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綠色發展:江西很自信有底氣

  • 發佈時間:2015-11-28 05:52:35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11月初,江西生態文明建設現場推進會召開,會議地點選在了名不見經傳的武寧。對這個“八山一水半分田”的小縣,江西省委書記強衛不吝點讚,“生態文明怎麼建,我在這裡找到了感覺、找到了答案”。

  位於贛西北的武寧,一個典型的山區縣。過去農民靠山吃山,砍一天樹賺不到百元,而今依託生態活農業、促旅遊,村裏人吃上了“環境飯”,去年全縣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10717元。

  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變成生動現實的武寧,只是江西綠色發展的一個小小樣本。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西以綠色崛起為發展戰略,把生態資源作為最寶貴的資源,把生態優勢作為最具競爭力的優勢,持之以恒、深入推進,努力走出一條綠色發展新路子。

  今天,在十八屆五中全會五大發展理念下,以生態立省為命題的江西能否交上一份綠色發展的漂亮答卷?江西的回答是“有底氣”!

  從砍樹換錢到看樹賺錢

  自信源於良好的生態稟賦。11月的江西,秋意漸濃。車行中國林改第一村長水村,適逢落雨。青山如黛,千年古紅豆杉巍然屹立,景致平添幾分生動。

  長水村,坐落于武寧縣九嶺山脈中段武陵岩向北延伸的一支分脈,村落形成已有600多年曆史。記者沒想到,繁華都市外竟有這樣靜美的地方。更沒想到,靠山吃山,長水村人“吃”出了一條富裕路。

  “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回顧這幾年的變化,60多歲的村支書俞錦兵一臉感慨,“以前砍樹換錢,現在看樹賺錢。坐在家裏不動,一年山上也有2萬元的收入(公益林補償資金等)。再加上工資等零七雜八,我們老兩口一年進賬8萬多元”。

  在長水村,老俞的收入只算中等水準。近兩年,慕名而來的遊客多了,村民盧鹹成和兩兄弟合開了個農家樂。整潔的二層小樓,吃飯住宿一體,一年下來三兄弟輕鬆凈賺五六十萬元。平時,再摘些紅豆杉果子泡酒賣,偶爾到山裏割些野蜂蜜。“酒一斤一百元,供不應求,蜂蜜一斤50元,兩項加起來又有三五萬元的收入。”算一算賬,盧鹹成衝記者不好意思地笑了。

  綠水青山化作金山銀山,生態保護的共識不僅內化於心也外化為行。山多田少的長水村去年給了300棵樹的砍伐指標,他們沒用到一半。“樹砍光了,遊客看啥,咋還來?”對於禁伐,如今長水村村民看得很清,講得也很實。

  從砍樹到看樹,折射的是江西人觀念的轉變,是對生態、自然、發展的新領悟,也是“綠色發展”理念在江西經濟社會建設全過程中的貫徹推進。這一點,僅從生態補償投入上便可管窺一斑。江西對“五河”和東江源頭生態保護成效顯著的縣(市)予以1.7億元獎勵;今年開始,將生態公益林平均補償標準由每畝17.5元提高到每畝20.5元;2016年將首期籌集流域生態補償資金20.91億元。在財政並不寬裕的江西,生態文明建設的大方之舉被有的專家形容是“窮人辦富人的事”。

  當然,只有生態補償還不夠。建設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不僅要在生態建設和保護上走在前面,而且要在生態文明體制機制創新上創造經驗。在建章立制方面,江西已經進行了探索。

  比如,完善市縣科學發展綜合考核評價辦法,加大生態文明建設考核權重;命名第一批生態文明建設先行示範縣(市),鼓勵各地先行先試、大膽創新;建立縣(市、區)級以上三級“河長制”,明確了對轄區內河流污染治理的責任制;積極開展“多規合一”試點,提高規劃執行水準等。

