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5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專家談中國金融業未來改革和發展

  • 發佈時間:2015-11-16 10:22:45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建立農村新型信用合作組織

  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中國金融學會執行副會長 吳曉靈

  在農村,資金融通是擴大生産的重要條件,信用合作社可以增強資金融通的可獲得性。但中國現有的信用合作社已經走上了商業化道路,不可能恢復到合作經濟中去。因此,我有一個想法,建立農村信用互助組織與合作託管行相結合是新型信用合作組織的制度安排。

  我們知道,吸收存款是合作金融遭受扭曲和産生風險的重要原因,承諾制的信用互助是新型合作組織的基礎,沒有資金池是新制度的特點。那麼,應怎樣來運作呢?即參加信用互助的人進行初始資金的繳納,類似于股本金,其餘願意出借的資金、能夠用於互助的資金則通過承諾制,一旦有了貸款需求的時候,資金才會匯集起來,因而做到以貸定籌,這時候就不存在存款。

  資訊技術的發展使得承諾製成為可能。當客戶有了貸款需求,按照貸款需求量和社員的評議結果,把大家承諾的資金通過合作託管行集中到互助社的賬戶上,並瞬間打到用戶的賬戶上,基本在社員內不實現出借人和借款人的直接對接。社員直接融資可以提高資金出借方的收益,其中沒有第三方利益的收取,而是按照合作制在其內部進行分配。

  信用互助可以實現社員的融資民主管理,提高資金融通的便捷性,對接商業金融機構金融服務最後一公里。商業金融機構真正要滲透到農村去,了解農民的情況,成本比較高。但是在農村範圍內依託于專業合作社的信用互助,社員互相之間比較了解,通過他們的評議和管理來實現資金融通,這一方面可以提高社員的民主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減少商業機構的徵信成本,完成商業銀行對互助社資金的批發。在運作過程中,他們的初始資本金可以變成互助社的互保基金,用信用互助的互保基金實現農戶的信用提升,擴大社員的融資渠道。

  同時,要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加大對農民信用互助的扶植力度。財政的扶持可以是託管費的補貼、再擔保基金,也可以對農戶的貸款給予貼息。總的來説,是重新構建一個沒有資金池的農村信用互助社。這個信用互助社在商業機構開戶,由商業機構對其進行輔導和資金管理、資金的批發、再融資,由財政給予補貼。這樣的新型合作機構可以減少行為的扭曲,構建與農村的合作和商業機構的對接。這是我的一個想法,也正在一些地方開展試點。

  金融機構改革應堅持市場化方向

  中國進出口銀行原董事長、中國金融學會副會長 李若谷

  中國未來的改革要實現市場化,金融機構也必須實現市場化,以適應已經市場化的經濟,否則就會阻礙生産力的發展,阻礙經濟的發展。金融改革今後要思考以下三個重點問題。

  一是大中型金融機構的市場化改革。金融改革經過30多年的努力,現在已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效益明顯提高,服務水準得到很大改善。但我國銀行體系依然相對壟斷,不能適應已經比較市場化的經濟發展。我國大型股份制銀行的改革方向也要向著更加市場化、股份更加分散化的方向發展,也就是國有股的減持問題。此外,中小股份制商業銀行將來也要考慮國有股、公有股的減持問題。城市商業銀行應該是培育的重點,目前,我國有130多家城商行,資産規模不到兩萬億元,是不是可以考慮讓這些城市商業銀行真正實現民營化,這是一個想法。

  二是中國發展過程中的中小金融機構問題。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不僅是中國的問題,而是世界性的問題。世界各國基本上都是通過中小金融機構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中小金融機構最好是民辦的,但要有保險機制。所謂中小金融機構與國內的中小銀行不同,比如説北京銀行在國內是中小銀行,但其資産超過萬億元,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小型、中型銀行。我所説的中小金融機構是小微金融機構的發展問題,他們的發展才是解決當前問題的途徑。美國對大型銀行的分支機構進行了限制,因此保護了中小微金融機構的發展。另外,還要加快發展風險投資機制,這對於解決小微企業特別是創新企業的融資難問題有很大作用。

  三是要為中小金融機構發展創造良好環境。中國的金融監管一定要改革,要賦予中小金融機構更多靈活性。另外,資金怎麼解決?除了資本金以外,其他的資金來源也要想辦法拓展。我去過浙江海寧的一個小貸公司,它發展得非常好,沒有什麼不良資産,資産規模也從大概一兩億元上漲到八九億元。但是小貸公司一旦出現風險,原來從商業銀行的融資渠道便中斷了,會影響它的進一步發展。小微企業的融資問題要想辦法解決,只有這樣才能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不發展小微金融機構是不可能解決這個問題的,因此在發展上要放開,膽子要大一點,風險肯定是有的,但如果説因為害怕風險就不發展小微金融機構則是因噎廢食。

  未來的優秀銀行是資訊化銀行

  中國工商銀行董事長、中國金融學會副會長 姜建清

  近年來,以網際網路為基礎的新一代資訊技術開始發展,正在給我國的金融服務業帶來市場格局和服務模式上的重大變革,在市場上引發熱烈討論。傳統金融機構面臨著去仲介化的挑戰——網際網路、第三方支付公司的發展,挑戰銀行的支付仲介功能;P2P等新型網際網路融資模式的興起,對商業銀行的融資仲介功能産生衝擊;各類網際網路的財富管理平臺,分流了銀行的存款資金來源。對於上述挑戰我們必須重視,但是就此斷言金融機構會被去仲介化,我不敢茍同。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些業務表層現象,我們發現商業銀行面臨的更深層次的衝擊實質上關係到資訊層面。

