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5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綠色農業的“鹽城崛起”

  • 發佈時間:2015-09-08 02:30:59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葉茂樓喬中華本報記者沈建華

  2014年,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連續兩年列全國百億斤産糧大市第一位;財政收入增幅在全省13個省轄市中排名第一;空氣品質在全國74個重點城市排名中位列第四……這些似乎難以兼得的數據、位次,在江蘇鹽城,不僅成為現實,更走出一條在綠色發展中崛起的新路。初秋時節,記者深入採訪,感受頗豐。

  調戰略:謀劃綠色發展的新崛起

  鹽城,因鹽得名。這裡有全國乃至全世界最大的麋鹿和丹頂鶴自然保護區,擁有黃海濕地雄奇壯美的自然景觀和鹽土文化豐厚的人文景觀,更留有近代實業家張謇廢灶興墾、改鹽植棉,探索中國現代農業發展道路的先驅履痕……

  但是,良好的自然環境和條件,在傳統發展模式下,經濟增長與生態保護這對矛盾,也曾讓增長衝動強烈的後發地區鹽城,面臨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加快發展的問題,産生出聞名全國的化工污染、水污染等教訓。

  市委書記朱克江在市委六屆六次全會上提出:“要把綠色發展鮮明地寫在‘建設新鹽城’的旗幟上,通過綠色發展撬動增長、引領轉型、惠及民生、優化環境。”2013年7月,鹽城首次將生態綠色發展提升為全市重大戰略,並加快實施步伐。

  市長王榮平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大力發展綠色經濟,推動綠色增長,推進30項重點節能技改工程和150項重點減排工程,推進綠色轉型,大力發展綠色農業,打響綠色品牌,確保“舌尖上的安全”,強化城鄉環境治理

  市委、市政府先後出臺一系列政策文件,確定實施生態、綠色發展的10大類122大項生態工程項目,把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工作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計劃,並在評先創優活動中實行“一票否決”制。同時,採取一系列過硬舉措。

  化工産業曾是鹽城的工業支柱産業。三輪“壯士斷腕”式的專項整治,砍掉了近2/3的化工企業,82%的化工企業進入集中整控的四大化工園區。量減效增,鹽城化工企業銷售額比整治前大幅增長。

  有破有立。僅用1年多時間,亭湖區級環保科技園被打造成國家首個以大氣污染防治為主要任務的現代環保科技城,匯集了全國80多家企業、20多家科研院所,形成教育、培訓、科研、設計、裝備、工程、交易等完整的環保産業鏈。

  綠色發展的難點在農業。鹽城以主推品種、主推技術、主推配方肥、主推農藥等“四主推”為抓手,普及推廣高産、優質、增效綠色整合技術。全市農藥使用量年平均降幅2.2%;2014年,全市推廣應用測土配方施肥1650萬畝次。

  生態農業由此加速發展。全市8個縣(市、區)通過無公害産地整體認定,建成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産基地7個,測土配方施肥覆蓋率達80%,農業“三品”基地面積達91%。

  環境整治的重點在農村。地處黃海之濱的大豐市,土質鹽鹼性重,鄉鎮小水廠供水,品質難有保證;村莊、河道垃圾污染,農村環境和居民飲水品質,一直是民心所憂的大問題。

  “要讓群眾喝上乾淨水,呼吸到新鮮空氣,居住在舒適的環境裏,國家級生態市創建要向農村延伸!”2010年底,大豐在蘇北率先啟動農村飲用水和環境綜合整治“3+1”工程,全市城鄉統一供水,成為“全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示範縣”。

  大豐市近年來先後投入10多億元,探索出一條綠色規模化、生産監測全程化、生物保護多樣化、經濟生態一體化的生態農業模式。(下轉第二版)

  在國家生態農業縣(市)建設綜合考核驗收中,該市居全國51個生態農業試點縣(市)之首。

  在“中國最美休閒鄉村”鹽都區郭猛鎮楊侍村,村黨委書記王文祥指著房前屋後綠化帶説:“漂亮乾淨的家園讓村民嘗到甜頭,大夥都自覺地保護環境。”

  把綠色發展與美麗鄉村建設結合起來,鹽城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共生互榮。全市全面開展的美麗鄉村創建活動,重點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先後投入7.6億元,整治完成村莊5215個,全市有4個村入選全國“美麗鄉村”創建試點。

  阜寧縣三灶鎮七灶村村民陳金才,看到村子裏一條條河道清水潺潺、鵝鴨嬉戲,深有感觸地説:“河道又像我們小時候那樣清澈了!”

