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求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新突破
- 發佈時間:2015-11-12 08:30:45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評論員
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走産出高效、産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這為我們勾畫出2020年農業發展願景,也指明瞭“十三五”農業發展方向。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是現代農業發展的總要求、主旋律,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尋求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新突破,成為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然選擇。
近年來,我國現代農業加快推進,農業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糧食生産連續多年豐收,其他重要農産品也是豐産豐收、供應充足、價格穩定,起到了為穩定物價托底、為穩定就業兜底、為穩定社會保底的作用。但是,各種風險挑戰和結構性矛盾也在積累聚集,生態環境和資源條件兩個“緊箍咒”越來越緊,農業生産成本“地板”和農産品價格“天花板”雙重擠壓越來越重,人民群眾對農産品多樣化需求和品質安全的要求越來越高,農業保供給、保收入、保生態的壓力越來越大。這些階段性的發展問題,倒逼農業必須加快轉變發展方式。
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就是要推動農業發展由主要追求數量增長真正轉到數量品質效益並重上來,由主要依靠物質資源消耗真正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由主要拼生態、拼環境真正轉到注重綠色迴圈可持續發展上來,由粗放經營轉到集約經營上來。可以説,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不僅事關生産者,也涉及消費者;不僅利在當代,更惠及子孫,既抓住了農業産業發展命脈,也順應了廣大民眾對現代農業的期盼。
更加注重優化調整結構,確保産出高效。作為一項産業,農業面對國際國內兩個市場,要保證高效益和競爭力,必鬚髮揮比較優勢。要進一步優化農業區域佈局,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主導産品和支柱産業,打造大宗農産品優勢産業帶,培育一批特色明顯、類型多樣、競爭力強的專業村鎮。在糧食生産上,注重提高産能、挖掘潛力,做到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能在需要糧食的時候保證生産出來。在非糧生産上,要以市場為導向,打通種養業協調發展的通道,形成糧飼兼顧、農牧結合的新型農業結構。在經營方式上,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提升農業的生態價值、休閒價值和文化價值,讓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態帶動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提升農業全産業鏈的附加值。
更加注重農産品品質安全,確保“舌尖上的安全”。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公眾對農産品品質安全問題漸趨“零容忍”。近年來的個別食品安全事件已經證明,産品安全關乎一個企業、甚至一個産業的興衰存亡。要堅持“産出來”與“管出來”兩手抓、兩手硬。在生産方面,大力推進畜牧、漁業、水果、蔬菜標準化生産,著力打造一批農業標準化生産基地和農産品知名品牌。在管理方面,不斷強化監管,抓緊健全農産品品質安全標準體系和監測評估體系,完善監管機構與機制,狠抓執法監管與集中整治,全面提升農産品品質安全水準。
更加合理利用農業資源,確保資源節約。為緩解繃得過緊的資源壓力,超額的投入品必須減下來。目前我們生産佔世界1/5的糧食使用了佔世界1/3的化肥,農藥、水資源等的投入也遠高於世界平均水準。要以控量提效、減量替代為原則,嚴格控制農業用水總量,把化肥、農藥施用總量逐步減下來。要加快推廣科學施肥、安全用藥、綠色防控、農田節水等清潔生産技術與裝備,改進種植和養殖技術模式,實現資源利用節約化、生産過程清潔化、廢物再生資源化。
更加注重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確保環境友好。農業作為經濟再生産與自然再生産相互交織的過程,其産物是綠色生命,其過程也是創造碳匯的過程,本身就具有環境友好的特性。要減少由資源濫用和過度開發而帶來的污染“副産品”,一方面,要堅持保護與治理並重,做到資源環境上不欠新賬,再逐步還歷史賬,使透支的農業資源、環境得到休養生息;另一方面,要大力發展迴圈農業、生態農業、集約農業等環境友好的農業形態,加快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農膜等資源化利用步伐,讓污染源變成好資源,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