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8月16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海南農業,騰哪些“籠”換什麼“鳥”?

  • 發佈時間:2015-11-13 08:19:31  來源:海南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 本報記者 況昌勳 李佳飛 通訊員 王麗娟

  核心提示

  甘蔗平均純收入虧63元/畝,水稻平均純收入61元/畝;而冬季瓜菜平均純收入4000元/畝,瓊中綠橙純收入4200元/畝。同樣是養豬,黑豬純收入每頭400元,比普通白豬高一倍。

  海南守著獨特、優質的自然資源,但農民的收入長期達不到全國平均水準,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部分種植作物品種滯後、耕作方式還較為粗放、標準化品牌化還不夠強,土地效益沒有充分發揮。

  養“好鳥”才能充分體現“好籠子”的價值。海南農業已經進入“騰籠換鳥”時期。

  今年8月,省政府在陵水召開了全省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現場會。並正在編制《海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做大做強熱帶特色高效農業的意見》。

  專家表示,海南農業經過近30年的快速發展,完成了一定的基礎積累,有能力進行産業結構調整的轉變;同時,農業資源、生態承載力有限,海外熱區農業發展帶來的競爭力等因素,也在迫使海南農業轉型升級。

  1

  兩個村莊的實踐案例

  ■ 瓊中竹朗村:

  主要收入從橡膠轉為種桑養蠶

  ■ 臨高潭樓村:

  甘蔗地改種瓜菜利潤由“負”轉“正”

  早晨,雲霧未散,在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灣嶺鎮竹朗村桑田裏,桑農們忙著割葉或是打頂。55歲的村民陳業開看著自家的蠶寶寶説,這兩年幸虧種桑養蠶,不然日子可就難過了。

  “家裏有12畝、400株橡膠和4畝田。以前,田裏種的是水稻,僅僅讓自己不用買米。橡膠是家裏主要收入,膠價好的時候,有兩萬的收入。”陳業開説,“不過連續幾年膠價下跌,都不夠工錢,這塊收入幾乎斷了。”

  不過前幾年,陳業開將4畝水稻田改為桑田,開始了種桑養蠶,讓自家失去橡膠收入來源時,實現了增收。

  “現在這是第12批,前11批的收入有3萬多元。”近日,陳業開拿著蠶繭到收購站售賣。他説,今年他家的蠶繭在15元/斤以上,今年雖然乾旱,但是估計全年的桑蠶收入約4萬元。

  灣嶺鎮幹部介紹,竹朗村34戶210人,過去就依靠200多畝橡膠、190多畝檳榔過日子。橡膠價格好時,每人平均年收入也僅3000元左右。如今,竹朗村已有24戶種桑養蠶,桑園種植面積165畝,今年前10月,全村已收穫蠶繭3.3萬斤,産值51.1萬元。

  在瓊中灣嶺鎮竹朗村的村務公開墻上,貼著一張農民收入圖表:2013年該村農民每人平均收入7310元,是2010年的2.2倍。另一張餅狀圖則顯示,橡膠收入佔比從2012年的28%降到了2013年的16%,而桑蠶則從27%升到32%。

  瓊中農業局副局長劉志峰説,目前瓊中桑園種植面積2萬畝左右,主要是用甘蔗和水稻田改種的。“種植水稻,年産值約1000元/畝,種植甘蔗每畝年産值約1000元至1500元,而桑蠶産業,如果規範管理,畝産值最高達6000元左右。”

  距離竹朗村100多公里外的臨高皇桐鎮潭樓村,也在嘗試著調整農業産業結構。潭樓村,曾是甘蔗種植大村,全村1100多人,種植甘蔗2900多畝,年出産甘蔗1萬多噸。

  60歲的吳振祥,是潭樓村較早承包坡地種植甘蔗的村民,連片種植約27畝。早年甘蔗行情好時,每噸價格為600元,27畝的産值約6萬元,純利潤有2萬多元。而這兩年,甘蔗價格持續下跌,一度跌破400元/噸,僅360元/噸到380元/噸,讓種甘蔗變成了虧本的産業。

  由於甘蔗價格下跌,從去年開始,吳振祥退蔗改種,嘗試種植了4畝辣椒。“當年,平均收購價每斤4塊錢左右,最好的時候7塊錢一斤,年凈利潤2萬多元。”吳振祥説,“甘蔗不‘甜’,辣椒不‘嗆’”。