  網際網路的挑戰是現實的,商業銀行要鞏固發展仲介功能就必須適應挑戰,儘快從支付仲介、融資仲介向資訊仲介升級。資訊具有潛在價值,但是需要經過開發利用才能轉化為現實價值。資訊同銀行的資本渠道一樣是重要的經營資源。著眼未來,中國的金融機構亟須進行資訊化的升級,未來的優秀銀行應該是數據大行,是數據分析、數據解讀的優秀銀行。要從數據中獲取洞察力,攫取價值。強調資訊化銀行建設,不是簡單的資訊升級和應用拓展,而是通過資訊的集中、共用、挖掘,使銀行整個經營決策和戰略制定過程從依賴經驗向依賴數據轉變。

  商業銀行也要鞏固和發展金融仲介功能,要建設資訊化銀行。資訊化銀行要具備5個特徵,一是資訊共用,實現銀行內外各類資訊的集中整合、共用、挖掘等應用,使資訊資源成為經營發展中起決定性作用的重要生産要素;二是互聯互通,實現前中後臺貫通、各渠道協同、各機構聯動的高效暢通渠道;三是整合創新,通過大數據和整合核心企業客戶與其上下游企業之間的資金流、物流、商品流之間的關係,分析其相互關係及影響,打通全流程的金融服務鏈條;四是智慧管理,充分利用數據挖掘和分析工具,智慧分析海量的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數據,由此進行市場精準行銷,評估風險,配置資源;五是價值創造,現代商業銀行的競爭是資訊競爭,商業銀行通過資訊數據優勢發現機遇,撮合供需,達成交易,將資訊轉化成商業交易和服務供應。資訊化銀行的建設事關中國商業銀行未來生存發展的基礎和根本。

  金融監管協調機制應由央行發揮主導作用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社科院原副院長、中國金融學會副會長 李揚

  中國需要怎樣的股票市場凸凵洗嬖諍芏轡侍猓需要我們在“十三五”開始的時候加以思考。

  第一,迄今為止沒有完善的頂層設計。我們在開始設置的時候並不是非常清晰,盲目地認為中國發展市場經濟,市場經濟國家都有資本市場,所以我們也應該有一個資本市場。對於資本市場頂層設計而言,沒有非常完善的規劃,都是大的概念。

  第二,我們給這個市場賦予了太多的政策理念。資本市場擔負著提高效率的功能,讓它為國企解困服務應當説是不堪重負。賦予太多的政策功能,會迷失其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的根本目的。

  第三,資本市場的本質是資本形成、資本交易的地方,什麼時候變成了資金池?所謂場外配資其實就是默許大量信貸資金入市,這是資本市場發展的大忌,防止信貸資金入市是世界各國的通則。問題不在於過度投資,也不在於過度投機,而在於過度負債。這個市場現在就是過度負債。

  第四,這個市場重交易、輕資本形成。資本市場首先是促進資本形成的市場,但是我們是先從資本交易做起的。這是中國特殊的改革路徑造成的。重資本交易會導致很多惡果。

  第五,就監管來説,既有過度監管,也有監管真空,顯然與分業監管模式密切相關。我們現在提供到市場的大多數産品已經是混業産品。如果按照“誰家孩子誰來抱”的監管思路,一定是有的“孩子”沒人抱,有的“孩子”搶著抱。這次股票市場波動我們看得很清楚,就是那些場外配資監管最灰暗的地方出了問題。

  對於下一步的發展,有以下幾個思路或者要點需重視:

  第一,我們在設計未來的中國股票市場發展,包括資本市場、金融市場發展目標時,要突出它的媒介定位,即資源有效配置的載體。

  第二,要建設有利於資本形成的市場。中國現在“不缺錢”,但缺資本,尤其是缺權益資本。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主要指草根層次方面,因為現在中國草根階層需要資本,需要資金。我們搞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缺的就是那第一筆資金,使他們能夠成為企業的資本。

  第三,我們這個市場應該是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市場。以中小投資者為主是中國資本市場的特點,必須滿足廣大中小投資者的需求,保護中小投資者,否則資本市場很難健康發展。

  第四,這個市場應該是一個開放的市場。十八屆五中全會把開放列為五大發展理念。股票市場的開放不僅是其本身的開放,更是資本項目的開放。我們要成為一個負責任的國家,就要向世界提供公共産品,包括金融領域,包括資本市場規則。

  第五,這個市場應該是一個有效監管和法制嚴密的市場。我國資本市場的法律還比較粗糙、滯後,也存在監管問題。本輪市場波動再次暴露出市場分業監管的問題。要強調監管協調,那麼,監管協調應通過什麼機制?我個人認為英國的模式比較適合中國,也就是中央銀行發揮主導作用。原因有三,第一,中央銀行在資訊上是最有優勢的;第二,中央銀行有處置的手段,因為它有最後貸款人職能;第三,中央銀行在組織上和人事上最成熟,所以協調的責任落在中央銀行為好。

  網際網路金融的主旨是服務實體經濟

  中國人民銀行條法司司長 張濤

  第一,網際網路金融作為新興業態,發展速度非常快,市場、消費者在感受其便捷服務的同時也有所期待。但其與已有的金融服務總量相比依然較小,一方面是份額比較小,另一方面是數量與已有的金融服務不在同一個水準線。這個現象在美國和其他國家也一樣存在。據有關部門不完全統計,支付機構網際網路支付2014年底累計金額佔同期全社會支付系統的比例僅為1.72%,體量比較小。