  轉方式:踐行科學發展的新路徑

  實現農業高産高效與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還要面臨生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上世紀80年代,鹽城的生態農業就開始起步,90年代末,國家首次提出“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創建概念,大豐生態建設模式作為成功範本在全國推廣。

  但是,工業化進程中,後發地區增長的衝動,也曾經讓鹽城面臨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矛盾和困惑,全市農業化學需氧量和氨氮排放總量,一度分別是工業的2.3倍和4倍,農業面源污染比較嚴重。

  鹽城市為此由重抓産量向重抓品質效益轉變,大力發展以綠色環境為前提、綠色生産為基礎、綠色産品為標誌、綠色生活為追求的綠色農業,致力走出一條集生産、生態、生活于一體的綠色發展特色之路。

  鹽城市是江蘇的畜牧業大市,有8個國家級商品瘦肉型生豬生産縣,9個省級秸稈養羊示範縣,5個國家級秸稈養羊示範縣,主要畜産品産量連續多年保持全省第一。傳統的養殖方式帶來的農業面源污染,是綠色農業發展面臨的一大難題。

  阜寧是江蘇省養豬第一大縣,2009年被農業部確定為“國家級生豬標準化養殖示範縣”。近年來該縣致力探索生態、低碳、零排放、無污染的生豬養殖模式,大力推廣發酵床生態養豬技術,生態養豬蓬勃發展,全面開花。

  在該縣板湖鎮農民張光耀的萬頭豬場養殖小區,一欄欄發酵床使豬舍不見糞便,沒有異味,乾淨清爽。縣林牧漁業局副局長劉滿昌介紹説,到目前為止,阜寧已建成萬頭生態豬場62個,千頭生態豬場278個,年飼養生態豬85萬頭。

  被譽為“全國蠶桑第一村”的大豐市新豐鎮裕南村,近年來先後推廣了10多個桑蠶品種、20多項種養技術。村民推廣桑園適齡摘芯技術,可以提高桑葉産量30%。實施了桑葉養蠶、蠶糞喂魚、塘泥肥桑的“桑基魚塘”綠色生態養殖模式。

  運用類似的農工複合生態新模式,東臺市富安鎮通過桑—蠶—繭—絲—綢生産過程中的物質交換、能量整合和資訊傳遞,構建工農代謝和共生關係的迴圈經濟鏈。整個生産流程的廢棄物,幾乎全部得到利用,改善了區域環境品質。

  亭湖區的農牧複合生態新模式,以沼氣為紐帶的“種—養—加”,形成“牛—沼—肥—飼”迴圈農業模式。利用飼料糧、牧草養牛,牛糞經發酵後一部分飼養蚯蚓,一部分作為沼氣工程發酵原料。變污為肥,變廢為寶。

  鹽都區生態觀光農業新模式,讓生態養殖為園區的生産生活提供優質、潔凈的能源,形成集行、遊、住、食、購、娛于一體的生態農業旅遊景區,實現農産品生態種植、沼肥養魚、沼液喂豬等具有生態園特色的生態農業迴圈模式。

  射陽縣針對農村散戶土地碎片化狀況,按照農戶意願,破除田埂,實行統一耕種、合作服務的“聯耕聯種”新機制,降低了成本,減少了污染,提高了農機化水準,在全市推廣近400萬畝,榮獲2013年度“中國全面小康十大民生決策獎”。

  農業秸稈禁燒是一大難題。鹽城市立足秸稈機械化全量還田基礎,全力推進秸稈肥料化利用,大力開展秸稈飼料化利用,積極開展秸稈墊料化利用,狠抓秸稈菌料化利用,紮實開展秸稈燃料化利用,全市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0%以上。

  在高效農業增量、總量連續5年位居全省第一,設施農業增量連續4年全省第一,適度規模經營名列前茅的同時,該市還建成24個國家級、29個省級農業標準化示範區,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三品”總數及産地面積佔比名列全國前茅。