  由於嘗到了辣椒的甜頭,今年,吳振祥將剩餘的甘蔗地全部改種了香蕉和冬季瓜菜。

  與吳振祥一樣,潭樓村不少村民已經不再抱著甘蔗過日子,在當地政府的指導下,陸續改種其他農作物。目前,全村已退蔗改種香蕉的面積110多畝,發展冬季瓜菜110多畝。

  潭樓村委會黨支部書記吳建國説:“農民的觀念比較保守,退蔗改種的步子邁得不算大,但是趨勢已十分明顯,估計今年底至明年初,還有大半村民改种經濟效益高的作物。改種冬季瓜菜的品種主要有南瓜、辣椒、黃秋葵等,以目前的行情來估算,效益將是種植甘蔗的好幾倍。”

  2

  哪些“籠子”可騰出來?

  ■ 內憂外患“倒逼”海南農業轉型升級

  ■ 種植業、畜牧業均有可提升空間

  海南農業已經走到了十字路口。採訪時,不少專家表示,內憂外患讓海南農業必須轉型升級;同時,經過近30年的經驗、技術、資金的積累,海南也具備了轉型升級的基礎。

  內憂,一系列新的“常態”敲響了警鐘。甘蔗、橡膠、木薯、水稻等海南傳統農業産業,比較效益逐年降低已經成為“常態”;瓜果菜價跌滯銷也從“偶發”逐漸成為每年的“常態”;香蕉、冬瓜、木瓜等因不規範種植,導致産業發展不穩定也成為“常態”;畜牧業,産業結構不平衡導致價格波動大,畜禽糞便污染問題屢見報端……

  經過60年的發展,海南已經成為我國最大天然橡膠生産基地,種植面積達810萬畝,佔全國50%以上。然而,橡膠並非高效産業。

  “目前海南農墾橡膠畝産在70公斤左右,按照今年10元/公斤價格計算,每畝産值僅為700元,即使按照前幾年的25元/公斤計算,畝産值也僅為1750元。而肥料、病蟲害防控、人工、土地等成本每年就達2000多元/畝,相比瓜果菜來説,畝産值和利潤均很低。”海南大學經管學院教授柯佑鵬説。

  我省畜牧業結構也需要進行調整。數據顯示,2014年我省生豬出欄量達924萬頭,然而島內市場需求量僅為600萬頭左右,導致生豬供過於求,由於養殖成本高於外省,運輸島外不具備價格優勢。然而,海南牛、羊卻缺口很大,去年我省羊存欄量僅為66.8萬隻,而島內市場年需求量約141萬隻。

  “農民是看比較效益的,即使傳統産業利潤能夠穩定的維持下去,但是其他産業利潤提高,傳統産業還是不划算。”劉志峰説。

  不僅傳統種植業有調整的空間,瓜果菜品種也有調整的空間。隨著內地大棚蔬菜的發展,海南省農科院瓜菜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肖日新認為,為了在北運市場競爭中搶佔商機,必須因冷、暖年而主動調控面積、調整佈局、調節品種,建議辣椒、冬瓜、茄子適當調少,豆類蔬菜、苦瓜適當調增,南瓜、絲瓜、瓠子瓜、節瓜保持基本穩定。

  外患,也在“倒逼”海南農業轉變發展方式。“世界熱區主要覆蓋非洲、東南亞、南美及太平洋島國等地區,土地面積近5300多萬平方公里,而海南土地面積僅為3.5萬平方公里。”不少業內人士表示,隨著“一帶一路”的推進,中國與沿線熱帶國家與地區的農業合作增強,在一定程度上給海南熱帶農産品帶來競爭壓力。

  廣東千里山農業公司董事長康順福曾每年在海南收購上萬噸芒果,而這兩年他逐漸到東南亞國家收購。“海南芒果品質不穩定,而泰國芒果種植技術已經成熟,越南種植技術也在提高。上個月去越南,我們就請了技術員過去進行輔導。”康順福説,促使他去東南亞國家收購,一是産品品質有保障,另一是總成本(收購價加運輸費用)比海南要低。

  “海南個別不科學種植讓農産品病蟲害嚴峻、産品品質不斷下降。”不少收購商表示,海南農業騰籠換鳥,不僅要將比較效益低産業的籠子騰出來,也要騰出産品品質低的籠子,讓種植科學的産品逐漸取代粗放種植的産品。

  3

  如何換來一批“好鳥”?

