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陜西:百萬群眾借“挪窮窩”甩“窮帽子”

  • 發佈時間:2015-11-24 10:42:29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網西安11月24日電(記者劉書云、陳晨)因災致貧,艱辛重建,再因災返貧,這種“惡性迴圈”在地處秦巴山區腹地的陜西南部山區長期上演。為改變這種“魔咒”,自2011年起,陜西省啟動了為期10年、涉及240萬人的陜南避災扶貧移民搬遷工程,迄今已使超過百萬群眾遠離災害困擾,通過“挪窮窩”走上脫貧致富路。

  吳潤強過去居住在不通水、電、路的漢中市漢臺區河東店鎮麻坪寺村,雖然有一手漂亮的木工活,但他起早貪黑掙錢,也難以讓全家生活小康、富足。“步行下山一趟就要5個小時,買個菜一天就過去了。遇到洪水,房子是毀了蓋、蓋了毀,掙點錢全投到蓋房這個‘無底洞’。”吳潤強説。

  在2013年末搬遷至漢臺區移民安置點石門社區後,吳潤強住上了三室一廳的寬敞樓房,自己終於有餘錢搞起了裝修施工隊。兩年下來,全家的每人平均純收入突破萬元。説起這變化,吳潤強感慨萬千,“你想想,連以前村委會都要在山腳下租房辦公,這樣的環境怎麼可能致富?”

  記者採訪發現,吳潤強過去的遭遇在陜南搬遷群眾中並不鮮見。頻發的各類地質和洪澇災害,令他們陷入“受災-重建-再受災-再重建”的簡單再生産中,無法實現脫貧致富的夢想。

  “山區惡劣的自然條件和生活環境,是陜南整體貧困的主要因素。”安康市副市長鄒順生坦言,陜南生態和農業承載能力十分有限,群眾“因山而貧、因水而困”。要拔掉窮根,首先要挪出“窮窩”,告別土地貧乏、條件艱苦、資訊閉塞的環境,這也是對傳統就地扶貧方式的徹底變革。

  搬得出易,能致富難。老百姓從祖祖輩輩賴以生存的深山中搬出,如何將他們穩在城鎮裏、就地實現脫貧,是移民搬遷的深層次課題。在搬遷過程中,陜西始終將産業發展置於與搬遷同等重要地位,因地制宜配套産業,群眾長期“耕無地、商無路、學無門”的尷尬正在改變。

  在平利縣城關鎮,當地為移民搬遷引進的凱瑞斯服裝有限公司車間內,100多名員工在機器前緊張忙碌。城關鎮藥婦溝村村民柯成珍告訴記者,從山裏搬進新型社區後,自己來到這家公司工作,每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還能照顧家庭,不用再背井離鄉打工了。統計顯示,平利縣搬遷戶的年每人平均純收入,由搬遷前不足3500元增長到目前的7000元以上。

  安康市委書記郭青説,安康推行“園區景區帶動群眾興業、資金互助鼓勵家庭創業、以資代勞促進就近就業”的模式,引進服裝、紡紗、鐘錶機芯、牙刷等一批勞動密集型企業。山林經濟、農産品加工、三産服務以及家庭手工業、庭院經濟等就業主導型産業蓬勃發展,12萬轉移群眾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

  依託陜南山清水秀的自然資源優勢,搬遷群眾改變了“靠山吃山”的傳統生産方式,靠發展鄉村旅遊、富硒茶業等,讓碧水青山再變“金山銀山”。在安置有900余人的西鄉縣駱家壩集鎮社區,一排排漂亮的徽派民居沿河而建,30多家農家樂旗幟招展,每到節假日,從西安、漢中各地趕來的遊客往來如織,私家車時常將小山村擠得水泄不通。

  見到記者時,居民楊世清正在打電話聯繫一批山貨。他説,每到週末遊客接踵而至,自家的特産店去年收入突破了8萬元。而在搬遷前,住在不通水電路的山上,家裏的電視都成了擺設,自己甚至“連春節晚會都沒有看過”。

  記者從陜南地區移民搬遷工作領導小組獲悉,“十二五”期間,陜南已完成32.4萬戶111.89萬人的搬遷任務,其中集中安置102.5萬人。“十三五”期間,陜西將抓好開工率、建成率、入住率等環節,以産業就業創業為重點,完成35.36萬戶的搬遷,確保2020年全面完成陜南移民搬遷任務。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