  這説明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新事物發展雖然迅速,但體量與已有事物相比較小,不過也説明其未來的發展潛力很大;另一方面,網際網路金融在新技術的支撐下作為一個獨立的業態存在,仍需與已有的金融服務進一步融合。

  第二,網際網路金融的主旨是服務實體經濟。從宏觀層面來講,作為一個服務業態,能不能更有效地為實體經濟服務十分重要。我們很難評判微觀機構的一些做法是否最終會服務實體經濟,但我們希望看到的是,在新的技術條件下創新越來越多,消費者越來越能夠直接感受到更好的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夠越來越多地感受到金融的支援,在不同的資金配置上,用更快更有效的方式使這些機構得到滿足。我們也希望在提供服務的時候,各個專業機構、各個提供服務的金融機構、各個網際網路機構能夠協同合作。

  第三,在監管方面,我不認為是“監管針對網際網路服務”,而是“監管針對金融服務”。這樣的監管既適用於目前的被監管機構,也適用於網際網路金融機構,其中包括傳統企業和新興企業。為適應網際網路機構提出的監管基本原則,如充分的資訊披露和公平的監管環境,下一步,資訊披露應更充分,監管應在同一框架之下,從而杜絕監管套利的問題。同樣,也需要監管者防範資訊欺詐風險。

  另外,還要思考如何進一步完善市場機制的問題。在新的機制條件下,網際網路時代會不會導致壟斷趨勢加劇,或是競爭的加劇?顯而易見,兩方面都可能會有。如新的業態出現了,過去不做金融服務的網際網路公司將來就會去做。同時,由於網際網路的基本特徵,比如在第三方支付領域,市場份額分佈很不平均,就産生了自然壟斷趨向。如何平衡壟斷和競爭的關係還需要進一步探討。

  金融業和實體經濟是共生共贏而非零和關係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穩定局局長 宣昌能

  應如何看待和實現金融和實體經濟的發展共贏,我結合學習五中全會精神談以下幾點認識。

  第一,要理性地看待經濟和金融的關係。兩者是共生共贏、相互促進的關係,不是零和的對立關係。西方國家在金融危機前一個階段的金融創新搞得過度了,發展過於複雜的金融衍生品,脫離了實體經濟需求,是導致金融危機的重要因素。

  回顧20年來我國金融業的發展,我國金融業尤其是銀行業是在支援和服務實體經濟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只有培育發展良好的金融體系特別是銀行體系,才能有力地支援實體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從大型商業銀行改革歷程中可以看到,在上世紀末應對亞洲金融危機衝擊時,我國銀行業在支援實體經濟發展方面心有餘而力不足。當時,因為多年來的體制機制因素,造成銀行業積累了大量不良資産,資本充足率極低甚至為負,資産負債表很不健康。黨中央、國務院在2003年採取有力措施,通過核銷掉已損失的資本金、市場化處置不良資産、外匯儲備註資、公開發行上市等步驟,對大型商業銀行實行股份制改造,夯實了銀行業穩健發展的堅實基礎。改革後,銀行業對實體經濟的支援能力大大增強,為我國成功抵禦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奠定了穩定的基礎。

  當前,經濟增長下行壓力加大,銀行業面臨的經營環境日趨嚴峻,風險也在逐步顯現。所以要用長週期和跨週期的視角來看待金融業和實體經濟的關係。從長期來看,不能單方面過分強調銀行“多拉車、少吃草”,穩健的銀行業是經濟發展的基礎。銀行業不穩健,一旦出現問題,對實體經濟的傷害更大。

  除了跨週期地看待和發揮銀行支援實體經濟的作用和功能,還要考慮政策性和開發性金融的合理作用。要防止過度使用政策性和開發性金融,因為過度使用一方面會導致機構資本充足率快速下降,還會因對外提供的融資成本較低帶來資源錯配和價格機制扭曲,産生擠出效應。

  第二,當前要大講特講改進和完善金融生態建設。金融生態是倣生概念,很好地描繪了金融體系與金融環境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關係。當前,隨著經濟增長下行壓力加

  大,不少地方出現金融生態環境惡化現象,不良貸款加速反彈,甚至有一些地方民企、國企惡意逃廢銀行債務,嚴重影響了銀行信貸投放。要加大金融業對實體經濟的支援力度,就要大力改進和完善地方金融生態,讓金融業有安全感。地方政府要避免不作為,避免地方保護主義,促進金融生態環境改善。

  第三,慎重發展融資性擔保機構。近年來,我國擔保機構發展非常迅速,業務規模不斷擴大,在提高中小企業融資能力方面發揮了一定作用。擔保機構發揮的主要作用是銀行風險外包,分擔了銀行風險。但整體來看,擔保機構存在資訊獲取和風險管控能力遠不及銀行、盈利空間非常狹小、盈利模式不可持續、內部管理不規範、風險案件經常發生等問題。實際上,在很多情況下起不到風險緩釋的作用,有的甚至加大了貸款償還風險。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講,我個人的看法是對商業性擔保不應該再發展,有的還要進一步壓縮。商業銀行不應依賴擔保機構或企業互保,而應專注對第一還款來源的風險評估和管理,更加精細地管控信用風險。即使對一些政策性擔保機構,特別是地方政府出資的政策性擔保機構,也要考慮政府所能承擔的風險,統籌考慮財政資源的優化使用。

  網際網路金融需要徵信支援

  中國人民銀行徵信中心黨委書記 王曉明

  我對徵信支援網際網路金融有三點看法。

  第一,網際網路金融需要徵信支援。網際網路金融有兩個支撐點,第一個支撐點體現在消費信貸上。消費信貸對傳統金融來説是一個“蛋糕”,但傳統金融機構由於過去的機構知識、模式不適應,所以主要由網際網路金融機構去做。第二個支撐點,是技術的發展給金融消費帶來快捷、便利等新體驗。