  ■ 從外引進,新産業取代低效産業

  ■ 內化升級,傳統産業也可新生

  “按照保護生態環境、促進比較效益最大化原則,大力調減低效産業。上半年全省甘蔗已調減10.2萬畝。”今年8月,省農業廳廳長江華安在全省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現場會上提出,各市縣要進一步加大調減力度,積極探索發展其他高效替代産業。

  騰出“籠子”,還得換來一批“好鳥”。

  今年以來,甘蔗種植大縣臨高提出,每個鎮完成500畝以上退蔗改種任務,計劃三年內退蔗改種達到5萬畝。臨高縣農業局局長符魏翰介紹,臨高會因地制宜改種桑養蠶、福橙、紅心柚、小果鳳梨蜜、香蕉、淮山、鳳梨等。近年來,瓊中、白沙、樂東、陵水等市縣均紛紛探索産業結構調整,發展了一批新的産業,例如竹筍、南藥、蓮霧、種桑養蠶、橙柚、淮山等。

  然而,在探索中,有成功也有失敗。騰出來的“籠子”,如何才能換來一批“好鳥”?

  “騰籠換鳥,無非是調結構和轉型升級兩種模式,所謂調結構就是低效産業向高效産業轉型,轉型升級則是提升傳統産業的效益。”專家表示,調結構可以借助“外力”,引進效益較高的産業。“如同工業一樣,由於中國各區域經濟發展水準不同,農業也存在著産業轉移的現象,海南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通過承接一些比較效益較高的産業。”

  白沙竹筍産業就一個探索。幾年前,白沙就提出,在“做強老三樣(橡膠、甘蔗、木薯)”同時,加大發展新興産業力度。在選擇新産業時,就很好地利用了竹筍産業轉移的機遇。

  “竹筍最早做得好的是台灣,後來隨著台灣農業的發展,竹筍産業逐漸變成了比較效益較低的産業,不少台灣農民就到福建租地發展竹筍産業,也帶動了福建本地農民的種植積極性;隨著福建農業的發展,竹筍産業又往廣東轉移。”白沙農業局負責人介紹,白沙發展竹筍産業,一方面是氣候條件適合,另一方面就是現在廣東省的竹筍産業也在向外轉移。在引進竹筍産業時,白沙縣委、縣政府帶著問題,也帶著農民,到竹筍種植大縣廣東英德、浙江安吉學習考察,一步步學習,一步步發展。

  在從外引進新産業同時,也要注重挖掘本地特色。柯佑鵬説,農業效益在“新”也在“特”,海南有許多特色農産品值得挖掘,特別是畜牧業,例如海南黑山羊、文昌雞、小黃牛、海南黑豬等。“這幾年生豬價格時常跌破成本價,但是海南黑豬價格卻一直堅挺,這種現象就值得研究。”

  “農業轉型升級,可以導入‘第六産業’。即把第一産業、第二産業和第三産業相融合。1+2+3等於6,1×2×3也等於6,這就相當於是一個疊加效應。提高傳統農業的附加值,為傳統産業發展注入新生力量。”全國政協委員、觀瀾湖集團主席兼行政總裁朱鼎健説,以法國為例,法國一年的遊客有七千多萬人,其中七百萬人次是直奔葡萄園觀光而去的,其間的交易和買賣所帶來的旅遊收益是非常可觀的。

  4

  “好鳥”還需“好食”養

  ■ 完善基礎設施,建生態迴圈體系

  ■ 減少化學投入品,打造健康農業

  “海南甘蔗地主要分佈在儋州、臨高、昌江等市縣,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這些地方屬於乾旱地區,而甘蔗屬於耐旱品種。”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南亞所副研究員王松標説,海南在調整産業結構時,需要根據當地的水利、耕地條件有針對性地改種,例如部分地區可改種較為耐旱的芒果等。同時,海南也要夯實農田基本設施,在水利設施、地力提升等方面要提前做好。

  根據農業部門地力調查數據,我省耕地品質不高,全省一等地僅佔5.2%、二等地僅佔24.1%、三等地至六等地佔70%以上,大部分為中等偏下水準。土壤酸化比較嚴重。不少耕地因乾旱缺水而拋荒。

  水利對農業産業結構調整的作用,東方市委書記吉明江深有體會。他説,東方是農業大市,有36萬農民,10個鄉鎮和兩個農場都是從事農業生産。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視下,推動了大廣壩一期二期建設,將新增灌溉面積70萬畝,比現在23萬畝的水利灌溉面積增加了3倍,這為今後開展高效農業、現代化農業打下了基礎。

