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赤字財政的尺度拿捏

  • 發佈時間:2015-11-25 09:37:19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量入為出是中國古代的財政思想。近些年來,中國越來越意識到,實行必要的財政赤字政策,有利於刺激經濟增長。但是,究竟該有多大的財政赤字,學術界存在不同意見。部分學者認為,當年歐洲聯盟在設計歐元貨幣時,曾提出過3%的財政赤字標準,如果一個國家財政赤字不超過3%,那就可以申請加入歐元區。這是當時天才的經濟學家設計出來的法律制度標準,也是保持歐元穩定的重要基礎。只是,所有已加入歐元區的國家並沒有嚴格遵守這項標準,不少國家的財政赤字高達5%以上。因此,這個標準與其説是科學的標準,不如説是為後來者設置的比較高的門檻,進而使那些試圖加入歐元區的國家望而卻步。

  儘管我國財政赤字處在可控制範圍之內,中央政府仍對地方債務保持高度的警覺,不僅要求國家審計機關對地方債務專項審計,而且嚴格控制地方政府發債規模,確保我國不會因為出現大規模財政赤字而引發經濟危機。不過,正如大家所看到的那樣,因經濟增長壓力不斷加重,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試圖通過發行債券擴大債務規模,刺激經濟增長。財政赤字擴大不僅是可預見的事實,也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現象。

  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我國的經濟已從傳統的儲蓄經濟逐步轉向了信用經濟,而信用經濟的最大特點就在於,充分利用信用杠桿促進經濟發展。傳統的儲蓄經濟是典型的保守性經濟,其特點就在於政府鼓勵居民將存款存入銀行,由銀行通過貸款經營獲取利潤,生産企業從銀行獲得貸款促進經濟增長。如今,這種傳統儲蓄經濟模式已被徹底打破,不僅銀行等金融企業進入了資本市場,普通儲戶也將資金投入資本市場。可以這樣説,不管人們是否願意,信用經濟已悄然到來,中國經濟模式正在發生巨大變化。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政府擴大赤字規模,不僅有強大的民意基礎,而且更主要的是,可以借助於中國資本市場實現經濟的倍增效應。

  通俗地説,政府通過擴大財政赤字,加大對市場經濟的投資,並且借助於金融杠桿,吸引更多海外投資和中國民間資本,能使中國的經濟增長有強大的動力。

  中國經濟發展的經驗一再表明,如果政府減少對市場的投資,那必然會導致經濟增長下滑。部分學者認為,解決這個問題的根本出路就在於,改變經濟增長方式,讓民間資本在經濟增長的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然而,正如人們所看到的那樣,由於我國是一個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國家,民間資本對中國經濟增長的作用十分有限,只有增加財政投入,才能解決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問題。從這個角度來説,適當擴大財政赤字,增加政府的財政投入,確實可以有效刺激經濟增長。

  從投資的方式來看,政府通常會投資國有企業,或者增加國有企業的資本金,以國有企業為載體加快經濟發展的步伐。從表面來看,政府的財政赤字是用於投資,但是,由於政府投資的國有企業從事基礎設施建設,而基礎設施建設最終是為了增加公共産品,因此,政府的財政投資實際上改善了居民的福利。從這個意義上來説,政府財政赤字並不意味著居民福利的減少。

  由此可見,適當利用信用經濟來確保經濟穩定增長是必要的,政府增加財政赤字,只要有利於經濟的健康發展,有利於公共産品的增加,有利於居民生活水準的改善,那麼,這樣的赤字財政政策值得肯定。可是,我國當前的財政體制還需要進一步改革,由於政府增加財政赤字有可能會産生一些其他因素,因此,政府在擴大財政赤字的過程中,一定要考慮可能産生的實際效果。

  筆者的觀點是,在擴大財政赤字的問題上的討論不能形而上學,政府應當充分意識到財政赤字的擴大意味著政府支出的增加,如果監督不嚴,管理不善,那政府財政支出增加有可能會加重企業的負擔。因此,政府在擴大財政赤字的問題上應當保持清醒的認識。事實上,國務院領導多次強調,中央政府應當開源節流,應當充分利用現有沉澱的資金,確保經濟穩定增長。不到萬不得已,政府不會擴大財政赤字。這是一種非常穩健的財政政策。

  另外,在適當利用信用經濟確保經濟穩定增長的前提下,究竟多大比例的財政赤字是合理的,也值得細細討論。假如沒有看到其他國家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模式的特點,沒有看到信用經濟與傳統儲蓄經濟之間的差別,在討論財政赤字時東施效顰,那就可能誤入歧途。就目前的情況而言,我國應繼續走儲蓄經濟的道路,通過提高居民存款的利率,降低企業貸款利率,逐步壓縮商業銀行利潤空間,從而確保儲蓄經濟穩定發展。政府投資基礎設施建設是必要的,但是,如果以擴大財政赤字的方式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的速度,那麼,有可能會導致惡性迴圈——政府為了增加財政收入而加重企業的負擔,企業不堪重負而導致利潤增長緩慢。為此,政府在調整財政赤字規模的時候無論如何要統籌兼顧,不能不全盤考慮我國經濟發展的未來需要。

  (作者係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