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1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古蜀時期 成都人以什麼為主食?

  • 發佈時間:2015-11-24 05:33:39  來源:成都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昨日,通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常年從事動物考古的專家們的“偵查”,我們了解到,從川西高原走來的成都先民,在6000年前就已開始養豬吃肉了。成都平原沃土千里,是五穀生長的好地方。據《華陽國志·蜀志》記載,早在戰國時期,成都人的主食就是大米,而沒有文獻記載的古蜀,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又以什麼為主食?這個問題就需要依靠植物考古技術來解決。記者帶著疑問,再次踏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植物考古專家姜銘向記者聊起回答“古蜀人吃什麼”這個問題一波三折的故事。

  成都人最早種植

  的農作物是小米?

  “植物考古實驗室”位於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科研大樓12樓,記者走進敞亮的實驗室,看見幾位考古工作者正專注地觀察著顯微鏡,地上和桌子上堆滿袋裝土樣,不見任何植物的身影。從事植物考古研究的專家姜銘告訴記者:“我到研究所後參與發掘的第一個遺址就是金沙遺址。經過多年發掘後,我們已在金沙遺址祭祀區採集了大量土樣。最開始時,大家並不清楚這些土疙瘩到底能給我們提供什麼樣的資訊。後來,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我們隨機抽取一些土樣進行浮選,結果居然從裏面發現了不少用肉眼無法看清的植物種子。到底是什麼種子,是水稻、小米還是其他植物?”隊員們興奮不已,仿佛是和古蜀人坐在同一張餐桌上,坐等“上飯上菜”。經過分析,最終確定炭化後的植物種子含有水稻、小米以及雜草等種子。

  “可我們的祖先到底以哪種作物為主呢?”姜銘又拋出一個問題,“如果能了解他們的食物結構,就能大致了解古蜀人的生活水準;如果了解當時的植物組合,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復原當地的植被乃至氣候情況。”姜銘和隊員們盯著庫房裏滿滿噹噹的土樣,“只有讓它們開口説話了。”工作人員又抽取一批寶墩文化時期(距今4500~3700年)的土樣進行分析,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答案浮出水面:炭化後的農作物種子,居然以小米為主!這麼説,寶墩文化晚期時的金沙古蜀人,竟以小米為主要糧食!小米是北方傳統農作物,這怎麼可能?

  疑慮重重

  加大檢驗樣本

  “當時這個發現讓我們震驚的同時,也充滿疑惑!”姜銘説,“難道當時的成都人只掌握了北方的旱作農業耕種技術嗎?那麼成都人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以稻穀為主食的呢?”面對姜銘拋出的一個個問題,記者一頭霧水,這哪是在介紹考古,分明是在“破案”。

  “我們的困惑源自《華陽國志》。”姜銘説,據《華陽國志·蜀志》記載,“(秦)司馬錯率巴、蜀眾十萬,大舶船萬艘,米六百萬斛,浮江伐楚,取商於之地為黔中郡。”可知到了戰國時期,成都已大量産米,足以支撐龐大的軍隊征戰楚國。這説明在這之前,成都的稻穀種植應有一個從無到有、由少到多的過程,那麼這個過程能早到什麼時候呢?再往前,就是《山海經·海內經》的記載:“西南黑水之間,有都廣之野……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稻排在黍、稷之前,也足以説明稻穀的重要性超過小米。

  “文獻史料記載與考古結果的矛盾,確實讓我們困惑了一段時間。”姜銘回憶説,“不過,這個由植物考古引發的疑問,最終還是由植物考古技術來解答。我和同事們再次撲進實驗室,大幅度擴大檢驗樣本規模,經過長達數月的分析,鑒定出近萬粒種子,最終發現稻穀與小米種子的比值接近8:2。“這就推翻了最初的推論,實際上,寶墩文化晚期,金沙古蜀人的主要糧食作物不是小米,而是水稻。”

  植物考古終揭開謎底

  古蜀人的主食是水稻

  “當時恰逢2009年年底,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重新開啟寶墩遺址發掘工作,我出了個點子:不如再進寶墩遺址找找,或許能給現在的推論上一份雙保險!”考古隊再探新津寶墩,工作人員滿載著土壤標本而歸,在長達一年時間的採樣、浮選、鑒定、分析後,姜銘拿著手中的數據,終於可以確定當時古蜀人的主食:“在2009年寶墩遺址採集浮選土樣14份中,提取到炭化植物種子1430粒,其中稻穀種子643粒,在所有浮選土樣中都發現了水稻。”姜銘鄭重説出了結論,“結合這幾年四川地區先秦遺址的植物考古工作,我們發現水稻種子佔炭化植物種子裏的很大一部分,而粟和黍這兩種小米的數量比較少,由此推斷,在先秦時期,古蜀人以種植水稻為主,我們祖先的主糧和我們現在一樣!”

  蔣峰 本報記者 王梓均

  本組圖片均為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供圖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