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8月17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把脈“網際網路+”時代科普新趨勢

  • 發佈時間:2015-11-24 02:31:54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健康與醫療、應急避險、氣候與環境領域成為近一年移動互聯網網民主要關注的三大科普主題,佔比為53.2%;新聞應用、微網志等資訊類媒體是用戶了解科學熱點事件的主要渠道,佔比為60.1%;15—30歲的用戶是科普資訊的主要關注者,佔比為72.5%…… 在“網際網路+”浪潮下,“網際網路+科普”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

  11月18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騰訊公司主辦的2015“網際網路+科普”峰會在京開幕。會上發佈了《移動網際網路網民科普獲取與傳播行為報告》《科普自媒體賬號評估報告》兩項行業報告,並推出科普移動化新産品——精準化新聞推送産品“天天快報”科普頻道。

  騰訊網副總編輯葛燄介紹説,今年4月份,中國科協與騰訊簽署了“網際網路+科普”合作框架協議,在大數據分析、科普精準化推送等領域進行深度合作。目前,騰訊承接的科普頭條項目總流量已超過6000萬,在MERS病毒、天津爆炸案等大事件中反應及時並做深度解析;科普影視廳上傳140多部作品,科幻電影相關點擊量超過6億;科普創客空間開展科幻小説接龍大賽,並邀請到劉慈欣等科幻名家做項目指導;玩轉科學中的腦力達人遊戲,註冊用戶超過5000萬,導入了1000多道科普題目。這些成績,都是“網際網路+科普”的可喜探索。

  在人們深切感受到移動網際網路為科普工作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會發現許多打著“科學”旗號的謠言也有了肥沃的土壤,流傳廣泛。

  “我們自己就深受其苦,比如之前流傳過的微信要收費,這種東西本是無稽之談,但是迅速傳播。也正因為我們看到這種現象,促使我們與科協的合作一拍即合。我們很希望有專業機構幫助我們,因為我們只是個網際網路平臺,我們並沒有辦法去做鑒定。”葛燄坦言。

  “科學”流言的傳播在很大程度上混淆公眾視聽,超過一半的用戶認為,缺乏有效的辟謠機制是科學流言肆虐的首要原因,應根據公眾關注的焦點問題進行答疑解惑。

  “在跟科協合作之後,我們建立了一個專家群。我們會通過大數據的整理,將每天在微信上傳播最廣的十條消息裏與科普相關的,發到專家群裏,專家會給我們一個反饋,我們會再通過一些科普愛好者進行網際網路化的再創作,經專家確認後發佈出去。”葛燄表示,除了比較嚴厲的舉報刪除措施外,騰訊本身也已在進行辟謠方面的努力。

  對於微信朋友圈裏瘋狂轉發的文章,年輕人比較早使用社交網路,看得多了,也相應有一些辨別能力,有些謠言就不會輕易相信。但一些年齡稍大的人,或者剛開始接觸微信的人,看到每一條都好認真地去轉發。而科普工作的目的是提升全民科學素養,那麼在“網際網路+”的時代,針對不同的人群,如何讓科普工作更有成效呢?

  “我覺得有些資訊其實是無害的,比如水果煮熟了還是生了吃,梨對胃好還是不好,這些無害資訊,我們就暫時不去管它。我們倡議年輕人在認為一篇文章是錯誤的或者明顯是謠言的時候,迅速去投訴,只要投訴量達到一定數字,不管什麼原因這篇文章都會被刪除。”葛燄説,“凈化網際網路環境,每個人都有責任。”

  針對老年人的科普工作,中國科協也正在與騰訊探索,希望將線下的老年大學拓展到線上。“我們可能會在網路平臺上製作針對老年人的節目,我們的産品是沒問題的,只是需要去探討什麼樣的方式更能為老年人方便接受。希望借助全社會的力量提升老年人的科學素養。”葛燄告訴記者。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