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衛生醫療資源隨産業疏解轉移 京津冀醫療“握手” 門診增七成

  • 發佈時間:2015-11-23 15:09:11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河北省三河市燕郊鎮距北京僅30公里,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前沿地區之一。

  去年,在京冀兩地衛生部門推動下,天壇醫院、朝陽醫院、首都兒研所以及北京中醫醫院等,陸續與燕郊地區的河北燕達醫院簽署合作共建協議,將北京核心區優質醫療資源向河北轉移,帶動了京東地區醫療水準的發展。

  《法制晚報》記者近日走訪發現,醫療資源“握手”一年多來,燕達醫院逐步發展壯大,越來越多的北京、河北病患選擇來此就醫,婦産科、神經內科、中醫和老年養護中心已小有名氣。

  北京將過度集中的醫療資源向外疏解,也是緩解“大城市病”的有效措施之一。市衛計委相關負責人表示,衛生醫療資源會隨著産業、人口疏解周步進行,京津冀三地之間的醫療合作項目也會逐步增加。

  發現 80歲北京老人 市區手術燕郊養護

  80歲的北京市民劉東瀛老人,家住在北京北三環的安貞醫院附近。去年老人在市內醫院做了手術,由於市內的醫院和養護中心不適合康復,醫生建議她到燕達醫院來康復。記者了解到,劉東瀛老人目前居住的燕達金色年華健康養護中心到燕達醫院很近,“推著車10來分鐘就到了”。

  據介紹,老人在癌症化療時傷及了神經細胞,導致手腳行動不便,經治療後手尖腳尖已有知覺。這兩天聽養護中心護士説天壇醫院神經科專家在燕達醫院出診,就趕了過來。

  記者了解到,劉東瀛老人所在的養護中心與燕達醫院同屬於燕達國際健康城,也是“京津冀醫療一體化”的試點單位。燕達醫院通過與各類優質醫療資源的合作,提升其醫療、護理等方面的軟實力,讓居住在養護中心的老人可以在家門口享受到與北京大型三甲醫院同質化的醫療服務,也是為養護中心提供了近在咫尺的強大醫療保障。

  同時,養護中心也能滿足眾多北京老人的養老需求。據燕達醫院執行院長李海玲介紹,目前入住的近800人中,95%為京籍的老人,為緩解北京養老床位緊張這一社會問題做出了積極貢獻。

  追訪 北京醫生坐診 提升燕達醫療水準

  來自天壇醫院神經內科的主任醫師張玉梅,從2014年11月18日開始,已經在北京、燕郊之間雙城奔波了整整一年。

  剛一來到燕達醫院,張玉梅就被任命為神經內科的行政主任。從那時候起,她每週一、三、四都要來燕達醫院出診;週五全天則是查房,要把全科的病人都查一遍,其間還得穿插著專家講座。

  同時,燕達醫院還開設了天壇醫院週末專家門診。如今一年過去,張玉梅所在的神經內科,醫生也從當時的6人變成了13人的團隊。

  隨著北京天壇醫院人員及技術的輸入,燕達醫院的醫院管理和臨床診療水準迅速提升,醫療服務提供總量顯著增加。

  數據顯示,合作期間燕達醫院的門診量同比上年增長244.73%,住院人數同比增664.76%,手術量實現同比增長482.87% ;同時,醫院的急診量、床位使用率等也有相當程度的增長。

  “病人來醫院看病時,其實也是在看這座‘廟’。”張玉梅説,在燕達醫院日益增長的病人當中,除了日益增加的外省市病患,也有很多是在燕郊地區居民間口口相傳而來的。

  通免費班車 北京就診燕達檢查

  據燕達醫院執行院長李海玲介紹,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政策背景下,燕達醫院已經與北京朝陽醫院、北京天壇醫院、首兒所、北京中醫院均建立起了緊密的合作關係,涉及婦産科、腦科以及養老等方面。

  除了與天壇醫院共建腦科中心,燕達醫院還與朝陽醫院聯盟共建,截至目前北京朝陽醫院已派出5名院級管理人員、6個科室13名醫生以及7名護士長期在燕達醫院工作。

  此外,雙方還建立了跨地域的雙向聯動轉診。李海玲説,患者如果在北京朝陽醫院就診後入不了院、排不上檢查或手術的時候,可以自主選擇由朝陽的醫生開具相關證明,乘坐每日往返朝陽與燕達多趟的患者免費班車,前往燕達醫院接受進一步的醫療服務。

  深度合作為燕達醫院帶來了大量病患。去年5月份至今,已有2800余人次來自北京朝陽醫院轉診過來的患者在燕達醫院接受MRI檢查,有效緩解了患者MRI檢查等待時間過長的問題。

  此外,由朝陽醫院專家到燕達醫院進行會診、開展手術的案例共有285例。

  單月門診人次 同比增長七成

  承接北京醫療、養老功能,是燕達醫院的任務之一。據國家衛計委統計數據,去年北京市內三級醫院外來就診患者達3036萬人次,其中外來就醫流動人口日均70萬左右,其中人數最多的來自於河北省,約佔23%。

  緊鄰北京的燕郊,本地人口近70萬,其中每日往返北京的流動人口約30萬人。燕達醫院自身的發展壯大,逐步吸引了京東乃至河北地區患病人群就近就醫,將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首都過於擁擠的就醫現狀。

  數據顯示,京冀兩地衛生部門推動北京部分醫院與燕達醫院合作以來,已為後者的門診量、出院量帶來了顯著提升,2015年8月份門診人次比7月份增長2476人,增長率20%;8月份門診人次與去年同期對比增長6129人,增長率68%,其中來自北京和燕郊地區的患者數量均有大幅提升。

  ?聲音

  報銷手續週期長 醫保互認待打通

  如何吸引更多的北京病人,是實現北京醫療資源大疏解的關鍵點之一。

  據李海玲介紹,燕郊地區內近70萬的常住人口中,有超30萬人擁有北京醫保。通過與北京優質醫療資源的合作對接,已經有越來越多北京患者到燕達醫院看病就醫。

  但是醫療保險異地轉診制度各項報銷手續繁雜,往往需要三四個月時間,患者報銷一次藥費可能要跑上好幾趟。

  為此,李海玲希望能建立北京和燕郊兩地醫保互認互通模式,指定燕達醫院為域外就醫的試點醫療機構,“此外,也可以針對域外試點醫療機構就診的人群,單獨制定醫保補償政策,例如起付線、報銷比例及年度最高限額等。”

  ?醫療資源疏解 目前正制訂方案

  北京市衛計委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北京市已開始引導多家大醫院同天津、河北對接,以此來分解北京就醫壓力。

  上述負責人表示,除吸引通州等區域居民前往燕達醫院就醫外,首鋼搬遷到河北曹妃甸地區後,兩地衛計委簽署了京曹(妃甸)對口合作協議,把北京的優質醫療資源輸送到新的功能社區與周邊居民社區。

  此外,北京與河北張家口共同申辦冬奧會,除了積水潭醫院支援崇禮縣人民醫院發展,還會推動北京各大醫院與張家口地區的醫療合作。

  該負責人透露,目前醫療機構疏解工作小組已經成立,正在制訂衛生資源疏解方案。

  “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主旨,是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促進産業轉移升級。所以醫療服務要和産業疏解聯動,産業和人口都疏解了,醫療服務也應隨之轉移。”該負責人説。(陳斯)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