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專利戰“山雨欲來風滿樓”

  • 發佈時間:2015-11-25 01:30:51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近日,智慧可穿戴行業出了個“大新聞”:Misfit以2.6億美元的價格,被Fossil(富思)收購了。

  Misft是一支創業新軍,專注可穿戴和智慧家居産品。它的旗艦産品是Misfit Shine,其最新款産品10月下旬剛剛發佈。

  富思則創始於50年代,以腕錶為主要産品線;其實,幾乎就與Misfit推出他們家新産品同時,富思就發佈了Fossil Q系列智慧手環和智慧手錶。

  有外媒報道,富思收購Mifsit,能夠就此擁有一個完善的技術平臺,該平臺已經解決了包括電池續航時間在內的可穿戴設備研發的技術難題。這是富思集團打的算盤:砸下2.6億元,獲得一張通往可穿戴市場的門票,實現企業的轉型。

  專利戰暫時不會爆發,企業並購或頻現

  這樣的新聞,在智慧可穿戴領域將會出現得越來越多。

  賽迪智庫電子資訊産業研究所研究員耿怡説,在智慧可穿戴行業出現“殺手級”應用之前,“專利戰”還打不起來;不過,圍繞專利所進行的企業之間的合併、收購與被收購,可能會越發常見。“這是在大戰爆發之前進行專利儲備,算是企業在排兵布陣。”耿怡説。

  專利戰還有多遠?極客網智慧硬體領域負責人、極客諮詢CEO尹興隆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目前各大巨頭也紛紛佈局智慧硬體可穿戴行業,但他們還沒有創造出足夠大的盈利空間。“一旦用戶認為,我真的需要智慧硬體,智慧硬體像智慧手機這樣成為一種必需品,整個市場的産值才會起來。”有了産值,才需要爭奪市場,才有了競爭的“銷煙”。“現在用戶對産品的認知和接受程度還不高,市場發展還不夠成熟,如果現在就開始打專利戰,結果會是兩敗俱傷。”

  在市場的開拓和培育階段,企業往往會比較大方,對別家廠商使用專利持有開放態度。“其實,當越來越多人使用我的專利的時候,我就自然而然地成為市場的引導者。”

  “山雨欲來風滿樓”,在列強環飼的智慧可穿戴行業,中國企業目前要做的,恐怕不是急著去彼此廝殺,而是互相合作。尹興隆解釋説,只有當整個産業鏈都強大起來的時候,中國廠家才能跟外國廠商抗衡,目前,正是苦練內功的時候。

  專利數量不少,關鍵領域欠缺

  不過,在智慧可穿戴行業,中國廠家與國外競爭對手相比,真的差距明顯嗎?

  “從專利數量來看,我們應該位於全球前列。再去仔細分析的話,在人機交互、界面顯示和電池管理這些關鍵的技術點上,我們沒有多大優勢。”耿怡説。

  國家智慧財産權局專利局的寇利敏等人曾分析過智慧可穿戴設備申請人和重點專利。他們以中國專利文摘數據庫和德溫特世界專利索引數據庫作為主要數據來源。寇利敏等人發現,在智慧可穿戴設備領域,中國的專利申請量位居技術原創國排名首位;而從申請人分佈來看,還沒有出現“一家獨大”的局面,各申請人所申請的專利數量比較平均,領域分散。申請人中,有像智谷睿拓這樣的技術服務公司,也有聯想、小米等智慧手機公司,還有宇龍等電腦通信公司。

  魯秋艷曾在《智慧財産權報》上撰文指出,如今可穿戴設備行業研究的技術關鍵點在於如何實現低功耗、長續航,如何進行小面積高性能器件的開發,如何與智慧手機連接或者獨立運作等方面。據其分析,在提供高性能低功耗器件、提供無線傳輸技術和顯示成像技術方面,主要的專利申請公司還是國外公司,比如高通、英特爾和意法半導體等。

  而在智慧可穿戴技術的中國專利申請中,排名第一和第二的分別是意法半導體和微軟公司,而且,大部分國外電子與通信公司在中國申請的專利數量極少,少有中文同族,“國外公司在中國的專利佈局才剛剛開始。”和寇利敏等人一樣,盧秋艷同樣發現,我國的專利申請人比較分散,能持續深入研究的企業和單位較少。