  第二,很多機構問我們,為什麼不為網際網路金融提供服務。徵信系統不僅僅是大家理解的查詢功能,徵信需要準確的數據。但是網際網路金融公司每年倒閉三五家,此外,公司性質不斷變化,今年是網際網路公司,明年可能是擔保公司,因此需要加強監管。然後,通過建立網際網路機構條例,凡是從事授信機構的企業,儘量涵蓋所有金融機構,這樣,信用數據庫才能提高口碑,起到真正的作用。將來監管體系健全之後,所有的網際網路金融企業、人員都可以被納入到徵信系統。

  第三,對大數據經濟,可以抱以開放的態度,大數據首先可以應用到風險控制環節,然後從閉環的風險控制擴展到信用評分。目前,商業機構都有內部信用評分,但其相對獨立,如非支付寶用戶就無法完成阿里巴巴體系下的評分,這是不公平的。而開展信用評分,則需要具有權威性。大數據的開放性可以使獨立的業務平臺走向更廣泛的平臺。同時,我們把信用分析傳統、應用場景也進一步向社會公開擴大。總之,徵信系統是向社會開放,在不久的將來,每一個網際網路企業只要符合條件都可以完整進入徵信系統。

  人民幣將更快轉向金融交易和國際儲備貨幣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二司副司長 周誠君

  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解讀“十三五”規劃建議的輔導讀本中指出,要在“十三五”規劃末期,跨境人民幣收支能夠在所有本外幣的跨境收支中佔三分之一,人民幣成為一種國際性貨幣。那麼現在是什麼水準呢?現在跨境人民幣收支在全部本外幣跨境收支中佔28.5%左右。5年時間從28.5%上升到33.3%,也就是每年增加一個百分點。大致估算,只要平均每年跨境人民幣收支的增長速度比全部本外幣跨境收支的增速快3.16%,就可以基本實現“十三五”規劃末期33.3%的目標。應該説,這個增速是可期的,我們是完全有信心的。2009年起步時,跨境人民幣業務當年的收支總額僅36億元人民幣,到去年已接近10萬億元,也就是5年差不多擴張了3000倍。

  另外,周小川在“十三五”規劃建議輔導讀本中還提到,“從鞏固人民幣計價結算貨幣地位,向支援人民幣的市場交易和國際儲備功能推進”,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轉向。今年1至10月的跨境人民幣收支量已接近10萬億元。在這近10萬億元裏面,資本項目跨境收支和經常項目跨境收支的比例大概是四六開,而在本外幣全部跨境收支中經常項下和資本項下的這一比例大概是三七開,説明人民幣在資本項目下推進跨境業務的步伐要比整個本外幣在資本項目下的步伐快一些。儘管如此,我們還要認識到,在這40%的資本項下,跨境人民幣收支更多地發生在直接投資和一些目前我們管制還比較嚴格的資本項目下。總體而言,目前我們對我國金融和資本項下的跨境資金流動還存在比較多的管制,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在證券市場方面的限制,比如在股票市場、債券市場方面,還有較多管制;二是在國際借貸方面,不管是境內市場主體還是境外市場主體,在跨境貸款方面仍然有較多限制;三是在貨幣市場和外匯市場方面,也存在對境內外主體跨境交易的較多限制。具體來説,這些管制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是對市場主體進行管制,必須是符合條件的市場主體,比如在很多領域存在“合格投資者”的規定;第二是在額度上往往有限制;第三是在投資或交易的産品上有限制等。下一步,人民幣要從計價結算貨幣進一步轉向國際金融交易貨幣、國際投資和儲備貨幣,除了要求我們繼續做好一般貿易和直接投資方面的人民幣跨境收支工作,更重要的任務是如何進一步推進金融雙向開放,減少管制,在金融和資本項下加快推進人民幣可兌換步伐。

  與貿易和直接投資項下的人民幣跨境收支相比,金融和資本項下的人民幣跨境流動具有三個特點。第一是無因,與我們過去強調的“實需”原則有所不同,在資本項目可兌換和金融市場雙向開放條件下,市場主體在金融和資本項下,基於風險管理或資産組合的需要,在不同金融産品、不同幣種之間進行選擇,並進行跨境資産擺布,往往是市場主體基於其投資決策的自主行為,需要尊重;第二是高頻,跨境資金流動快進快出,不像經常項下和直接投資項下是相對緩慢、可見可控的;第三是大規模,跨境資金流動往往規模巨大,比如,目前離岸人民幣市場的日均交易量達2300億美元,這不包含中國大陸外匯市場的人民幣交易。

