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消費平民化——中國“剁手族”們不再買表買包
- 發佈時間:2015-11-16 16:27:47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網北京11月16日新媒體專電(記者藺妍)各位雙十一敗的貨到了麼?剁了的手迅速長回來要拆快遞啦!可你知道豪氣哥和藝術女是不趕雙十一的,人家“剁手”必得是具有精神價值的藝術品——11月12日至15日在上海世貿中心舉行的第19屆上海藝博會迎來5萬觀眾,成交量約1.41億人民幣,再破紀錄。
業內人士指出,中外畫廊對待中國市場越發理性現實,適合市民家庭需求,裝幀性強的尤為熱銷。中國“剁手族”們的消費視野正從土豪款名包名錶,轉向曾經是“陽春白雪”的藝術品消費。
“剁手族”:從“敗表”到“敗畫”
近年來,投資和收藏為主要目的的中國藝術品市場正在向日用和裝飾目的過渡,中國買家的個人品味和審美情趣也正在逐步形成。席勒、莫奈、馬奈、畢加索等“已故大咖”縱然買不起,今年能讓市民“心中長草”的中低價位藝術品卻成為市場贏家。如何確定作品價格,是藝術圈“新剁手族”們的最大難題。
在投行工作的溫小姐常在國外出差時購買藝術品,作為資深買家,她説國際市場上普遍認可的現代藝術家都有穩定估價,紐約、巴黎和世界各地的畫商和畫廊都會代理他們的作品,價格只會略微浮動,只要平時在網上關注藝術或常逛畫廊,都能獲得直觀和準確的評估。
“這兩年國內展會看到國際主流的現代作品,這是前幾年沒有的,感覺很驚喜。”這類價格幾萬、幾十萬不等(也有幾百萬的),普遍被認為具有家居裝飾、個人欣賞和保值投資的三重功能。但她坦言,即使前些年買的藝術家作品價格確實上漲,也不會出售,一來購買本身主要為裝飾房間,二來價格上漲一般不大,轉手費用算下來效益不高,還是以消費為主、投資為輔。
10萬元以下的畫作顯然更具消費性。美國一家畫廊展出的繼父丙烯顏料畫(約16電腦螢幕大小)2-5萬不等。一些知名度不高、但色彩絢麗、裝飾性很強的畫作,只要1-2萬元。其中中國作品有普遍認可的定價公式,與藝術家的創作時長和期間基本消費(畫布顏料及生活費)直接掛鉤。
低於1萬元的畫作數量不大,但銷量卻不錯。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上海女士在一家烏克蘭畫廊攤位幾千元購進一幅油畫,現場打包直接扛走的場面十分豪氣,還引得一些人圍觀。業內人士透露,價格特別便宜的油畫有可能缺乏創作和表達的藝術過程,但不否認仍具裝飾作用,往往是“剁手族”的試水之選。
國際范:俄羅斯、南韓畫作受歡迎
藝術圈講的是格調,“雙十一”都海外專場了,藝博會也要擁抱世界。外國畫廊的數量從去年的40多家增加到60多家,佔參展畫商總數的近一半,也是19屆藝術展中外作品數量和比例最高的一屆。中國人正在逐漸接觸和接受國際藝術作品,特別是現代作品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欣賞。
俄羅斯和南韓的畫作因去年銷量突出,今年特意開設了專區。俄羅斯瑪爾塔阿莎茲畫廊的負責人葉蓮娜介紹説,俄國作品受歡迎一是因為上世紀中國派出大量美術生前往前蘇聯學習,對其繪畫風格的認可和傳承都很有根基,特別是寫實的油畫作品在中老年金主中很有市場;二是因為紅軍時期題材的作品能引發不少高齡買家的興趣,成為銷售主力。84歲的退伍軍人王先生説,自己在一幅紅軍戰士告別女友的畫作前站了半天,很有感觸,這種寫實作品帶來深沉的美感和歷史感。
南韓的一家畫商截至14日中午就已售出20余件畫作,買家一半是中國人,一半是南韓人,“許多南韓公司在上海設有分部,人員長期居住在這裡,對裝飾藝術品有很大很持續的需求。”
藝術消費平民化
“上一代中國人並沒有形成藝術鑒賞和藝術消費的習慣,這需要時間去接觸和學習,” W.A.Y.未藝術網的翁昕説,近十年這一市場正日漸成熟。他指出,2004年-2010年期間,藝術院校畢業生還在較功利的迎合市場,如模倣當代知名藝術家手法等;但2011年-2015年期間,藝術家的創作越發多元化,更注重自己的表達。
翁昕此次專門製作了“觸摸專區”:8幅內容完全相同的畫,卻用8種不同的畫布和顏料展現,每幅畫的下面都特意放置了同一材質的小畫,“專供參觀者觸摸和感受不同材料的質感,對比它們呈現出的不同視覺效果。”他説越來越多的人在關注藝術,他因為在知乎上受邀回答藝術專業問題已有近10萬粉絲,逛各國博物館寫成的“小翁的藝術之旅”也擁有眾多擁躉。
中國畫作的經紀人邵慧明説,之前覺得高高在上的文藝精神,正在走進人們的生活日常,一些萬把塊錢的小畫作成為溝通普通藝術消費者和畫家的介質,藝術互動越來越平民化和常態化,“許多人跟我説,累了就坐在沙發上盯著自己喜歡的畫看一看,是最放鬆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