區的2萬盞路燈光線柔和,還可以自動開關並調節亮度。這套由中國四聯集團下屬四聯光電科技公司打造的照明解決方案,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城市智慧LED道路照明系統。

  數十年孜孜以求的創新追求,一次大膽的海外並購,令四聯集團成功突破自身瓶頸,實現了從儀器儀錶行業龍頭到LED産業領導者的精彩轉身。

  創新令企業絕處逢生

  四聯集團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企業創新成長史。

  儀器儀錶及其成套系統,有工業自動化流程的“中樞神經”和“運算大腦”之稱,對現代工業經濟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位於重慶的中國四聯儀器儀錶集團有限公司,綜合實力連續10餘年居於行業首位,且業績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長。

  “我們是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走到今天的。”四聯集團黨委副書記黃治華告訴記者。

  四聯集團總工程師張軍回憶説,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四聯集團創新停滯,研發工作被邊緣化,産品技術落後,企業一度瀕臨破産。“技術創新是唯一的出路”。張軍説,四聯集團從此開始了艱難的轉型,抱著“砸鍋賣鐵也要搞技術開發”的必勝決心,四聯集團堅持“一把手抓第一生産力”,瞄準國家科技攻關和市場前景好的一批重大項目,建立了技術開發、工藝品質保證和技術管理支撐三大體系,極大調動了科研人員的積極性。

  “2000年的時候,公司首席專家的年薪就達到了10萬元,遠超一把手的工資。”張軍説,通過設立首席專家、首席設計師、首席工程師、首席工藝師、首席品質師、技術帶頭人,四聯集團為各類人才搭建了多樣化的平臺。

  據了解,從2000年至今,四聯集團每年的直接研發投入都超過銷售收入的3.5%。2014年,四聯集團公司及所屬企業完成18項國家級和重慶市級重大科技攻關項目、新産品研發78項,新增專利授權129項、新申請專利197項。

  “站在世界巨人的肩膀上前行”,四聯集團對創新始終持有開放的態度。上世紀90年代,一些國際客戶來到四聯,開場白往往是——“我們今天只談合作行銷的模式,不談技術。”張軍説,引進消化再創新,是一個十分艱苦的過程。2005年,四聯從日本東芝引進了電磁流量計,從操作規範、工藝要求等一點一滴學起,逐漸建立起符合國際標準的品質體系。僅用3年時間,四聯生産的流量計就成了東芝的全球採購産品。2009年,四聯進而與東芝共同開發新的産品,實現了從“學生”到“合作者”的轉變。

  11月6日,記者在四聯集團展廳看到,從工業自動化儀器儀錶、汽車零部件及特種裝備、半導體及微電子到城市軌道交通自動化,四聯集團已成為一家涉及多個産品門類,系統整合能力強大的綜合性高科技企業。

  “要有與國際接軌的品質,必須要有與國外接軌的過程。”張軍説。如今,在電磁流量計、智慧變送器、智慧分析儀、智慧執行器等主要門類,四聯集團已與西門子、ABB、東芝等世界一流企業建立了深入合作關係,在國際産業鏈的分工中實現了進一步升級。

  “走出去”打開新天地

  “學習—消化—超越”,從誕生之初起,這樣的創新路徑就寫在了四聯光電的基因裏。

  2007年,四聯集團遭遇了行業規模的“天花板”,如何依託既有資源進行多元化發展,成為事關企業生存發展的新命題。2008年,美國霍尼韋爾公司因國際金融危機,有意出售其位於加拿大的藍寶石工廠。經過數次談判,2008年4月,四聯集團成功收購了霍尼韋爾藍寶石業務,並於當年8月成立了重慶四聯光電科技有限公司。

  由此,四聯集團高起點切入了藍寶石及LED行業,不僅成功擁有了世界一流的藍寶石生産、加工核心技術,也獲得了連接歐司朗、飛利浦等世界頂級照明企業的市場渠道。然而,如何消化好這項頂尖技術,成為當務之急。

