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0月1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為了3.5億個包裹 菜鳥“雙十一”蠻拼的

  • 發佈時間:2015-11-17 07:53: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時代週報記者 劉科 發自杭州離“雙十一”還有三天,孫建就把工作節奏從“996(早9點到晚9點,每週工作6天)”調到“007(全天24小時,每週工作7天)”。

  這位菜鳥網路(下稱“菜鳥”)負責商家運營的資深專家已經連續熬夜,這種忙碌的背後,是1007名菜鳥員工都感到“雙十一”倒計時的日益迫近─除了程式員留守位於杭州西溪的阿里巴巴總部園區,今年“雙十一”期間,菜鳥工作人員大多趕赴各地快遞公司,負責協調合作和資源調配。

  菜鳥在2013年5月成立,註冊資本50億元,股東除佔股43%的阿裏外,還包括銀泰、復星、富春集團、順豐和三通一達等,第一期投資額達1000億元人民幣,總投資將達3000億元。

  馬雲本人將菜鳥視為他商業生涯的最後一次冒險─菜鳥的另一個名字叫“中國智慧物流骨幹網(CSN)”,它要覆蓋整個中國,任何商品通過這個網路實現全國24小時可達,這是一個具有挑戰的事情,並無先例可供參考。但是又必須去推進─只有破解物流瓶頸,阿裏的電商事業才能穩固無憂。

  在戰略層面上,商流(淘寶、天貓)、資金流(螞蟻金服)、智慧物流,是阿里巴巴商業帝國的鐵三角閉環,中間用大數據雲計算,將此三者串聯。如今,電商和螞蟻金服均已成型,作為後起之秀的菜鳥網路,被視為是阿裏未來最具潛力的淘金場。

  經歷了兩年多的低調發展後,含著金鑰匙出生的菜鳥網路在今年“雙十一”將迎來最大考驗─根據大數據預測,今年“雙十一”期間包裹數將至少有3.5億件,遠超去年的2.78億件。

  面對包裹單量30%增長的大考,菜鳥今年能交上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嗎?

  大數據物流元年

  過去兩年多來,菜鳥的分量在阿裏生態系統內逐漸凸顯,去年4月,張勇(逍遙子)接替銀泰集團董事長沈國軍擔任菜鳥CEO,張勇目前同時是阿里巴巴集團CEO。擔任菜鳥總裁的,則是阿里巴巴27位合夥人之一董文紅。

  今年年初,阿裏雲總裁王文彬調任菜鳥擔任CTO兼快遞事業部總經理,這一調整背後亦不難窺見菜鳥的戰略思路─去年,阿里巴巴集團提出要將一切業務數據化,對菜鳥而言,數據和資訊的價值已經達成共識。

  不同於京東的自建物流,阿裏在物流戰略上,祭出的仍然是平臺策略。今年5月,總裁童文紅在首屆“菜鳥江湖大會”中強調,菜鳥不會自己做物流:“菜鳥從一開始就立志要做一家數據驅動型的公司,這一點從未改變。”其核心任務是打造基於快遞和物流的數據平臺。

  目前,淘寶、天貓電商平臺上相關的10余家快遞公司的前臺數據系統已經全部實現和菜鳥對接,這意味著菜鳥擁有了一張全國性快遞監控網路,這一平臺如同一個中樞協調機構,每個包裹、每家快遞從倉庫發貨就開始接入,攬收、轉机、派送資訊,都一覽無遺。

  在物流行業裏,有一條重要規則是:能不流則不流。菜鳥首先做的是在貨物動之前,讓數據先動起來。

  菜鳥的物流預警雷達正是基於該基礎誕生的,這款在2013年推出的産品,通過大數據對包裹量進行提前預測,來引導商家備倉發貨,幫助快遞公司調配運能運力資源。

  為迎接今年的“雙十一”,在物流預警雷達升級的基礎上,9月,菜鳥推出了升級版的大數據平臺“菜鳥天地”,除各快遞企業自身的實時單量,攬派簽收等基礎數據,以及預測預警資訊外,該産品還對各企業的時效作了深度挖掘,如從時段預測全面躍升為動態實時預報。

  更為重要的是,“菜鳥天地”的預測更為精準,“去年預警雷達只知道一個幹線有多少包裹量,今年我們不只知道幹線,還知道運轉中心、終端網點會承接多少包裹,這樣對整個運力調配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實時數據分享給快遞公司,讓他們提前做預案。”孫建説。

  除了物流預警,電子面單是菜鳥基於大數據的另一個明星産品。相較于紙質面單而言,電子面單被通俗理解為是“有證據的郵票”,其印刷成本更低,快件的路由更清晰,從用戶下單一刻起,菜鳥就會為訂單生成一個編號,生成面單自動綁定,並實現物流任何一個環節中面單都可追溯。

  菜鳥給時代週報記者提供的數據顯示,使用電子面單,列印速度提升4-6倍,發貨速度能提升30%以上。截至今年10月,電子面單的使用率已經超過六成。孫建稱,“雙十一”期間有望超過八成。

