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場內服裝價格居高不下 眾多消費者叫苦連天
- 發佈時間:2015-11-22 14:48: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導讀】大商場裏動輒上千元一件的服裝令消費者望而卻步,一件服裝的成本到底是多少?是什麼原因導致商場內的服裝價格如此之高?《天天315》聚焦本週消費投訴熱點。
據經濟之聲《天天315》報道,現在大商場裏動輒上千元一件的服裝隨處可見,令許多消費者叫苦連天:“一個月的工資不夠買兩件衣服的。”面對居高不下的服裝價格,一些消費者不禁疑惑,一件服裝的成本到底是多少?是什麼原因導致商場內的服裝價格如此之高?一些打折的衣服應該值多少錢?
對此,商務部特聘全國內貿行業專家、商務部電子商務專家諮詢委員會專家委員趙萍和北京市律師協會消費者權益法律專業委員會主任蘆雲對此進行了相關分析與評論。
經濟之聲:你們平時去商場買衣服覺得貴不貴?有人説買衣服也要衡量性價比,這個性價比應該如何衡量?
趙萍:總體上感覺商場的東西的確是挺貴的,現在三千多的大衣都是便宜的了,有些羊絨大衣打完折以後還要六七千。六七年前有一個美國的教授到中國來,她説商場的東西太貴了。我説對於你的收入水準來説並不貴。她説對於商品的品質和知名度來説太貴了,也就是它的性價比比較低。
蘆雲:從我的個人角度來講,我比較關注它的品質,因為衣服,尤其是內衣,品質肯定是第一位的,第二就是它的價格,第三就是它的品牌。
記者走訪發現,北京的大型百貨商場中,單價超過千元的服裝比比皆是,許多消費者表示超出了自己的購買能力。消費者陳先生對記者坦言,“現如今工資的漲幅遠不及國內服裝價格的上漲幅度。”他一個月的工資不足4000元,按照現在很多品牌服裝的價格,他一個月掙的錢只夠買兩件襯衫。消費者于女士説:“近些年國內大商場裏的服裝價格簡直高得離譜,不僅是知名品牌服裝的價格高,中低端品牌服裝的價格也比以前上漲不少,相比之下還是在網上買比較划算。”
經濟之聲:我國的服裝市場存在一個怪現象,就是一邊是消費者面對高價服裝無力消費;另一邊是我國服裝價格一直在持續攀升。為什麼會這樣?
趙萍:消費者覺得價格太高,主要針對的還是實體店的服裝,所以很多實體店,尤其是百貨商店門可羅雀,消費者的數量還沒有售貨員的數量多。為什麼價格這麼高?我認為至少有三個方面的原因,第一,服裝的整個生産過程都面臨著成本上漲的壓力,其實在過去這10中,我國勞動力成本上漲的速度非常快,差不多每年都接近百分之三到百分之十左右,各個企業感受不同。勞動力的工資上漲了,市場的製造成本必然會增加,所以它最終的出廠價格會比較高。第二,其流通環節還存在很多問題,首先,服裝銷售一般都是採取代理制,每一級代理商都必須賺錢,賺一次錢就加一次價,所以中間的成本加價次數特別多。最後在零售環節,特別是實體店又面臨著房租和人工成本上漲的問題。在過去的十年當中,我們的房價持續上漲。所以對於零售企業來説,最終環節的成本也非常高。根據我們的測算,房租和人工成本基本上佔到零售價格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説價格之所以高,是因為前端製造和流通的成本都太高,最終導致零售價就比較高。第三,商場之間的競爭非常激烈,同時它們又必須和電商競爭,而且各個商店遷店移面的情況也非常多。怎樣才能吸引消費者到我們店裏來消費呢?很多商家採取促銷的方式,但是對於很多商店來説,它必須把原價定的很高,製造商才可能賺錢。
經濟之聲:在我國,一件服裝製造環節的原材料成本,佔服裝終端銷售價格的多大比例?
趙萍:我們做過這樣一個調研,我們不知道整個行業的比例,但是對於一般有代表性的企業來説,在一個商場裏,服裝零售價如果是100塊錢,商場要留下一部分自己的利潤,然後再打給廠家45塊錢,所以企業的利潤是非常低的。
經濟之聲: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下去,哪一方受到的傷害更大?