  實踐證明,脫離環境保護搞經濟發展是“竭澤而漁”,脫離經濟發展抓環境保護則是“緣木求魚”。生態與經濟共贏,需要創新探索,也需做好轉化工作。

  走訪武寧,縣委書記瀋陽的“五個做”,讓人印象深刻:把生態做成品牌、把園區做成城區、把城區做成景區、把養生做成産業、把民生工程做成民心工程。

  守住蒼莽林海,武寧一次性規劃土地900畝建設武安錦城小區,實施生態移民扶貧搬遷工程。“既保護了環境,又讓我們進了城,一舉兩得!”今年50歲的羅溪鄉村民魏業彪剛剛從泥巴房裏搬出。他選定的新房120平方米,扣除政府補貼(6.9萬元)自己只需繳納8萬多元,“房子靠近學校,以後孩子上學更加方便”。但搬得出,還要留得住、發展得了,同魏業彪一起搬出來的村民們大多參加培訓後在附近的工業園就業,月工資2000元至4000元。

  “綠水青山可以帶來金山銀山,但這是等不來的,要靠我們去奮鬥。”瀋陽説。

  從“半空心化”到“最美鄉村”

  解決溫飽只是第一步。江西山好水好,這個很多人知道。但以前不少遊客在領略完這裡的山水後,便匆匆離去,“不帶走一片雲彩”,甚至不會留宿一晚。

  這説明生態經濟缺乏有競爭力的産業體系,光有好山好水事倍功半。“綠色崛起,要運用新理念謀劃綠色産業,推動産業生態化、生態産業化。”強衛堅定地説。

  到婺源篁嶺,恰逢雨後。白墻黛瓦的徽派建築之上,長長木架托起圓圓的曬匾,以紅辣椒、黃菊花為主的農作物散落其間,一幅獨具特色的民俗畫卷渾然天成。篁嶺景區董事長吳向陽告訴記者,這叫“曬秋”,是江西特有的一種農俗現象,如今已成為婺源旅遊的新招牌。“今年剛開業,目前景區已有逾4000萬元的收入。”吳向陽説。

  很難想像,不過6年時間,原本瀕臨消亡的古村文化在這裡再次生機勃發。篁嶺走的並非尋常路。沒開發前,徽州古建年久失修,曬秋景觀逐漸消失。吳向陽卻逆向思維,通過市場經濟杠桿對村莊進行産權收購、搬遷安置。“挖掘古村內涵、灌注文化因素”,與眾不同的“篁嶺模式”,使得這個曾經半空心化的村落,一躍成為“中國最美休閒鄉村”。

  篁嶺樣本雖好,但不適合在江西各地一哄而上。綠色發展,強衛常講一句話:結合各地實際,充分考慮資源消耗、環境承載力等因素,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遊則遊。

  “關鍵要找準定位,培育壯大優勢特色産業。”強衛説,重點生態功能區,要充分發揮綠色生態優勢,大力發展旅遊、休閒度假、健康養生等産業,積極培育新業態,延長産業鏈;重點開發區,要以工業園為主戰場,以戰略性新興産業為先導,以“兩化”融合為主攻方向,大力發展新型工業。農業主産區,要積極培育龍頭企業,深化農産品精深加工,打造綠色農産品品牌,做強現代農業。

  大山深處,七里溪農莊,重巒疊嶂,翠竹環抱。打“生態牌”,林下“掘金”——賣蜂蜜、香菇、板筍、木耳等土特産,七里溪每人平均年收入增加上萬元。瞅見商機,在廣東開超市的萬里雲回到老家,投入500萬元,發展紅豆杉苗圃基地460畝,紅豆杉盆景近萬盆,不久前又新建紅豆杉主題餐廳,以紅豆杉樹皮、樹根為原料開發新菜品。“今年效益不錯,400萬元,紅豆杉集觀賞和藥用於一身。”萬里雲很有信心。