  我在今年6月的“中國金融論壇·青年論壇”上做過一個分析,未來在資本項目可兌換、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不斷加快過程中,在尊重市場規律、市場主體的資産選擇的前提下,我們仍然可以通過一定的政策引導,做到資本和金融項下的跨境資金流動主要以人民幣為主,或人民幣跨境流動佔據相當比例。當然,這需要幾個條件:第一,要有一個比較有深度的離岸人民幣市場。在這一點上,目前離岸人民幣市場發展非常快,海外人民幣資金池也初具規模,我們還是比較有信心的。第二,金融市場有序雙向開放,離岸市場和在岸市場進一步打通,跨境資金流動能反映價格的變化。在這一點上,近期央行做了大量工作,進一步推進金融市場雙向開放,尤其是在銀行間債券市場和外匯市場方面,近期已經實現了對境外中央銀行、國際金融組織和主權財富的完全開放。第三,人民幣匯率要有一定的彈性。這有助於CNH和CNY人民幣匯率能大致收斂,CNH對CNY不至於産生顯著偏差和過大衝擊。近期的“8·11”匯改就是這方面的典型努力。第四,中央銀行要有一定手段和實力,有足夠的能力防止過於頻繁和大規模短期資本流動的衝擊。這一點上,IMF也是認可的。所有這些,背後的基本原理就是“不可能三角”或“三元悖論”理論,即一個國家不可能同時實現貨幣政策獨立、固定匯率和資本自由流動三個目標。如果我們能夠做到上面這幾點,那麼,按照我過去的分析,就可以大致給出判斷,即在人民幣更多地充當國際金融交易和投資貨幣的過程中,跨境資金流動仍然可以以人民幣為主,或者保持人民幣在跨境金融和資本項目流動中佔有相當的份額。

  進一步説,人民幣若成為SDR籃子貨幣,那麼人民幣在未來金融和資本項下跨境流動中的地位就可以得到進一步鞏固和提高。我們已經看到IMF總裁拉加德關於人民幣加入SDR評估情況的聲明,人民銀行也做了明確的歡迎和回應。如果本月底人民幣能夠順利成為SDR籃子貨幣,就意味著IMF188個成員國中,至少有超過70%的國家認可了人民幣是一種安全可靠、值得信賴的國際儲備貨幣。目前,有37個國家和地區的中央銀行宣佈將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總額為7800億元人民幣左右,佔目前全球官方外匯儲備的比例大約為1.9%。應該説這個比例還非常小,發展的空間非常大。如果人民幣納入SDR,無疑將會有更多的國家及其中央銀行積極投資于中國市場,持有更多的人民幣資産,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的受歡迎程度和在國際外匯儲備中所佔的份額都可能將大大提高。

  當然,一些國家的央行是否積極投資於人民幣,還要看其他一些條件,比如首先要對人民幣有信心,這就要求人民幣總體上應該是一種強勢貨幣。這一點上,雖然“8·11”匯改後人民幣有所貶值,目前市場也仍然有貶值預期,但我們始終強調,人民幣不存在長期持續貶值的基礎。中長期看,人民幣是一個升值趨向的貨幣,這是我國的宏觀經濟基本面決定的。其次,人民幣資産收益率要有相對較高的吸引力。目前來看,人民幣資産的收益率還是比較高的。比如人民幣十年期國債收益率最低的時候都有2.98%,多數情況下都在3.1%左右,而在歐洲,目前總體上是負利率;美國則是接近零利率,聯邦基金利率是0.5%,即使美聯儲在下個月加息,也是相當有限。可見,人民幣資産在總體上還是很有吸引力的。當然,國際投資者還關心人民幣的可獲得性及其價格是否公允、可交易。這方面,“8·11”匯改、10月24日的利率市場化改革以及近期我們頻繁推出的金融市場開放舉措,包括債券市場、外匯市場對央行類機構的完全開放,財政部從今年四季度開始滾動發行三個月期的短期國債等,都可以更好地支援和鼓勵國際投資者持有人民幣資産。

  我們可以預期,在金融和資本項下,人民幣跨境使用的步子會邁得更大一些、速度會更快一些。那麼,我們也有理由相信,人民幣跨境收支在所有本外幣跨境收支中的比例可以提高得更快一些,周小川行長給我們定的到“十三五”規劃末期跨境人民幣收支在所有本外幣的跨境收支中佔比三分之一的目標,就可以在更短的時間內實現。

  金融業發展與人才培養相輔相成

  中央財經大學校長、中國金融學會副會長 王廣謙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金融改革與發展堅持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方向,取得了很大成就。在金融業快速發展和變革的同時,金融系統的人才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人才素質大大提高。可以説,金融人才支撐了金融改革和金融發展的整個進程,金融發展的狀況和金融人才培養的狀況具有高度相關性。

  目前,全國普通高校有2529所,其中很多設立了經濟和金融類專業。目前,全國有366所高校設有金融學專業,242所院所開設了應用經濟學下面的碩士項目,83所高校開設金融專業碩士項目,28所院校設有博士點。2014年,本科畢業生中包含金融學在內的經濟類專業本科畢業生超過了20萬人,佔全部畢業生的6.04%,經濟學專業畢業的碩士生是24000人,博士生是2262人。大致説來,經濟學和金融學的人才培養對金融業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支援作用。

  同時,金融業的發展對人才産生了強大吸引力,對高校金融人才的培養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2014年,按照國家登記註冊類型和行業分城鎮單位就業人員數量的數據,在城鎮就業的1.8億人口中,金融行業有566.3萬人,佔比是3.1%。在21個行業類型中,金融業就業人員平均工資是10.8萬元,是全部平均水準的1.92倍,排在第一位。2014年,金融部門創造的新增GDP比例是7%。金融在國民經濟中地位的快速提升和良好發展,對高等教育人才的培養帶來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但是,從金融業現在的結構比例看,高層次的金融人才還遠遠不夠,不能滿足國內金融行業快速發展的需求,碩士以上學位畢業生的比例不到5%。特別是既能掌握經濟金融理論,又能熟悉經濟金融實務,既精通國內業務,又熟悉國際規則和發展趨勢的高端人才相當缺乏。因此,加快培養和引進大批理論基礎豐厚紮實,技術操作能力強,擁有全球視野、創新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的拔尖創新人才是我國面臨的迫切任務。當前,我國主導的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人民幣國際化、“一帶一路”為核心的全面走出去戰略也急需人才的支撐,離不開金融人才的培養和使用。