  臨高縣在甘蔗改種推進中,也在探索解決“水”的難題。臨高農業局種植股股長符智説,我們通過引進龍頭企業和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來完善灌溉水利設施,例如挖水井、安裝抽水泵和灌溉管道等。

  海南大學土壤學教授孟磊説,海南耕地品質不高,既有“先天不足”,也有後天不注重保養等因素。特別是農藥化肥的大量施用,破壞了土壤的生態平衡,導致地力下降。

  數據顯示,海南耕地復種指數多年保持在200%左右,高於全國的150%;海南每年畝均化肥施用量、畝均農藥使用量均較高。專家表示,應該提倡健康農業,吸取傳統農業中的精華,輔以現代科技,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

  “騰籠換鳥”的過程,也是轉變發展方式的過程。“畜禽糞便,排到河裏是污染,但是發酵後入田則是有機肥。”江華安説,整治畜牧業污染問題,要轉變觀念,不能簡單的關停養殖場、減少産能,而是要通過生態迴圈的方式“變廢為寶”,生産有機肥,一方面解決畜牧業污染問題,另一方面提升耕地品質。

  根據省農業廳的調研,我省每年規模化養殖的畜禽,産生糞污約1109萬噸,如果將其製成沼氣和有機肥,理論上可生産沼氣4.7億立方米、有機肥100萬噸。目前,我省沼氣工程僅能消納24%的畜禽糞污,有機肥年産量僅15萬噸。從長遠看,今後我省實施化肥減量計劃,減施1噸化肥需要4.5噸有機肥替代,如果全省化肥施用量減少30%,則需要有機肥135萬噸。省農業廳表示,要把有機肥作為畜牧業污染治理、改善提升地力、促進種養業良性迴圈的重要載體。

  5

  “騰籠換鳥”之後……

  ■ 注意整體規劃,完善産業鏈條

  ■ 農村、農民與農業協調推進

  經過數年的發展,瓊中將甘蔗、水稻等低效作物改為種桑養蠶,效益已經顯現,並且成為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但是,一些“擔憂”還是時常縈繞在桑農心中。

  “目前,瓊中蠶繭還是依靠省外一家企業收購,本地也沒有繅絲廠,萬一這家企業退出,瓊中桑蠶業就會遭受重大的損傷。”不少桑農希望,能夠儘快完善産業鏈條,同時引進更多的企業到海南發展桑蠶産業。

  劉志鋒也表示,農業産業的穩定發展需要産業鏈條作為支撐。瓊中正在著手建設一個預計總投資5700萬元的繅絲廠,該廠建好後,年可生産生絲400噸,讓瓊中桑蠶産業由原料生産為主逐步向繅絲初加工邁進,將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産業鏈。

  海南調整農業産業結構,需要注意整體規劃,縱向需要完善産業鏈條,橫向也需要協調各市縣的種植規模。記者在採訪時也發現,不少市縣調整産業結構的積極性高,部分效益高的産業也受到追捧,例如樂東、瓊海、海口、三亞等市縣表示要發展蓮霧産業。業內人士就擔憂,由於蓮霧等農作物是兩三年後才有商品果上市,各市縣之間的資訊交流也不十分通暢,如果種植面積突增,而市場開拓沒有跟上,容易陷入三年後産品集中上市,價格下跌的困境。

  柯佑鵬就提出,農業結構調整,要規模更要效益,海南適合發展小而精的農産品,不能一味求大。“現在,海南急需從宏觀上去規劃、指導結構調整,警惕各市縣各自為戰,出現雷同,最後導致新發展的品種再次過剩,價跌傷農。”

  農業新産業的引進和傳統産業的提升,均需要新技術、新觀念。然而,記者調查卻發現,海南農村的“主力軍”均是五十多歲中年人。海南農民老齡化,也成為新品種新技術普遍慢,阻礙農業增效的一大阻力。江華安坦言,讓四五十、甚至五六十歲的農民去接觸新鮮事物,學習新技術,接受能力肯定不強,所需要的時間很慢。海南應該著重培育新生代農民。

  肖日新認為,海南農業轉型升級,也需要農村、農民“轉型升級”,應該加大對新生代農民的培訓力度,培訓範圍不限于技術,還有經營、管理等方面。

  推進産業融合發展,也是海南農業轉型升級的有效途徑。朱鼎健建議,海南中小城鎮可以重點依託當地傳統農業,延伸發展農産品深加工和特色産業,創新發展生態旅遊、農業旅遊、村鎮經濟服務業,將三次産業疊加成為第六産業進行一體化産業佈局。

  (本報海口11月12日訊)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