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1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又一大波數據來襲,可別讓它們“卡殼”

  • 發佈時間:2015-11-26 02:31:22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張佳星

  一個二線城市,5年前給所有汽車裝上了能“感知”速度、位置、環境等資訊的電子標簽(RFID),卻只用它收過橋費,不採集任何數據。

  這個“高科技坐冷板凳”的案例來自百分點集團戰略副總裁劉鈺,11月25日,百分點集團與華為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她講到,很多有許可權接觸數據的部門,如今並不會利用數據。“在會用這些數據之前,他們甚至不敢花成本採集和存儲。”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啟幕,“挖掘大數據能夠創造價值”已基本成為共識。

  如今的數據挖掘多存在於虛擬數據,“網路巨頭百度、阿裏、騰訊獲得人們的線上數據,它們用這些數據‘猜你喜歡’‘精準投放廣告’。”華為大數據市場戰略總監劉冬冬説,“但就數據量來看,這些佔比不到總量的1%。”

  “社交、電商等數據,只是大數據數據源的一波,更大的下一波來自物聯網。”劉鈺從百分點集團去年以來接觸的項目和客戶分析,“去年開始,我們接觸到大量的物聯網數據和項目,分佈非常廣。”

  劉冬冬將下一波數據稱為“線下數據”,“地裏位置數據、職業身份數據、家庭用電數據、企業行為數據、行車數據等,這些線下數據佔據了數據源的大半江山”。

  無論怎麼稱謂,這波要再度來襲的數據有著巨大的價值潛力——

  “商品和人的數據無非是多賣東西、拉動消費,做行銷無非是多賣你家還是多賣他家,從社會整體價值的創造來講,是有限的。”劉鈺説,而超出原有電商行業的數據,將是數據爆發的地方,産生更大的社會價值。

  信號是這類數據的一個代表。“我們承接過國家廣電總局無線電臺管理局的項目,”劉鈺舉例説,信號播出去是有回傳的,這些回傳之前處理不了,現在稍微分析建模,就能找到規律,找出故障發生前的徵兆,進而預測故障。“除了廣播電視外,生活中的信號非常多,例如高鐵運作的信號等都可分析應用。”

  然而,數據“卡殼”卻是時下諸多線下行業面臨的現狀。

  不像上一波數據來自網路,數據源天生帶有會處理數據的“基因”,應用自如。線下機構往往守著數據“金庫”用不上,因此遭遇“兩難”——存著數據,費錢,丟了數據,“用時方恨少”。這才出現了文章開頭的“高冷”案例。

  如何把“線下行業”拉進大數據産業鏈條?

  “他們不了解大數據這個市場,”劉鈺説,“他們只需要一個整串的方案。”大數據技術與應用的先行者們謀劃著開始佈局,從知己知彼入手。劉鈺説,大數據鏈條長,廠商眾多,多為初創企業、成長型企業,且著力點零散,各有偏重和專長。

  需求和現實之間隔著一隻“撮合”的手。“一邊不知道該用誰家,一邊沒能力獨立承擔。”

  迎合著市場的呼喚,華為開始了佈局“生態圈”的工作,劉冬冬介紹,這個“圈”包括一個基礎大數據平臺和6類大數據合作夥伴,華為提供服務、硬體等基礎平臺,夥伴則提供數據源、分析技術、商業應用等解決方案。劉冬冬説:“我們試圖提供整套的大數據解決方案,通過系統化的軟硬體基礎設施為數據創造額外價值。”

  “這樣的整合也提高了數據品質,”劉冬冬舉例説,“要給一個企業‘畫像’,有它的繳稅記錄知道它信譽好不好,有它的用電記錄可以判斷它生産力強不強,它的員工的錄用記錄可以判斷研發能力如何,數據越多維,判斷越準,達到1+1>2的效果。”

  “增加了靠譜感,”劉鈺坦言道,“和華為合作,能打消一些如國有大型企業、金融企業等行業的顧慮,尤其當這些數據涉及個人、企業的各方面時,安全性備受關注。”

  “競合”為推動線下大數據的分析應用,挖掘更大的價值,競爭著合作,成為大數據行業企業的共識。“萬億級的市場規模,不是我們哪個公司能獨立承擔的。”劉冬冬説。 (科技日報北京11月25日電)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