  因此,我國金融業“十三五”規劃發展中,尤其應該注重人才規劃,注重人才的結構、品質、層次,金融機構應該高度重視這一點,特別是在國際化方面。國際化人才的培養既是提高我國金融業國際競爭力的迫切需要,同時也是提高我國金融國際地位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們在國際組織任職的人員數量少,影響力不夠,與我國的國際地位很不相稱。高校和金融機構應該共同努力,加強國際化人才的培養,打造一支熟悉國際規則、金融國際事務的高素質人才隊伍,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參與國際事務,推動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總之,金融業“十三五”的更好發展,需要教育者、從業者、監管者、高校和業界的共同努力。

  “十三五”期間網際網路金融將呈現十大趨勢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所長 姚余棟

  先向大家彙報網際網路金融的一個成果。為響應和落實《關於促進網際網路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經行領導同意,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已成立網際網路金融研究中心,專注于網際網路金融的政策研究,致力於構建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學術基礎,研究探索網際網路金融前沿問題。

  下面,我談一談“十三五”期間網際網路金融可能呈現的十大趨勢。

  第一,國家支付體系進一步完善,為網際網路金融奠定進一步基礎。“十三五”期間,支付法規制度將進一步完善,支付服務主體不斷豐富,銀行卡、移動支付等支付工具進一步發展,支付體系業務處理規模持續擴大,運營管理效率和水準進一步提高,有助於網際網路金融穩健高效運作。

  第二,網際網路金融法律法規體系初步建立。以《意見》出臺為標誌,網際網路金融步入規範發展階段。“十三五”期間,在鼓勵創新、防範風險、趨利避害、健康發展的總體要求下,一系列網際網路金融各業態監管細則將陸續出臺。

  第三,網際網路金融綜合經營趨勢更加明顯。網際網路金融已經呈現出一定的綜合經營特徵。“十三五”期間,隨著金融業進一步的對內對外開放,網際網路金融綜合經營趨勢將更加明顯。

  第四,網際網路金融風險特徵依然顯著。網際網路金融本質上仍屬於金融,沒有改變金融風險的隱蔽性、傳染性、廣泛性和突發性的特點。《意見》明確,網際網路金融有三個底線,首先就是不能搞資金池,不能擔保,不能非法集資。這是非常重要的。

  第五,網際網路金融使金融普惠、共用程度提高。網際網路金融的無間斷服務、無時空限制和低成本,使得金融服務不再局限于高端人群。網際網路去仲介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

  第六,網際網路徵信應用更加廣泛。完善的徵信體系是網際網路金融健康發展的基礎,“十三五”期間,網際網路徵信將更廣泛地用於網貸、P2P、股權眾籌、網際網路保險和網際網路消費等各種業態。

  第七,雙向並購使網際網路金融與傳統金融進一步融合。在符合政策法律情況下,通過雙向並購促進網際網路金融和傳統金融的共生競合,將催生更多符合經濟需求的網際網路金融創新,實現全新的網際網路金融生態體系。

  第八,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的技術作用進一步強化。網際網路金融將運用這些技術,將來自社交平臺、傳統金融服務平臺的海量數據用於信用評估、客戶分析、風險識別的金融關鍵環節。“十三五”期間數據來源多元化,特徵變數更加豐富化,這些技術有廣泛的應用範圍。

  第九,網際網路金融地理空間重新集聚。當前網際網路金融呈現出一定的區域集中性特點,比如説北京、上海、浙江、深圳等區域成為先發地區,“十三五”期間有望向東部、中部輻射。

  第十,網際網路金融國際化趨勢加速,我國在整合供應鏈以及幫助中小企業依託網際網路大數據融資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呼籲我們的網際網路企業在合適的時候早點走向全球,在全球佈局。

  積極發展綠色金融工具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 馬駿

  綠色金融為綠色産業提供融資,解決綠色産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其建立一套體系,動員更多的資金投資到清潔環保、清潔能源、清潔汽車等行業。

  建立綠色金融體系,旨在提高綠色行業回報率,通過一個新的金融體系,使得民間資本願意進入到綠色金融行業。這樣,才能幫助綠色節能減排相關行業的資金問題得以解決。如此,才能保證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具體在工具和政策方面,國務院在9月25日公佈的方案中,明確提出建立我國的金融體系相關政策,其中很多條就涉及綠色業態、工具或者發展方向。

  首先,可以通過擔保和貼息的方式推動綠色金融信貸發展。目前,綠色信貸佔到我國信貸餘額的9%,研究表明,未來這個數據會達到20%。通過財政擔保、貼息的方式,可以用比較少的資金撬動更多的民間資金投入到綠色行業中。

  其次,發展綠色債券市場。中國有一些機構已經在境外發行了綠色債券,反響非常好。今後,國內也可以發展這一市場,給好的項目提供穩定的現金流。

  再次,推動綠色股票指數和相關産品。事實上,綠色股票在國外已經成功引導資金進入相關行業。未來,我們可以構建更多的股票指數,使這些指數當中大部分是綠色企業。有了這些綠色指數和相關産品,就可以將更多融資機構、投資機構的資金投入到綠色清潔産業中。

  此外,還可以發展中國綠色基金,加強中央與地方層面的參與度,來撬動更多資金。政府還應當明確銀行的法律責任、強制性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環境資訊等,通過這些手段引導金融機構將更多的資源配置到綠色産業。

