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區的“節地經”
- 發佈時間:2015-11-13 07:31:28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高文
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地處蘇北腹地、京杭大運河中樞,素有“九省通衢”之稱。以最少的資源消耗實現最好最快的發展,成為淮安區始終如一的追求。2003年以來,淮安區以4%的年建設用地增長率,實現了10倍的GDP增長和27倍的財政收入增長,成了節地增效“明星”。
縱向發展,增強空間延伸力
淮安境內,同三高速、徐宿淮鹽高速、隴海鐵路、京杭大運河、蘇北灌溉總渠等縱橫交錯,其在江蘇乃至全國的交通樞紐地位仍然顯著。“借此地利,我們正打造蘇北一流的現代物流業聚集區,國內物流龍頭企業‘三通一達’全部進駐,廠房75%以上為高標準廠房。”淮安區常務副區長顏復介紹説。
以標準化廠房建設促進節約集約用地的做法,淮安區總結為“縱向發展驅動,增強空間延伸力”。通過實施新建4層以上帶電梯、貨梯、步梯及配套人才公寓、藍領公寓的高標準廠房“三年行動計劃”,全區累計建成容積率不低於1.6、建築密度不低於40%的高標準廠房102萬平方米,總佔地360畝。
標準化廠房建設,出發點是節約集約用地,但落腳點必須落在當地産業基礎上,只有與産業緊密結合,才能既節約土地資源,又驅動經濟發展。
在生産人工草坪的企業“共創草坪”車間,記者看到客戶名稱既有“美國SLS”等境外企業,也有國內其他省份的學校和個人。“共創草坪目前是亞洲最大的同類企業,佔地120畝,2008年開始建設多層廠房,産品多用於出口,現在産值達310萬元/畝,實現稅收67.2萬/畝。”施河鎮黨委書記崔步銀介紹説。
盤活存量控增長,驅動用地轉型升級
盤活現有建設用地資源,是節約集約用地的題中之意。從2011年起,淮安區連續3年在全區開展清理盤活建設用地“百日行動”,將長期未開工、長期未竣工、畝均稅收低於8萬元及高能耗、低效益的項目列為劣質項目土地予以盤活,累計盤活用地4000余畝。
盤活存量,也成為企業的自發行動。淮安區地下鹽岩儲量豐富,主城區約有800畝採礦區,採空區200畝。井神鹽業公司投入科研經費1000多萬元,研發礦區注渣回填技術,用制鹽産生的廢渣回填礦區,保護地下溶腔,有效避免了地質災害。
“將回填後的礦區用於發展文化旅遊等産業,實現了採礦用地的二次利用。”井神鹽業負責人介紹説,“2012年我們‘零地技改’,投入3.8億元將1.2萬平方米的老廠房拆除,重建高層廠房7萬平方米,容積率提高了58%,相當於節約土地150畝。”
在新增建設用地方面,淮安區實施“準入限制驅動”,增強用地約束力。先後兩次提升用地準入標準,規定在經濟開發區落戶的工業項目,總投資須達1億元以上,且每畝投資強度不低於280萬元,容積率不低於1.0,畝均稅收不低於20萬元,並將主要控制指標納入出讓合同,不達要求的堅決核減用地或不予供地。2012年以來,全區共核減超標準用地2861畝,促進了全區産業結構調整優化。
節約集約用地,需要制度化的長效機制
2012年,淮安區在全面調查的基礎上,建立了全區建設用地臺賬和“一張圖”,進一步加強建設用地全程管控。“一張圖”上標注每個項目的用地面積等情況。“通過‘一張圖’管控,對地塊實施‘紅黃綠’三色預警機制,2012年安佑飼料二期項目在被亮紅燈後,及時利用廠區閒置的26畝土地加大投入,當年使用土地利用率達到100%,産出水準提高20%。”淮安分局局長姜川介紹説。
在落實節約集約用地戰略中,淮安區更加重視生態化聯動和綜合化整治工程。分管國土資源工作的副區長仇國慶介紹説:“全區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危化、製革、電鍍落後産能工藝,依法關停了金都化工等不符合産業要求的企業11家,拆除土立窯70多座,節約土地3122畝。”
淮安區全面落實耕地保護目標責任,按照區、鎮、村、組、農戶五級保護網路層層簽訂耕地保護責任狀,將耕地保護地塊明確到田頭,全區133.38萬畝耕地保有量得到有效守護,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達114.88萬畝,比目標任務多出2962.67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