  武寧宣傳部長朱必香説,武寧的生態條件適合搞林下經濟,縣裏每年投入1000萬元扶持生態農業,鼓勵發展油茶、水果、蘑菇、中藥材、花卉苗木等特色産業。同時,積極引導農村貧困人口每人種植1畝以上油茶,縣政府給予每畝2000元資金扶持,市政府再每畝扶持1000元。

  立足資源稟賦、産業基礎,婺源、武寧靠生態吃飯有滋有味,南昌高新區則秉承“沒有一根煙囪,一個燃煤鍋爐”原則,培育“高輕新”綠色增長極:以加快産業低碳化發展為主線,重點打造航空、生物醫藥、光電、新材料等産業集群。

  高起點規劃,一系列意想不到的乘數效應逐漸顯現。招商變成了“選商”,能賺錢的項目環保不達標就不行;一些跨國公司和高科技企業紛至遝來,一家世界500強公司全球副總裁考察後非常興奮,毅然將血細胞分離機項目落戶南昌高新區,並向總部推薦將其作為集團佈局亞太市場的戰略高地……

  從廢水廢石到“渣中淘金”

  構建綠色産業體系,就要捨棄一切傳統工業?

  江西銅業集團德興銅礦,這個運轉了50多年的老礦山,承載了許多德興人的記憶。如今,地還是那塊地,廠房還是那片廠房,呈現的卻是一片“綠”意。

  德興銅礦祝家酸性水庫,副礦長吳啟明指著遠處一個近4萬平方米的廢石堆場跟記者解釋,從採礦場剝離的含銅0.25%以下低品位廢石一層層鋪好,以酸性廢水對其進行噴淋,再利用萃取等新工藝便能生産出純度達99.99%的陰極銅。如今,採取該法,酸性水量大大減少,每年回收銅1100多噸。

  依靠科技廢石化腐朽為神奇,廢水也可變財富。2007年,德興銅礦從加拿大“百泰”公司引進化學硫化技術,從低濃度酸性水中回收銅資源。結果令人驚嘆:酸性廢水處理成本降低一半,每年還可從中回收銅800多噸。分析投入産出,吳啟明樂了:“相當於再造一個小礦山!”

  德興銅礦走出的“迴圈發展之路”來之不易。而它的“經歷”正是江西傳統工業的縮影——重化工、資源能源産業佔主導,存在層次不高、競爭力不強、集聚性差、創新驅動不足等諸多問題。在傳統要素和比較優勢日趨弱化的“骨感”現實中,江西傳統工業産業因耗能過高、環保壓力增大等問題亟需加速轉型升級。

  “我們有一個實事求是的定位:生態文明建設與産業轉型協調推進。”面對現實,強衛很冷靜:要把工業發展的重心轉移到産業升級上來,更加注重運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産業,更加注重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産業,更加注重創新驅動、“兩化”融合,更加注重集聚集群集約發展,不斷提升工業發展層次和水準。

  “山水武寧”燈飾城,一期五棟、30萬平方米的商業樓基本竣工。從生産傳統節能燈向生産LED整燈、燈飾、電子顯示屏轉型升級,實現産銷聯動,成為燈飾城的新探索。“構建低碳迴圈的綠色工業體系,要在産業延鏈、補鏈上做文章,促進光電産業轉型升級。”朱必香表示。

  一盤更大棋局則在全省佈局。針對不同區域的資源特色、經濟基礎、産業影響力等,江西部署加快60個工業重點産業集群發展,著重扶持新型光電、電子資訊、生物醫藥等重點産業發展,積極發展汽車、大飛機製造等先進裝備製造業,全省高新技術産業比重較快提升。今年前三季度,江西地區生産總值增長9.2%,財政總收入增長13.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4%,服務業增加值增長19.8%。其中,全省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增長10.2%。以航空産業為例,預計全年將突破500億元。隨著南昌航空城的建設,江西正在成為我國教練機核心基地以及航空轉包、航空配套設備及零配件加工的重要基地。

  從理念到體制機制,再到綠色産業體系的構築、傳統工業的升級,綠色崛起的效應正在江西輻射開來。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