  未來我們應該利用上述多種工具,全方位構建綠色金融體系。不僅運用懲罰性措施抑制資金流入污染行業,同時用正面的手段來動員更多的社會資金進入到綠色行業,促進經濟轉型和經濟增長。在實踐層面上,綠色金融發展不能光靠中央層面呼籲,還需要地方上的暢行,需要機構的大力推動和創新。最後,中國綠色金融發展也離不開國際合作。為了吸引國外的綠色投資者,我們在引進標準,尤其在資本市場的開放方面可能需要做更多的工作。

  中國金融改革要總結資本市場管理經驗

  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所長 吳曉求

  今年6月、7月和8月,中國金融領域最引人矚目的事件可能是資本市場的大起大落,中國股票市場上經歷了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波動。當然,這次波動只是一次獨立的、單一的市場波動,並沒有伴隨其他金融波動形態。目前我國貨幣市場是穩定的,流動性是非常充足的。

  中國金融業在“十三五”期間將推進資本市場發展,包括金融體系對外開放,爭取到“十三五”末,把中國打造成為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我們有信心實現這個目標。從這次市場波動中,我們要學會反思,不能讓這昂貴的成本白白付出。

  我們要學習美國貨幣市場的良好管理經驗。研究顯示,對於1987年10月19日的“黑色星期一”,美國國會以及專家學者經過一系列的研究反思,及時修訂了相關規則及制度。儘管美國後來也出現了泡沫危機、次貸危機,但這是在另一形態上出現的。

  我想説的是,我們需要對這次市場波動進行系統反思,深入剖析發生波動的原因以及下一步如何調整完善。在我看來,這場波動發生有三個原因:第一是高杠桿造成市場結構脆弱。第二是以高頻交易為特徵的持續化交易在這次波動中起了重要作用。在資訊化、網際網路時代背景下,以高頻為基礎的程式化交易一方面推進我國重要交易制度變革,另一方面又蘊含了某種風險。第三是資訊披露存在重大問題。

  證監會近日根據市場情況降低了杠桿,清理了場外配資,及時披露資訊,這都是非常正確的。美國每次金融危機後,都進行反思及制度修改。如2000年網際網路泡沫、虛假資訊披露等;2003年完成證券法的修改等;2008年金融危機後加強對投資者利益保護等。我們要反思每次危機,及時修訂規則,否則中國未來的金融結構會存在較大風險。中國的金融改革要總結這些資本市場管理經驗,還要兼顧金融機構發展,保障整體金融戰略的有序推進。

  應實行強勢人民幣政策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高級研究員 管濤

  十八屆五中全會關於“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了五大發展理念,其中一條是堅持開放發展,擴大雙向開放,有序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推動人民幣加入特別提款權,成為可兌換、可自由使用貨幣。匯率是聯繫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的重要紐帶,做對匯率政策選擇十分重要。我們可以學習借鑒美國過去20年實行的強勢美元政策框架,為今後人民幣匯率政策尋找一種出路。

  強勢美元政策是1995年美國財長羅伯特·魯賓提出來的。1985年到1995年期間,美元經歷了一個比較長的貶值週期。1995年,克林頓執政時期對美國實施的宏觀政策進行了反思,時任財長羅伯特·魯賓認為強勢美元符合美國利益。實際上,美元強勢政策的策略就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對內平衡優先。

  我覺得將來中國也可以借鑒美國做法,實行強勢人民幣政策。強勢人民幣政策有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方面,強勢人民幣的基礎是要實行真正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安排。第一,要尋找合適的機會以平穩的方式讓央行退出外匯市場干預,真正發揮市場的作用。第二,變動要透明,使得大家從市場找原因,而不是揣測央行意圖。第三,匯率價格應該趨於一致。第四,讓市場自主決定。這些是實行強勢人民幣的前提。

  另一方面,不要追求人民幣單邊升值。強勢人民幣政策應該是對內平衡優先,讓匯率根據經濟基本面的變化上下浮動。什麼叫對內平衡優先?第一,利率比穩定匯率更重要。首先,利率市場化形成機制、調控機制要完善,利率傳導機制要理順。第二,匯率的變化應該作為其他政策運作的結果,不要作為預設的目標。匯率政策不應該把匯率的升貶作為目標。第三,匯率政策要作為對外交往的工具,而不是單方面義務。我們要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提供公共産品,與國際社會特別是主要經濟大國加強宏觀經濟協調,但應該是在一個多邊協調的平臺上解決問題,而不是我們單方面把自己的權利剝奪了。同時,由於人民幣被越來越廣泛地使用,相應地,人民幣在全球金融安全網建設中的作用也越來越大。人民銀行跟很多境外央行簽署了貨幣互換協議,我相信,隨著人民幣國際化和匯率彈性的增加,將來貨幣互換的作用將真正得到發揮。

  人民幣國際化的紅利值得期待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資訊部部長 徐洪才

  “十三五”期間,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卻很少有人提金融進入新常態。在金融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如何擴大金融對外雙向開放?

