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中國網購平臺發展與美相當 日網購無價格優勢

  • 發佈時間:2015-11-12 08:15:00  來源:環球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環球時報報道 駐美國、日本、南韓、德國特派特約記者 張朋輝 田泓 陳尚文 青木 王偉】經過7年的發展,“雙11”不僅成為中國最大的購物狂歡節,其全球輻射力今年也達到新高,日韓以及歐美、澳洲等多國品牌商家紛紛組團參加。“雙11”的發展壯大也是中國電商平臺異軍突起的縮影。中國的網購平臺已經發展到與美國旗鼓相當的水準,而日韓因企業保守、網路支付手段受限等因素的局限,本土電商平臺並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

  美國:跨境電商全球最強

  根據美國統計局的數字,近年來,美國電子商務銷售額佔社會總零售額的6%-7%,且14%左右的增長速度高於整體的零售增長情況。今年第二季度電子銷售額約為838億美元,佔比達到7.2%。相比之下,中國商務部網站9日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國電子商務交易額達11.2萬億元,其中網路零售額達2.6萬億元,規模居世界第一。中國網購規模雖大,不過美國憑藉亞馬遜和早些年更為火爆的eBay兩大平臺,在全球範圍的市場輻射位居首位。

  美國電商平臺的迅猛發展始於網路支付工具Paypal的出現。同時,美國電商的發展有其先天優勢,美國的物流系統十分發達,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就已經成熟運作,不過快遞費價格較高,一般在10美元以上,甚至會比所購商品更貴。

  大部分美國線上賣家都會保證其所售商品是合格商品,同時也允許消費者以各種理由退貨。與中國相比,美國消費者也很少與賣家交流。

  日本:網購沒有價格優勢

  日本電商的發展與其國內繁榮的實體商業不成正比,無論市場佔有率還是産業鏈深度,更無法與中國的京東和阿里巴巴等相提並論。

  在日係商品高人氣的背景下,日本企業“電商化”的腳步為何姍姍來遲?一方面是日本實體商業高度發達。百貨商場、超市、專門店(如藥粧店)以及便利店,構成日本完整而便捷的商業圈。日本全國僅便利店就有5.3萬家,主要城市的居民在15分鐘步行圈內就能滿足所需。日本的電商不少是從原來“郵購直銷”演變過來。有些雖然也上了網,但還是會按時給用戶郵寄商品名錄。

  日本市場競爭充分,價格體系成熟,顧客少了去網上“海淘”便宜貨甚至“山寨貨”的樂趣。加上不菲的快遞費用,普通商品線上線下差價並不明顯。而且,“日式服務”比較講究和顧客面對面的溝通。一樣是賣化粧品,有沒有專櫃銷售人員的指導感覺畢竟不同。

  另一方面,日本企業的保守也阻礙了電商的發展。特別是對中國、東南亞這樣的新興市場,不少日企習慣按日本國內經驗辦事,難免水土不服。一位長期為日企提供中國業務諮詢的專家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早在五六年前他就提醒一家知名日本化粧品企業開發中國電商市場,但對方絲毫不感興趣,直到代購市場“坐大”才回過神來。現在則是中國鉅額市場需求倒逼日本電商改革。此外,人口老齡化或許也是日本電商市場發展緩慢的原因之一。

  南韓:國外電商更受青睞

  南韓政府于1998年開始鼓勵公司和個人網上創業,展開電子商務,很多家庭主婦都開始建立個人網店,南韓電子商務的興起迎來熱潮。現在南韓的購物網站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網購商城(即B2C模式),大多為傳統大企業背景,如南韓樂天等,另一種是開放式平臺,類似于國內的淘寶,南韓國內銷量排在前三位的C2C網路購物平臺分別是11番街、G-market和Auction,這些平臺會向商戶收取約大約12%的佣金。目前,開放式平臺的網購更為活躍。

  南韓電商近年來增長迅速,過去3年,南韓電商市場規模每年都以10%甚至更高的速度持續增長,2014年電商市場規模大約為470億美元。不過,南韓電商雖然發展迅速,但並未産生類似阿里巴巴、亞馬遜這樣的巨頭。跨國巨頭在南韓收購南韓本土電子商務企業以進入南韓市場,美國eBay先後收購南韓的Auction和G-Market,佔領了南韓70%的市場需求。

  究其原因,一是由於電子支付各種限制措施,在韓外國人甚至本國人更多傾向使用亞馬遜或eBay等國外網站購物。2013年,南韓本地人在國外購物網站的消費額高達1萬億韓元,而在韓外國人在南韓購物網站的消費額僅有2000億韓元。

  現在南韓電商也開始效倣中國,推廣“南韓光棍節”促銷活動。南韓樂天百貨商店將從11月10日至12日在樂天網等多家旗下網店進行大規模打折活動。

  德國:法律限制電商狂打折

  德國是全球第四大經濟體,但在電子商務上,德國卻排名落後英國,因為在德國網購並不方便。網購商雖然都設有熱線電話,但是消費者往往打不通。客服的服務時間與實體店一樣,週末休息。而且,物流很慢,送貨一般需要至少三四天,最多則要兩三周。30歐元以下商品一般收取5歐元快遞費。

  據《環球時報》記者觀察,德國網店折扣少,和實體店差距不大。德國學者羅多夫認為,德國管理網購的法律嚴格,也導致許多網路商不能採取激進的促銷手段。

  德國零售商協會預測,今年11月至12月的聖誕季,德國零售業銷售額將達800到900億歐元左右。其中,網路銷售額預計只佔15%到25%。2013年,德國零售業銷售額約4338億歐元,網上交易僅為331億歐元。雖然近5年德國網路銷售每年增長10%以上,但是德國電商發展依舊遲緩。

  值得一提的是,德國網購中,二手産品的比例很高。德國零售商協會估計在8%左右。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