  “人家要賣,不一定就是好的。我們要買,風險和收益各佔一半。”四聯光電副總經理鄧勤説,買下這項業務,也就是引進了國際市場的需求,而客戶的技術一直在升級,“我們必須靠創新,如果停下來,我們就完蛋”。

  四聯光電董事長王道福告訴記者,藍寶石晶體的硬度僅次於金剛石,在四聯收購霍尼韋爾的藍寶石工廠之前,國內沒有一家企業能夠完整地生産出藍寶石襯底。即使是最小的2英寸襯底,也大量依賴進口。雖然四聯下屬的川儀八廠早已涉足藍寶石行業,但也只能生産一些用於手錶、電錶、離心機軸承等的小件産品。

  為此,四聯光電加大了海外高端人才引進和本土人才培養的力度,建立了自己的研發中心。通過自主創新,四聯光電不僅成功消化了霍尼韋爾的提拉法生長技術,又自主掌握了成熟的泡生法,成功實現了80kg和100kg級藍寶石生長設備的國産化,成為國內為數不多能自製生長爐的企業。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四聯光電又瞄準了消費級市場這一藍海。四聯光電總工程師馮明明是2012年從美國計量標準研究院引進的高端海歸人才。他告訴記者,藍寶石已被廣泛應用於手機面板、Home鍵、攝像頭和iWatch表面玻璃等消費類電子産品中。目前,四聯光電已經與世界主要消費類電子企業建立了良好關係,正在尋求“微笑曲線”上的更高點。

  國有企業要引領綠色發展

  “四聯光電作為國企,堅持自主創新,為整個行業做出了貢獻。”LED行業專家、高工産研董事長張小飛認為,目前四聯光電的産品已覆蓋藍寶石、封裝、LED燈具等上中下游産品,基本形成了一個C字形産業鏈。在LED市場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四聯光電堅持品質為優,加大環保投入,在某段時間內會受到價格戰的壓力,但當前LED市場已進入“強者愈強”的整合重組階段,國有企業在高端市場將發揮更大作用。

  “國有企業始終要將自身發展與國家戰略、員工成長結合起來。”王道福表示,四聯光電是完全從市場中打拼出來的國企,如果只比價格,不佔優勢,但經過一次又一次的驗證,最終以産品贏得了客戶。“隨著我國節能減排力度的加大,市場對我們的認可度明顯提升。今年LED的目錄價格下調了40%,但是我們的銷售額反而比去年同期增長了40%。”王道福説。

  四聯光電應用分公司總工程師胡棟,就是與企業同時成長起來的人才之一。2010年,胡棟加入四聯光電,以電子資訊工程專業跨專業從事LED應用領域研發,成為當時僅有的2名研發人員之一。由於LED應用技術是一個全新領域,沒有成熟人才、經驗和設備,胡棟靠著刻苦鑽研,成功研發出多項核心技術,團隊成員也發展到40多人,他本人還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

  以創新推動發展,以技術贏得市場。依託四聯集團在工業智慧化方面的優勢,四聯光電主攻市政照明、工礦照明、商業照明、特殊照明等領域,申請專利達到139項,成為行業骨幹企業。王道福説,四聯光電攻克“散熱”難關後,隧道燈以每天24小時連續工作4年,光通維持率依然高達96%。在高工産研評出的2014年中國LED路燈企業十強中,四聯光電進入了前五強。

  我國已承諾爭取到2020年實現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40%-45%的目標。目前照明用電佔我國全部用電的15%,而LED滲透率只有30%,節能潛力巨大。張小飛告訴記者,LED壽命長,可節電60%-70%。以綠色照明減少碳排放,可以説是最易付諸實行的手段。

  王道福表示,推動行業轉型升級,引領綠色發展,國有企業責無旁貸。目前四聯光電已形成年産1000萬片折合2英寸藍寶石襯底、200億顆LED封裝器件、10萬千瓦LED照明燈具的生産能力,並正積極整合上下游優勢資源,打造綠色産業集群,為節能減排貢獻力量。

  就在不久前,四聯光電還積極加入了國家半導體照明工程研發及産業聯盟的“照亮‘一帶一路’行動計劃”。王道福説,借力“一帶一路”,未來四聯光電將實現新的跨越。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