  首先,我談一談“十三五”期間金融新常態有哪些特點。第一,從金融總量上看,“十三五”經濟增長速度大概在6.5%到7%之間,貨幣總供應量增速不能低於11%。第二,從結構上講,直接融資發展要快,要改變過度依賴銀行間接融資的結構。資本市場多層次的特點將更加明顯。第三,從資金價格上看,利率市場化會進一步加快,社會經濟增長速度會下降,利率水準也會下降。要完成國債市場公開市場操作,境內境外市場利率要統一。第四,匯率市場化改革進一步深化,資本管制會進一步放鬆,將來參與的境外主體會越來越多。第五,順應經營混業經營的方式,金融機構公司治理結構進一步優化,國際競爭能力進一步增強。第六,資本大進大出成為一種常態。第七,消費金融的發展可助力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第八,“一行三會”之間的協同更加緊密,特別是在貨幣政策調控的方式上,數量型和價格型工具結合,二者同時發揮作用,貨幣政策將更加有效。

  其次,對於如何引領金融新常態、加快人民幣國際化,我提五點意見。

  第一,加大貨幣互換規模,擴大直接交易品種。現在我國跟韓元、英鎊、歐元直接交易,將來與周邊國家和地區,也可以在滬港通的基礎上開通“中韓通”、“中澳通”等,並在海外形成一個人民幣離岸市場和回流機制。

  第二,鼓勵居民使用人民幣走出去。去年境外旅遊基本都是拿美元消費,我們現在對外投資,也是拿美元走出去。顯然,將來很有可能拿人民幣直接走出去。

  第三,主動向外輸出人民幣。我國大宗商品定價能力要極大提升。現在我們的原油期貨還沒有推出,將來在石油定價、黃金定價等有影響力的大宗商品定價中,人民幣的影響力要提升。

  第四,發揮央行在支援企業走出去方面的作用。將來可以與國際金融機構合作,比如亞投行、歐洲復興開發銀行等。

  第五,要加強金融機構的合作。利用網際網路和信用卡等多管齊下,推動人民幣走出去。

  總之,“十三五”是加快人民幣國際化的機遇期,人民幣國際化的紅利值得期待。

  貨幣政策效果已經開始顯現

  北京農商銀行行長 張健華

  我想從一個商業銀行從業者的角度,談談貨幣政策傳導的直接感受。

  我近期去基層調研,了解到貨幣政策效果已經開始顯現,社會融資成本明顯下降。通過這一輪降息,北京市銀行業平均利率下降了,現在還在往下走。放寬利率市場化存款的定價權後,商業銀行現在利用價格杠桿進行存款,存款利率並沒有真正降下來。很多商業銀行在基礎之上上浮30%到40%,還有個別上浮50%。

  貨幣政策的目的本身不是降息,而是拉動經濟增長、刺激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無非是通過促進消費、投資以及進出口“三駕馬車”。刺激消費不是通過價格刺激就能快速增長,核心問題在於投資。中國經濟結構以國有投資為主。我在浙江呆過,了解到浙江省政府注重抓投資、抓大項目。現在北京市的一些重點項目、重點投資也是政府主導,民間投資並沒有真正跟上。民間投資沒有跟上,説明大家有信心方面的問題。

  貨幣政策對於降低資本價格、促進投資有作用,但是民間投資的動力還沒有釋放,重要的是增強其信心。降息對促進出口肯定會有幫助,但也有不確定性,因為除了美國經濟一枝獨秀外,作為我們的貿易對手方,其他發達經濟體情況並不是很樂觀。

  關於普惠與共用,共用是普惠很重要的目標,我們的金融服務要能夠讓弱勢群體共用。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於加強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的指導意見》,我認真學了,注意到消費者八大權利裏面很重要一點,是保護消費者財産的安全權。

  除了消費者以外,還有金融機構本身,金融機構是金融體系重要的組成部分。除了要建立消費者保護機制,商業銀行要履行社會責任之外,金融機構也有一個自身發展的問題。自身怎麼發展?一方面要練內功,另一方面要有一些規則,要統一明確。我們要真正實現共用理念,還應有觀念上的轉變,不是光考慮到風險防範,考慮到消費者保護,對金融這個行業怎麼健康發展也要考慮。對不同行業監管需要有不同的標準,要有一些標準化的東西。

  綠色信貸亟須各方做更多探索與嘗試

  中國工商銀行城市金融研究所所長 周月秋

  當下,綠色發展已經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和社會的普遍關注。

  對任何一個項目來説,第一個挑戰就是資金來源,其中,一個很重要的資金配置方式是信貸。所以,銀行綠色信貸能做的有很多。

  去年年底,整個銀行業的綠色信貸額達到7.6萬億元,佔整體信貸的9%左右。這些綠色信貸所支援的項目,大概節約標準煤1.67億噸,減排二氧化碳4億噸。

  這些年,銀行乃至整個金融行業在綠色金融發展過程中都做了很多探索。比如政策體系越來越健全,包括宏觀政策上已明確用融資杠桿推動資金結構調整;行業監管方面,出臺了綠色統計等規範制度;金融機構方面,各個銀行都做了探索,在完成指定政策要求的同時,在新增貸款投放方面也有很大的比重逐步轉向綠色信貸。目前,綠色信貸佔整體信貸比重雖然還不夠,但體量已經非常大了。

  在推動過程中,我們積攢了很多經驗。比如銀行將信貸與股權融資、碳排放權等其他金融服務結合起來,綜合化服務綠色行業。此外,銀行也在將相應的信貸評級和環保評級結合起來,探索規則的制定。

  但上述努力離真正發展的要求還是有一定的距離。

  需要強調的是,綠色金融的發展需要多方合作,銀行的投入需要政策和立法方面的支援、保障,政府的普惠、引導與支援。另外,銀行也要確保信貸投放過程中或者投放之前,企業提供的資訊是真實可靠的。這就涉及到資訊披露的問題,所以我建議環保相關部門推出一些新的政策,幫助銀行做最優的投資決策。

  從近幾年的實踐經驗來看,我覺得銀行現在在投放綠色信貸的過程中,主要還是做定性的東西,缺少定量數據。這主要是由於綠色金融涉及行業多,對銀行來説掌握每一個行業的資訊還是有難度的。未來,銀行需要在大數據開發方面做更多嘗試,把整個市場的情況和信貸政策結合起來。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