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興慶:讓農業綠起來並不是要退回到傳統農業
- 發佈時間:2015-11-12 15:38: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新網11月12日電 在現代科學技術的推動下,我國農業增長跑贏了人口增長,成功地實現了農業“多起來”的目標。但在增産導向的發展模式下,農業長期持續增産付出了沉重的資源和環境代價,化肥、農藥、添加劑等現代農業投入品的不規範使用埋下了重重隱患,農産品品質安全事故屢屢發生,農業如何“綠起來”的問題未能得到足夠重視和有效解決。剛剛發佈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首次明確要求,“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綠色化首次成為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涵,當然也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遵循和有機組成部分,“綠起來”應當成為下一階段農業發展的新目標。
需要注意的是,近年來關於綠色農業存在不少認識誤區,有些甚至流傳甚廣、影響頗大。例如,只要提到化肥、農藥、飼料和添加劑,不少人就會發自內心地反感;只要提到農産品品質安全,不少人自然而然主張發展有機農業、純天然農業。在各種輿論宣傳、廣告推介中,往往把“綠色”“有機”作為賣點,把品質安全等同於不用化肥、農藥,不喂飼料、添加劑。在這種社會氛圍下,提出讓農業綠起來、實現農業綠色化發展的新目標,要防止走極端,一味抵制和排斥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在農業中的應用。讓農業綠起來,絶不是要退回到工業文明之前的傳統農業。那時的農業當然是綠色、有機的,但靠那種農業怎麼可能養活得了今天這麼多的人口!不用化肥和農藥的種植業,不喂飼料和添加劑的養殖業,可以少量存在,但成不了當今農業的主流。對我國幾千年傳統農業發展史的研究表明,在使用人力和蓄力、耕地不休耕和輪作、靠人畜糞肥維持地力的條件下,要實現氮這一主要營養元素的平衡,糧食畝産只能達到100公斤。這與我們目前已經達到的400公斤畝産相去甚遠。
現在我們所追求的綠色農業,本質上是以科學技術為支撐、以現代投入品為基礎的集約農業。化肥、農藥並非洪水猛獸,關鍵在於科學施肥、合理用藥。飼料、添加劑並非産不出高品質畜産品,關鍵在於科學飼喂、遵守規範。在下一步的農業發展中,要擴大測土配方施肥在設施農業及蔬菜、果樹、茶葉等園藝作物上的應用,儘快實現主要農作物測土配方施肥全覆蓋。建立反應快速、服務高效的病蟲害專業化防治服務組織,大力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有效提升病蟲害防治組織化程度。加快制修訂農獸藥殘留標準,儘快制定推廣一批簡明易懂的生産技術操作規程,推進園藝作物標準園、畜禽標準化養殖場和水産健康養殖場建設,大力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率先開展標準化生産。
用綠色理念發展農業,要求在投入品使用、産地環境保護、生産經營方式、市場行銷體系等方面進行一系列深刻調整。與增産導向的農業相比,綠色農業的生産成本肯定要高出一大截。要讓生産者有發展綠色農業的積極性,就必須讓他們得到足夠高的回報。如何為綠色農業定價、讓消費者為農業綠色化付費?一些地方的經驗表明,培育農産品品牌、為産品貼上綠色標簽是可行路徑。消費者願意為綠色生産付費,就會願意為信得過的品牌産品付費。有了品牌,消費者就可以降低資訊搜尋成本,增強消費信心和購買意願。單家獨戶的小規模農業無法形成品牌,必須提高農業生産的組織化程度,發展農民合作社。一家好的合作社,不僅要遵循合作制的基本原則、發揮農民的主導作用,而且應該有一個叫得響的産品品牌。借助網際網路平臺,農民合作社在培育品牌、直銷産品等方面將更加便捷。
讓農業綠起來,需要全社會共同行動。政府要積極作為,加快制定完善農業投入品生産、經營、使用的標準和技術規範體系,加快推進全國農産品品質追溯管理資訊平臺建設,推進農産品品質標識制度。媒體要科學理性對待局部地區、個別産品生産中存在的問題,不能為了吸引眼球誇大問題的嚴重性,切實對生産者和消費者負責。(葉興慶 作者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研究員)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