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電商成長之惑:對電商如何徵稅考量政府的智慧

  • 發佈時間:2015-11-26 11:51:00  來源:工人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今年“雙十一”,天貓單天912億元的交易金額讓人驚嘆。但隨之而來的對電商的抨擊、質疑之聲不斷發酵。一時間,各路聲音泥沙俱下。

  實際上,對電商的爭議在其成長過程中一直存在,正面鼓勁者有之,質疑非議者也有之。有人認為其在拉動消費、促進就業,鼓勵創新方面功績卓著,也有人認為電商利用不納稅等政策紅利進行不公平競爭,衝擊了實體經濟,消費者也沒有真正得到實惠……近日,《工人日報》記者就電商行業發展的一些焦點問題進行了採訪與梳理。

  衝擊實體店還是互相融合促進?

  國家統計局的有關數據顯示,從2013年開始,全國億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場數量以及綜合市場數量均出現下降。而根據零售業門戶網站聯商網的數據,2014年全國主要零售企業共計關閉201家門店,較2013年關閉35家而言,同比增長474.29%,創歷年之最。市場數量減少也使得從業人數出現下降態勢,以國有批發市場從業人員數為例,從2012年的63萬人降至2013年的44萬人。

  有人認為,數據説明瞭電商對實體店的衝擊影響了就業。而且,由於小微企業難以在電商平臺上取得更多關注,也難以投入更多資金用於自營電商領域,最終難以生存。這些企業失去崗位的人不見得能找到新崗位,因為電商不需要收銀員、保安員等輔助崗位。與此同時,衍生行業也大受衝擊。

  “逛商場的人少了,相對應來吃飯的人也就少了。”11月23日,北京市朝陽區一家大型商場餐飲業經理對記者抱怨説。

  對此,網際網路實驗室創始人方興東認為,一些實體批發市場的倒閉是新技術進步帶來的必然結果,同時其長期無序發展也造成了自身競爭力下降。

  “消費者可以足不出戶利用新技術看到和買到更多商品,何必效率低下地去人潮涌動的批發市場?一些批發市場效率低、成本高,必然需要轉型升級。”知名網商品牌裂帛創始人小風説。

  電商評論員魯興旺認為,電商與實體店會逐步走向融合,實體店和傳統零售店應將電商看作新的機遇,而不是對立起來,在倒逼其轉型升級過程中,會帶來更多新的就業機會。

  對電商能不能一刀切徵稅?

  稅收的原則是依法和公平,經營一家實體店,要繳納企業所得稅、增值稅、城市維護建設稅等稅費。而很多網店事實上連相關執照都不見得齊全。而對這些企業和自然人的稅收監管,也存在諸多現實問題。這讓一些實體商家經營者認為,自己與電商並不處在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裏。因為電商的商品成本中,對納稅成本考量往往不及實體店。

  有人認為,依法納稅是每個公民和企業的義務,電商將是國家未來的重要稅源。實際上,一些大型的網店早已成了當地的利稅大戶。比如年銷售額早過億元的網店品牌裂帛,目前將稅繳納在其註冊地北京通州區。而通州區也給了其相當大的優惠政策,以期將其留在本地。

  而稅務部門抽取阿里巴巴平臺上的數據顯示,大部分淘寶店主屬於個體經營,銷售額很小,達不到納稅的標準。在目前鼓勵創業、促進就業的政策環境下,對於這些大量的小小微商怎麼收稅、如何收稅,正在考量政府的智慧。

  中稅網稅務師事務所總裁王冬生曾表示,此前之所以對電商沒有徵稅,首先是因為電子商務和網上開店是新的業務模式,徵管暫時滯後。再就是有的網店沒有達到增值稅起徵點,不用納增值稅。以後隨著規模的擴大,電子商務難免會被納入正常的稅收徵管範疇。

  而今年1月發佈的《稅收徵收管理法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增加了多處涉及網上交易納稅的內容。這意味著該納稅的不止是企業,還將覆蓋包括普通網店店主在內的自然人。

  消費者有沒有得到實惠?