  無可否認的是,在可穿戴設備領域,中國企業的專利佈局並不晚。再加上市場龐大,投融資機制逐漸完善,市場運作日趨規範,耿怡認為,至少,國內企業並沒有輸在智慧可穿戴領域的起跑線上;如果加把勁,還有超越和引領的機會。

  重視專利,企業未來才能當上“裁判員”

  “智慧硬體的核心專利,硬體層面上,在於晶片和感應器;軟體層面,則在於對採集來的數據進行篩選和分類的演算法。”尹興隆這樣分析。

  沒有核心專利,則意味著企業無法擺脫“追隨者”的尷尬地位。“因為所有的硬體和軟體技術標準,都不是你制定的;你只能去追隨和遵守別人的規則,無法確立一個以你為主的競爭原則。”

  簡單來講,就是在關鍵領域,“説不上話”。遊戲世界的架構已經由別人搭好,你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個優秀玩家。“目前,企業都是在某些功能點上進行創新,去申請專利,但這些專利還是比較邊緣。”尹興隆表示,可行的做法是進行專利池的建設,相關企業或者機構來組成一個專利聯盟,以消除專利實施中的授權障礙,降低獲得專利許可的交易成本。耿怡也認為,專利池的建設是有必要的,不過專利池要怎麼建,什麼樣的企業拿著什麼樣的專利“入池”,都需要認真思考和規劃。

  當各種專利涵蓋的範圍足夠廣泛,即使核心專利掌握在大佬們手中,企業也可以從其他方面入手,進行全産業鏈的充分覆蓋,在智慧可穿戴設備的某些功能點上發力,在硬體以外的其他體系上,成為標準的制定者和引領者。“中國智慧硬體産業對專利的重視程度,直接影響著他們在未來,是否既可以當裁判,也可以當選手。”尹興隆強調。

  耿怡也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就算現在看來,有些專利貌似“邊緣”,但日後可能會帶來難以想像的後續效益,因而企業也要具有專利意識,既要注意在産品研發過程中規避侵權風險,也要對自家的創新成果進行保護。“政府也可以考慮在這一方面給予一些特殊政策,對戰略性新興産業或一些快速發展的行業,在它們的專利申請方面開通綠色通道。”

  ——相關連結——

  英特爾收購戶外智慧可穿戴技術公司

  今年6月份,據外媒報道,英特爾收購了加拿大可穿戴智慧設備公司Recon。後者是谷歌眼鏡的強大競爭對手之一,已經為體育迷們生産了一系列高科技的智慧眼鏡。

  有消息稱,英特爾收購Recon的價格在1.7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0.9億元)。

  Recon公司有何過人之處贏得了英特爾的“芳心”呢?Recon是加拿大一家可穿戴技術公司,這家公司專門開發針對體育和其他高強度環境領域的頭戴顯示屏和其他産品。收購Recon公司,對於英特爾來説也是合乎情理。

  Recon公司成立於2008年1月,截至目前,這家公司已經從風險投資公司和其他科技公司獲得了總計1700萬美元融資,投資方包括了英特爾資本和摩托羅拉解決方案公司。在2010年,Recon推出了其首款産品:運動智慧眼鏡設備Recon Jet。這款設備無需WiFi和數據連接就可以操作,區別於其他同類設備。此外,即便是在光線比較暗的地方,Recon Jet也能清楚地顯示數據。

  此後,這家公司悄然地以一種黑馬姿態殺入運動和戶外可穿戴HUD市場。這家公司的CEO 丹·艾森哈特將他們的成功歸於培養活躍用戶,而不是嘗試開發大眾每日消費的主流設備。也正因為如此,英特爾旗下投資公司英特爾資本在2013年底就對Recon進行重要投資,後者將所獲的資金用於其産品開發,市場和全球銷售擴展。當時,英特爾新設備集團副總裁Mike Bell表示:“投資Recon Instrument,我們看到了有競爭力的技術和充分利用可穿戴市場革命的堅定策略。”

  在今年年初舉行的CES展會上,英特爾公司推出了一款跟紐扣大小的晶片Curie,這款晶片依靠其低耗能特點,能夠應用在可穿戴設備。這款産品也表明瞭英特爾進軍可穿戴設備的決心。在完成對Recon的收購後,英特爾又多了一把進軍可穿戴設備的利器。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