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連浩特對外貿易“變遷史”:手語、訂單、網際網路
- 發佈時間:2015-11-17 17:53: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新網二連浩特11月17日電 題:中國邊城二連浩特對外貿易“變遷史”:手語、訂單、網際網路
中新網記者李愛平
初冬的二連浩特國際商貿城氣溫驟降,冷風嗖嗖。但這並不影響烏雲格日勒僅有20余平方米店面“松德爾服裝店”的照常營業。
42歲的烏雲格日勒是中國邊城二連浩特經營服裝店的蒙古國“商人”,在上月舉行的中蒙博覽會上,她極具意義的與中國各地客商簽訂了一筆關於羊毛地毯的“訂單”。
然而“遺憾”的是,在中蒙“政熱經熱”背景下,她僅熟悉“訂單”這一貿易方式。而對早前的手語及當下的網際網路卻很陌生。
當地人士指,手語、訂單、網際網路是邊城二連浩特貿易變遷史最關鍵的三個詞彙,做生意的人都應有所了解。
位於中蒙邊境的二連浩特,因早年其佔地面積僅有1.9平方公里,一度被稱“袖珍”小城。但隨著1992年7月,國務院批准該市為沿邊開放城市後,這裡噴發出的商業氣息卻令人乍舌。
熟悉當地貿易變遷的王立華回憶説,1992年前後,這裡最早涌現出了來自浙江義烏、河北白溝的諸多商販,而參與貿易的則有來自蒙古、俄羅斯、芬蘭、波蘭等國的民眾。
由於語言不通,王立華説,交易中一個有趣的現象是,買賣雙方交易全程幾乎不説話,他們在特定場合産生了特殊的語言——手語。交易雙方幾經出示手指頭,便報了價,點頭成交,搖頭作罷。
《人民日報》一名記者對此現象採訪義烏商販詢問與外國人做生意是否懂外語?這位攤販伸出十個手指頭説:“有這個就行了。”
“手語”的出現雖然避免了交易雙方的尷尬,但絕非二連浩特對外貿易中的“常態”。進入新千年之後,“手語”交易便漸失市場。而“訂單”交易則成主流。
與烏雲格日勒同樣來自蒙古國的德。剛其木格,在二連浩特從事蒙古袍製作生意已有數年。當記者與其談及“訂單”的概念時,她笑逐顏開説,拜“中蒙博覽會”所賜,現在她的加工製作蒙古袍生意的訂單,排到了2016年1月份。忙不過來,已經雇了三個工人。
中新網記者梳理髮現,在當下的二連浩特儘管眾多來自全國乃至蒙、俄的商人依然對“訂單”這一詞彙念茲在茲。但一些精明的商人已經看到了網際網路時代下的“商機”。
尤值一提的是,2014年8月20日中蒙跨境電子商務“城市商店”在該市正式上線,激發了大多數意欲改變“商業模式”的中、蒙、俄商業者,他們深切感受到網際網路時代電商的“無窮魅力”。
17日,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的烏雲格日勒説,網際網路時代下的電商是一種趨勢,一定要學會。
她笑著説,目前她的兩個孩子均在浙江上學,這樣的“疑難問題”可以向孩子們請教,而且她的小女兒已經開始教她如何操作電腦,如何在網路上下單、購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