  作為電子面單的基建部分,菜鳥今年聯合高德地圖,建成了中國最大的4級地址庫,以匹配消費者的配送地址到具體的鄉鎮以及街道級別。

  “有了架構化的地址訊息,就可以提供更精準的線路規劃和配送分派,降低誤派送的比例。”孫建説道。

  社會化協同平臺

  大數據,解決的是資源的協調問題以及部分環節效率的提升,如何消化淘寶和天貓巨大的訂單體量,菜鳥線上下需要做得更多。

  來自國家郵政數據顯示,目前中國每天産生的快遞包裹數量在4500萬-5000萬。菜鳥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有超過70%的快遞包裹在菜鳥數據平臺上運轉,這意味著每天有3000萬-3500萬包裹會在菜鳥數據平臺上運轉。在孫建看來,這必須得用網際網路的思想來升級整個行業。

  菜鳥成立初期,設定了天網(大數據)+地網(倉配)的發展戰略,試圖以此去革新快遞業。在此架構中,倉儲成為其重要的一部分,在2014年初一度有關菜鳥拿地做物流地産的質疑鋪天蓋地,馬雲曾特別對外澄清否認了這個猜測。

  今年5月,童文紅在“菜鳥江湖大會”中回應稱,菜鳥不是一家地産公司,“我們為什麼拿地?因為在一級的節點上,在一些核心大城市上,會發生大規模貨物和商家的聚集,自建倉配,才能使效率達到最優”。

  這兩年,菜鳥以低調的姿態在北上廣和成都、武漢已自建起5處倉儲,分別覆蓋華北、華東、華南、西南和華中地區,總面積100萬平方米。在這5個中心倉之外,菜鳥還會與倉儲和物流公司以合作共建、租用的方式對接。

  但這還遠不夠,童文紅在今年早前接受《快遞》雜誌專訪時描述,“菜鳥的計劃是接下來要達到12個節點區域的覆蓋,至少實現50個重點城市的次日達。最終建倉地址將取決於後臺商家和物流數據的智慧化分析”。

  這不啻於是對目前快遞行業的一種顛覆。過去圍繞電商的快遞公司一直進行的是點到點式的配送,即收貨-發貨分公司-分撥中心-收貨分公司-送貨。而菜鳥的介入則讓流程變成了倉儲中心-落地配。

  面對“雙十一”巨大的商品發貨量,考驗的不只是倉儲系統,更大的壓力會直接流向配送服務,在支線配送網路建設方面,菜鳥更多地是依賴社會化眾包的方式。

  “菜鳥的基因是網際網路,其優勢十分明顯,其短板亦十分明顯,作為一個平臺,它不參與實際線下物流服務的提供,倉儲誰來管理經營和商品誰負責落地配送,這些只能通過社會化物流快遞資源。”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張周平在接受時代週報記者採訪時如是説。

  要消化阿裏電商平臺上每天産生的3500萬包裹量,需要通過數千家國內外物流、倉儲公司以及170萬物流及配送人員協作,這又得通過菜鳥接入快遞公司、倉配服務商、日日順、蘇寧物流、落地配公司等合作方來實現。

  今年9月,阿里巴巴啟動“杭州+北京”雙中心戰略,其時菜鳥對外表示,已協同其物流合作夥伴,在北方地區調度起80萬名員工,40萬輛運輸車輛,並實現專列火車,包機直送,形成了北方最強的物流力量。

  兩大挑戰:跨境與村淘

  2014年,中國産生和投遞電商包裹近140億件,平均每個人每年接收10個包裹,所有的電商從業者都在思考和解決一個共同的問題─如何讓海量包裹更快更好地送達每一個消費者手中。

  今年以來,菜鳥調整了原來的“天網+地網”兩大戰略方針,而重新定義為5大戰略:快遞、倉配、驛站、跨境、農村,其正在積極佈局後三者─目的是解決最後一公里的配送難題。

  最後一公里,一個是城市末端,一個是農村末端。在城市最後一公里的細節上,菜鳥下了很多功夫,從2014年開始,菜鳥在國內各高校建立名叫“菜鳥驛站”的最後一公里網點,目前這些網點已有3萬個左右,其中校園站點1000個左右。

  今年6月,百世匯通和圓通宣佈先期加入菜鳥驛站,把它們作為代收網購用戶包裹的站點,這相當於讓菜鳥驛站走出校園,進入社區。

  在農村,沒有誰的網路覆蓋程度能比得過EMS,菜鳥很聰明地選擇跟EMS結盟。去年,阿里巴巴跟中國郵政集團合作。目前,中國郵政已對菜鳥開放5000個郵政自提網點。

  除了與郵政合作,在物流渠道下沉上,阿里巴巴從去年下半年啟動了“千線萬村”計劃─在農村末端,菜鳥計劃未來建設1000個縣級運營中心,下沉到10萬個村級服務站。

  為解決農村淘寶物流配送問題,整個“雙十一”期間,菜鳥在全國建立了將近200多個臨時三級服務站,試圖嘗試末端延伸的保障。“在縣級設立分撥中心,再聯合當地的落地配,送到村的合夥人手上。“李瑋説。

  考驗菜鳥的,除了村淘外,還有跨境電商物流。區別於國內物流,尤其是宅配物流的高度競爭不同,海外物流主幹仍然是郵政網路。

  過去一年,通過一系列海外郵政系統合作,目前,菜鳥網路已擁有49個全球合作夥伴,其跨境可覆蓋224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全球範圍的74個跨境倉庫並開闢跨境專線16條,跨境物流日處理能力容量已超400萬單。

  “跨境物流今年是一個元年,今年‘雙十一’,菜鳥與合作夥伴們已在上海、杭州、寧波、廣州、重慶等地準備了超過30萬平米庫容的保稅倉,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等地數十架包機,也已準備就緒。”李衍升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