  “雙十一”之前,不少受訪消費者是興奮的,覺得自己馬上能佔到便宜。但“雙十一”之後,有的消費者是忐忑的:自己有沒有買到假貨?購買的東西是否真如網上圖片一模一樣?能否及時送到?

  有人認為,電商減少了諸多中間環節,少了層層加價,從單件商品的價格來看,消費者似乎是得利的。但是,消費者的利益,絕不只是價格,還包括了商品品質和相關服務。現有的物流體系、商品售後服務體系和行業監管體系,相比規模龐大的電商銷售顯得很脆弱,是“小小的身子撐起大大的頭”,只能是頭壓垮了身子,消費者和監管者不得不在物流、商品品質和服務等領域內向電商妥協。

  中國團購發展指導中心執行秘書長王保新認為,由於電子商務行業發展速度快,存在海量的商家。因此,解決電商平臺存在的假貨等問題,不可能依靠人工實現,更需要完善的監管機制。此外,有關部門對網路平臺的監管力度比較弱,並且相對滯後。

  不過,也有人認為,電商發展實際上促進了物流、商品品質和監管的完善。魯興旺曾反問,沒有電商之前,零售業的假貨、物流和監管是更好還是更壞?

  值得注意的是,與線下徵信缺乏相比,電商平臺形成了一整套的徵信系統。這個徵信系統對商家的信用進行評級,這會讓消費者更加一目了然。如果賣家因兜售假貨而被投訴並被證實,那麼會大大影響其信用評級。這些評級則會提供給消費者參考,等級低者嚴重影響其用戶瀏覽量。

  而且,電商平臺也一直利用新的大數據技術和工商部門聯手對平臺上的詐騙假貨等問題進行整治,並不斷提高投訴效率。相比于線下批發市場,這些都是進步而不是後退。伴隨市場的發展和消費者需求提高,物流在不斷改進。近些年,無論是就業還是技術含量,快遞業都伴隨著電商壯大而迅速發展。

  微網志熱評

  力挺:

  網友“梅語馨香”:我想説,有本事你讓消費者別買電商的商品,到實體店或到商場去買。如果做不到,那只能怨自己沒本事。別怨天尤人找不靠譜的理由,與其尋找理由埋怨別人,不如創新自己的行銷模式。

  網友“水淼生”:“雙十一”的價格,其實與平時差不多,但也比實體店便宜,加上種類多且方便購買的特點,還是得到廣大消費者的喜愛。所以,天貓的銷售額才屢創新高,實體店必須改變思路,這樣才有出路。

  網友“醒與醉1993”:在“網際網路+”時代下,電商可謂“應運而生”。但假冒偽劣的東西,無論線上線下都存在的,相關監管是必須的。實體店的商家們別再抱怨了,應該抓住機遇扭轉劣勢。否則,誰也幫不了你!

  質疑:

  網友“河江海湖洋”:我認為,得不到真實惠,“雙十一”,抓的就是消費者的心理,對於多數消費者而言,得到的只不過是一種心理上的滿足而已。

  網友“鄧麗君粉絲”:網購我也參與了不少,購物經歷總的來説是愉快的,但是也暴露出一些問題。比如説售後服務、售後維修這些方面欠缺監管,尤其是一些小店,到關鍵時刻才發現只有在旺旺上才能找到他們,給個差評就會遭遇電話狂呼……真的希望什麼時候我們有個快捷方便高效的網路“3·15”。真心希望網購監管越來越好。

  網友“春夏順秋冬”:“雙十一”,網購了商品,卻發現有些商品並不如商家宣傳的那樣,雖然價格便宜些,但貨不真則讓人氣惱!

  (來源:工人日報新浪微網志 賀少成 整理)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