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鍵盤一敲,養殖場就跟市場連通了”
- 發佈時間:2015-11-17 07:31:49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鄧俐
11月4日9時30分,國家級重慶(榮昌)生豬交易市場電子交易中心內,仔豬交易集中競拍開始。大廳LED顯示屏上,閃現出一欄欄參加競拍的仔豬産地、品種、數量、賣家等基本資訊,電子競價螢幕綠、黃、紅燈頻頻閃動。1個小時激烈競拍後,LED顯示屏定格:起拍價18.6元/公斤,成交價18.6元/公斤,仔豬競拍成交1534頭。截至當日15時30分交易結束時間,全天掛牌成交生豬2774頭。
“現在賣豬真輕鬆!”當天,在榮昌區銅鼓鎮劉驥村,養殖戶鄧太斌看著眼前交割成功的80余頭生豬,笑容滿面:“自從有了生豬電子交易平臺,通過鍵盤,一下子就把我們養殖場和市場連通了,還能賣個好價錢。”
鄧太斌的養殖場年出欄生豬600余頭,養殖規模在當地並不算大。但就這樣的養殖規模,在生豬電子交易平臺建成以前,他也很愁銷路。“以前,主要靠豬販子到村裏收購,壓價、‘打白條’,收不到現錢的事經常遇到。”鄧太斌説,自從2014年5月起,通過這個國家級的生豬交易市場電子交易平臺銷售生豬後,他的煩惱沒有了。
令鄧太斌非常滿意的國家級重慶(榮昌)生豬交易市場,由農業部與重慶市人民政府共同建設,2014年4月17日上線試運作,同年5月20日正式上線,實現生豬活體掛牌運行銷售,把傳統的生豬活體貨款直接交易,轉變為網上交易,形成了有形畜牧市場與網上電子商務、線上交易與線下交割有機結合,倉儲交易與物流配送相銜接的現代市場格局。
“電子交易平臺的交易方式有嚴格的規則。”市場總經理張彬介紹,這種規則體現在“自主填報、智慧搜索、點擊成交、電子結算、實物交割、違約賠償”上。張彬特別強調,該平臺設立了保證金制度,交易雙方均需交納保證金,一旦對方違約即按規定賠償。
這種交易模式意義何在?張彬認為,最直接的好處是通過公開平臺交易,減少過多的中間環節。他透露,全國各地傳統生豬交易模式大同小異,一是由豬販從養殖戶手中進貨,再轉手賣給屠宰場或肉類加工企業;二是養殖戶將豬直接運到預約的屠宰場或肉類加工企業;三是肉販直接從養殖戶手中買豬,屠宰後再上市銷售。傳統模式明顯是一對一的單線聯繫,由於市場資訊更多地掌握在豬販、肉販、屠宰場或肉類加工企業手中,生豬價格不時被扭曲。而進行電子競價的生豬交易模式,改變了過去生豬價格資訊不對稱的局限,對買賣雙方都更為公平,能有效減少過多流通環節造成的養殖者利潤及消費者權益向豬販的轉移。
“這種交易模式對養殖戶的利益保護是明顯的。”張彬説,傳統生豬交易往往是豬販把豬收購來交給屠宰場宰殺後,甚至到肉賣完後養殖戶才能收到款。而現在電子交易平臺上,通過軟體形成的電子結算規則,養殖戶先收到款後,才進行實物交割。與此同時,生豬電子交易平臺還增加了養殖戶的收入。這一平臺上的交易價普遍高於傳統市場,且往往高於國內其他地方。
鄧太斌告訴記者,以前銷售一頭肥豬,要為經紀人、販運戶等中間環節付費20~30元。現在通過電子交易平臺,他不僅節約了不少錢,而且可以通過電子交易平臺上的“選擇窗”直接與客戶議價,直到雙方滿意為止,改變了以前被動接受銷售價格的局面。
來自該交易中心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0月30日,國家級重慶(榮昌)生豬交易市場生豬活體電子掛牌近300萬頭;交易交割近160萬頭,其中仔豬活體近140萬頭、生豬近20萬頭;交易金額近10億元;交易客戶近2000戶,入市客戶發展到四川、雲南、貴州、河南、山東、江西等10個省市。
下一步,該市場還將以生豬活體現貨交易為基礎,以電子交易平臺為支撐,以創新交易模式為核心,以生豬全産業鏈為服務對象,以“擴大現貨交易量”和“實現價格發現功能”為落腳點,堅持從現貨到OTC場外市場再到期貨的“三步走”發展戰略和模式創新,充分利用行政和市場“兩隻手”的力量,以及移動互聯網及現代金融工具,加快推進國家生豬市場建設,逐步實現國家生豬市場“價格發現中心”、“資訊匯集傳播中心”和“標準化養殖引導中心”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