蘆雲:首先,消費者的消費信心會受到傷害。如果服裝的價格一年比一年高,可能就有必要對其進行規範。
業內專家表示,與兩年前相比,國內服裝的價格確實有20%—40%的漲幅,其中不同的品牌針對不同的消費群體,價格漲幅也不盡相同。與國外相比,我國的服裝高價問題更加突出。斯密街商務諮詢公司對中美兩國50個服裝品牌的500件商品進行對比後發現,在相同檔次的品牌服裝中,中國的售價比美國平均貴70%左右。
經濟之聲:消費者不禁要問,為什麼成本幾十元的服裝可以標到上百甚至上千?為什麼作為紡織製造大國,我國的服裝産品價格明顯高於歐美等國家?趙萍:我認為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從製造的角度來説,雖然歐美國家是發達國家,但是它市場上賣的很多服裝都不是本國産的,歐美國家的工資水準肯定高於中國,但是中國的工資水準又高於某些些發展中國家,例如柬埔寨、墨西哥等。美國市場上賣的很多大眾化的服裝品牌的製造地都是這些國家,而這些國家的生産成本比中國還要低。因此從製造的角度來説,發達國家賣的商品的製造成本總體上可能比我們國內産的服裝的製造成本要低。另外,從流通環節看來,像美國這樣的國家,它們的零售環節基本是大的零售商對大的製造商,沒有其他的中間環節。廠商生産出來的商品是直接賣給零售商,而零售商的經營方式也不是聯運扣點,而是用現金採購過來,所以就能拿到非常低的數量折扣。此外,中間環節沒有了,中間的加價次數也就變成零了,所以流通環節的成本會大幅度下降。也有消費者説,有一些中國製造的産品在美國賣的也很便宜。這就和整個流通方式有關係,中國製造的商品很多都是加工貿易的,實際上它也沒有中間環節,所以它的流通成本也比國內要低。
服裝行業的一位專家給我們算了一筆賬,以一件終端售價2000元的大衣為例,它的原材料成本不足300元,但在製造商環節,會産生人工、輔料、倉儲等附加成本,此時産品出廠價已高達500元左右;到品牌商環節,還會産生運營、倉儲、加盟費等附加成本,此時産品售價上升至800元左右;到經銷商環節,地租、庫存等附加成本又讓産品售價飆升至1200元左右。還有800元的價差被代理商吃掉了。
經濟之聲:能不能説,在經銷商環節,代理製成為抬高服裝售價的終端推手?
趙萍:代理制之所以存在,就説明市場需要代理商。為什麼中國市場需要代理商?因為中國很多服裝品牌商的規模相對於零售商來説非常小,它不可能直接面對零售商銷售自己的商品,因此它需要一級代理、二級代理才能和零售商接上。另外零售商的經營方式不是國外的自營方式。百貨商店把品牌商一家家引進來,把大的百貨商店分成很多小塊,再出租給品牌商,這就意味著又多了一道環節,所以它不承擔環節,而且中間還要賺一道錢,所以品牌商只好抬高零售價,才能夠有利可圖,賺取零售商的這部分利潤。所以,我認為代理商的存在和我們目前的生産方式和零售方式有著直接的關係。由於現在的生産是小生産,流通是大流通,所以代理商就有了存在的價值。
經濟之聲:代理制會不會最終被這種自營的方式取代?
趙萍:其實從實體店的角度來説非常難。因為零售商自營需要大筆的資金,而零售商屬於輕資産,其實它的自有資金非常少,所以像國外的零售商那樣自己採購,再銷售基本上很難做到。另外,我們聯營扣點的方式已經持續了十幾、二十年,甚至更長,在這樣的過程當中,已經沒有合適的採購人員,只有招租部門。因此從實體店的角度看來,主動進行自營的難度很大。但是在電商的競爭壓力下,現在很多零售商迫不得已開始探索自營的道路。雖然進展很慢,困難重重,但是也不得不朝這個方向走。所以我認為未來自營是大趨勢,儘管這條路非常坎坷。
經濟之聲:作為消費者,現在我知道了,為什麼一件成本300元的衣服到我的手中就變成了2000元。那麼,怎麼才能使服裝定價更貼近消費者的心理訴求和購買能力?有沒有什麼好辦法?
蘆雲:消費者在心理上雖然不能接受,但是也很無奈。消費者所追求的可能還是物美價廉的商品或者服務,在這種情況下,我認為供需還是應該達到平衡。雖然消費場所不同,服裝的品質和品牌也不盡相同,但是它應該有一個價格區間,使得消費者能夠在市場上買到他所需要的商品。
經濟之聲:對消費者網購服裝,二位覺得有什麼要提防的價格或者品質陷阱?
趙萍:我認為可能買的沒有賣的精,消費者很難真正避免所謂的陷阱。想買到最便宜的、性價比最高的商品難度還是非常大。首先從電商和實體店的角度來説,很多品牌商開設了網上的旗艦店。消費者可以將它們與實體店進行比較,但是現在的品牌商對於網店有幾種不同的定位,有的就是把網點當做特價店,打折處理過季的商品。
消費者想比價很難,商品不一樣,所以價格也不一樣。但是消費者一定要注重幾個方面:第一,提前做好購物計劃,要理性消費,量力而出。第二就是要長期關注,不要在想買的時候立即出手。第三是避免佔便宜的心理,儘量到旗艦店或信譽比較好的網店或者實體店去買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