  興産業:唱響融合發展的新交響

  新經濟學上有個“微笑曲線”的概念,該曲線顯示:在産業鏈上游,隨著技術研發等方面的投入和創新,産品附加價值呈現上升趨勢;在産業鏈下游,隨著品牌運作、銷售渠道拓展、售後服務完善,附加價值也顯著上升。

  農業産業如何在做大做強的同時,讓農民在這個“微笑曲線”中獲得更多收益的微笑?鹽城市在發展綠色農業進程中,讓農民參與到農業産業價值鏈實現中,參與到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的利益分享中,參與到新興産業形成的收益中。

  為了延伸農業産業鏈條,促進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鹽城在全省率先探索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示範園區、農産品加工集中區和農産品物流園區“三大載體”建設。集聚集約農業發展要素,極大地提高了農業資源的利用率和農民的收益率。

  全市率先實現省級園區縣縣全覆蓋,認定總數全省第一。2014年全市新增高效農業面積、新增設施農業面積、高效農業總面積均居全省第一;市、縣、鎮三級農産品加工集中區建設覆蓋所有縣市區,農産品加工産值躍上千億元臺階。

  在東臺市弶港鎮加工集中區,投資40億元的年加工500萬頭生豬的肉食産業鏈基地,招引了數百戶農戶流轉土地並進基地務工;投資5億元興建的智慧化養鰻、烤鰻出口加工基地,資源利用率、土地産出率和勞動生産率呈現出倍增效應。

  “射陽大米”是中國地理標誌産品,全縣水稻年産量15億斤。由於縣大米協會16家核心企業、46個加工點全部獲准使用QS標誌,産加銷鏈條讓農民為此增加收入1.5億元。“射陽大米”品牌估值41.3億元,列全國百強第九,江蘇首位。

  為保證農産品産得出、銷得旺,全市建成393個農産品批發市場,其中國家級1個、省級7個,村級田頭市場實現全覆蓋,農民經紀人隊伍達到20多萬人。全市已建成各類農産品網店(站)1159家,網路直接銷售農産品超28億元。

  人口增長、耕地減少、水資源匱乏、能源緊張和生態惡化等世紀性難題,向人類提出了嚴峻的挑戰。鹽城市海岸線綿長,沿海灘塗面積居全國地級市之首。東臺、大豐等市每年還新增土地兩三萬畝向海邊延伸,鹽土資源開發潛力巨大。

  鹽城佔地1萬多畝的抗鹽耐海水蔬菜成果轉化項目基地,培育出海水蔬菜10多個品種,取得國內外發明專利4項,並獲得國家綠色食品證書。2013“大豐東沙紫菜”成為全國首個海藻類地理標誌産品。當年就吸引了25家企業入駐園區。

  在取得30多項科技成果轉化效果,成為國家首批可持續發展先進示範區、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的同時,2014年,大豐實現鹽土農業總産值百億元,從事鹽土農業的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達到1.6萬餘元,比全市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高出近200元。

  “鹹土能種菜,海水能灌溉”。過去農民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如今在鹽城已成現實。53歲的劉偉前年承包了20畝灘塗種植海水蔬菜,當年實現純收益5萬多元。嘗到甜頭的老劉説:“真沒想到鹽土荒地上能種出‘金子’來。”

  恒北村以盛産早酥梨而聞名,是全國最大的早酥梨商品生産基地,有著40多年種植歷史。可是,傳統農業生産環節所産生的價值和收益,總是低於産業的兩頭,農民收入單一,增長緩慢。

  近年來,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打造休閒農業價值鏈,讓全村從事梨樹生産的勞動力,20%轉移進入農業旅遊服務業;1330戶農戶中,收入與農業旅遊服務業相關的有532戶,佔41%;2014年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22750元,同比增長8.3%。

  2014年鹽城市實現旅遊總收入200多億元,同比增長15.9%,增幅列全省第二;接待遊客2018.89萬人次,同比增長14.9%,增幅列全省第三;其中境外遊客4.22萬人次,同比增長61.9%,增幅列全省第一。休閒農業成為農民增收的新空間。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